华夷之辩,是政治选择,无关血缘历史2022-06-08 11:06 ★成为沉思的托克维尔资深读者:点击上方「沉思的托克维尔」→右上角菜单栏→设为星标今天跟大家谈谈历史上的华夷之辩。秦以后的汉人,与其说是文化概念,不如说是政治概念。秦以后的中国人,都是叫自己大明子民,大清子民,换一个朝代就换一个称呼,世界文明里,似乎只有中国这么做。就拿罗马帝国来说,中间王朝换了一个又一个,但直到拜占庭灭亡,当地人仍自称罗马人,国号也从来是罗马帝国(拜占庭是西方历史学家对东罗马帝国的称呼)。清末,知识分子哀叹国不知有民,民不知有国,大家不知道什么国家利益,民族利益,只知道改朝换代,其实代入到中国古代的逻辑中,很容易理解。春秋时期,华夏这一概念还带有浓厚的文化意味。凡是尊奉周礼,从事农耕,束发左衽的,就叫华夏,凡是不尊奉周礼,披发右衽的,就是蛮夷。在晋国,燕国的很多区域,由于靠近草原,因此当地居民会根据气候变化变换自己的生活方式,气候温暖湿润时,就从事农耕,气候干燥寒冷时,就改为游牧。他们游牧时,就会被称为蛮夷。当然,蛮夷也可以变为华夏,比如楚国和中山国,都是蛮夷的后代,但在接受了周制后也成了华夏的一员。战国时期,礼崩乐坏,各国纷纷变法,楚国和中山国反而保留了最多的周制成分,孔子说的“礼失求诸野”的现象,在战国时期十分普遍。如果说西周和春秋,是文化决定了你是华人,那秦以后,就变成政治了。统治者会把一切不归顺自己的民众,都开除国籍。就拿汉朝说,其实汉朝和匈奴,在血缘上差别没有想象的那么大,匈奴并不是个血缘集团,而是个政治集团,里面什么族群都有。而且匈奴的制度带有鲜明的周制成分,单于的权力有限,贵族的权力很大。当时秦始皇统一六国,很多不愿意接受秦朝暴政的人就逃到了匈奴,成了匈奴人,汉初,汉高祖清除功臣,一些功臣携带家财跑到匈奴,也成了匈奴人。汉武帝时期,是汉人还是匈奴人,更是一种政治选择,汉武帝刻薄寡恩,很多打了败仗的功臣,如李陵,索性就投降了匈奴,匈奴单于赐给李陵田地和牛羊,李陵和他的后人从此就成了匈奴人。不光有汉人投靠匈奴人的,还有匈奴人成为汉人的,比如休屠王在投降汉武帝后,其后代成了汉宣帝的辅政大臣,还改用汉姓金,今天汉族中姓金的,不少都是休屠王部众的后代。还有南北朝时期北魏的孝文帝汉化改革,所谓汉化,就是秦制化,让原来自由的部落群众要变成编户齐民。之所以那么多鲜卑人抗拒汉化,绝不是因为改衣冠换发型,他们真正抵触的,是从有权利的自由武士沦为被管起来的编户齐民。游牧民族的政治体制都有一定的民主成分,王往往由部落首领选出,一旦汉化,实行秦制,标志着他们再无政治参与的权利,他们将和以前的汉人一样,成为流官治下的顺民。汉朝之后,所谓汉人,并不是一个血缘概念,甚至不是一个文化概念,而是一种政治选择,你接受秦制,变成编户齐民,你就是汉人,如果你抵触秦制,即使你是汉人后代,那依然是蛮夷。反之,如果外国人倾心教化,愿意成为皇帝治下的编户齐民,那他很快就会成为汉人。蒙古入主中原时,将中原的金人和汉人都称作汉人,在蒙古人眼里,汉人就是编户齐民,并不是一个血缘概念。中原的金人已经成了编户齐民,自然是汉人。明朝时,汉人的概念就更政治化了,当时明朝实行海禁,东南沿海的居民活不下去,很多人都被迫从事走私,还有人当了海盗,明朝政府把这些人和日本人一并叫作倭寇,在北方,明朝对蒙古实施经济封锁,但一些汉人和蒙古人做生意,明政府将其视为勾结外敌,称其为套寇。不管你什么血缘,你只要和外敌合作,也就成了他们中的一部分。明朝政府对海外的移民一向是憎恨的,明军曾和西班牙人一起剿灭了福建海盗林凤,后来西班牙在菲律宾屡次屠华,但明朝政府却认为这些人都是海外奸民,早不是大明子民了。到了清朝,华人更是一个政治概念,清朝入关剃发易服,汉人跟着留了辫子,按照春秋的标准,这已经是蛮夷了,清朝入关后,朝鲜之所以自称小中华,就是因为他们认为大中华已亡。但汉人的概念仍然存续,因为秦制还在,编户齐民还在,汉人的概念自然不会消亡。有意思的是,当时的满清皇帝也是按照政治概念去鉴别汉人和蛮夷。清朝入关后,由于八旗迅速腐化,清朝会不断从辽东剩余的蛮族部落中调兵,骁勇善战的索伦兵就是这样进入中原,但其实很多辽东满人,是清初时期流放到宁古塔的汉人后裔,但艰苦的环境让他们习惯了骑射打猎,变得和当地的蛮夷一样,即使他们仍会说汉语,但仍被清廷视为满州勇士。另一个有趣的概念就是旗人,旗人中还有汉八旗,功勋卓著的汉八旗成员还能被提旗,成为满八旗的一员,一些旗外汉人,通过成为包衣奴,也成了旗人。还有改土归流,在改土归流之前,云南贵州的部众都被视为蛮夷,即使他们已经接受了儒家文化,但只要他们还没成为编户齐民,就不是汉人,直到改土归流完成,这两个地方的居民才成了汉人,那些不愿成为编户齐民的,就逃到山里,成为今天西南少数民族的一员。可见在中国古代,尤其是秦制时期,所谓汉人,国人,完全是一个政治概念,明清两代对于海外华人,态度十分恶劣,甚至不认为他们是同胞,因为他们竟敢脱离朝廷统治,归附于外邦,自然不是中华子民。当时美国排华,清政府不但不抗议,反而配合美国限制移民。我们今天认知的华人概念,带有血缘和文化的成分,这是因为梁启超和孙中山引入了西方民族主义的观点,西方人眼中的“国人”,是国籍意义上的,而中国传统观念中的“国人”,更侧重政治认同。所以,一些发牢骚的人经常被批:“你是不是美狗,你还是不是中国人,你还是去做美国人吧”,不管你怎么证明自己的中国国籍身份,怎么证明自己喜欢中华文化,都无法弥合分歧。这其实就是深层观念上的差异。想明白这一点,你就不会困惑了。欢迎关注我的知识星球,可以聊聊人生、疫情和俄乌战争,青年朋友可以进来一起谈谈未来。欢迎关注沉思的托克维尔和备用号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戳这里提交新闻线索和高质量文章给我们。来源: qq点击查看作者最近其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