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亿爆款基金再现江湖!理财新选择,你买了吗?
受市场波动影响,今年以来权益基金发行降至冰点,即便是顶流基金经理担纲也焕不起基民们的热情。
但同业存单指数基金硬是走出独立行情,吸引不少投资者抢购。据统计,今年仅有7只新基金首募规模达到100亿元,其中同业存单基金独占6只。
除了认购新基金,已上市的同业存单指数基金也被基民轮番加仓。以2021年年底首批上市的6只同业存单指数基金为例,初始发行总规模达152亿元,而今年一季度末,总规模已扩大到近300亿,翻了一倍。
另根据Wind统计,截至6月9日,共有27只同业存单指数基金获批发行,其中,已成立数量为19只,规模合计超千亿,达1260.69亿元。
可以预见,同业存单产品的热度一时半会很难降下来,但也不必担心规模激增对市场造成冲击,从而摊薄收益。截止一季度末,同业存单市场规模已达14.6万亿,相比较19只基金1260.69亿元的体量,影响极度有限。
目前,仍有90多只同业存单基金提交了设立申请,处于排队状态中。可以看出,监管层对批复节奏进行了适度把握,以维护市场秩序。
同业存单指数基金为什么这么火?
当前主流的同业存单指数基金,一般跟踪的是中证同业存单AAA指数。该指数选取银行间市场上市的主体评级为AAA、发行期限1年及以下的同业存单作为指数样本,以反映AAA级同业存单的整体表现。这一产品特质,奠定了同业存单指数基金具备以下几个优势:
一是体验性好。同业存单AAA指数成分券均为1年以内,久期相对较短,受利率影响较小,收益波动比短期纯债基金还要小,看历史走势,是真正的“画线派”。再叠加考虑收益能力,同业存单指数基金的持有体验比短期纯债基金好一些。
二是安全性高。同业存单AAA指数成分券质量好,主体评级均为 AAA;且前十大发行主体合计权重为56.09%,均为国有商业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这两类国内信用资质较好的银行,违约风险相对较小。
同业存单AAA指数成分券数量多,截至2022年3月31日,本基金标的指数成份券数量为10111只,个券最高权重为0.24%,未超过5%,分散化程度较高。
需要说明的是,目前市面上很多人将同业存单指数基金称之为货币基金Plus。在这里要强调,同业存单基金≠货币基金。而且,不能因为安全性高就忽略风险。作为净值类产品,该类基金还是存在一定净值波动,但整体风险可控。
三是流动性强。目前发行的同业存单指数基金,绝大多数实行每日开放,基民们可以随时买入,同时规定7天后可赎回。整体流动性在各类基金中表现不错。
四是费率低。同业存单指数基金的管理费一般在0.2%、托管费一般在0.05%,较短债基金有较为明显的优势。
那么,都是哪些人在买?
随着规模的激增,监管层对同业存单指数基金的监管力度也在强化,主要是为了确保基金不对金融机构的自营账户进行销售,机构申购要严守额度要求。就首批发行的6只产品而言,个人客户占据绝对主流。
总之一句话,好产品不能让机构一抢而空,这是给广大基民申购机会。具体来看,主要适合以下几类人:
1.寻求低风险理财投资的人。如果惧怕风险,又想获取一定收益,同业存单指数基金可以作为一个选择。
2.有一笔短期闲置资金的人。以7天为一个周期,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赚取一定收益,提高资金利用率。
3.权益投资中寻求降低仓位风险的人。同业存单指数基金作为低风险产品,的确是理财中很好的“压舱石”,可以用来构建底仓,并随市场波动灵活调仓。
既然都是跟踪指数,那是不是买谁都一样呢?
答案是不一样的。虽然都是跟踪同业存单AAA指数,但并非完全复制指数,而是抽样复制,背后考验的是公司实力,也是操盘经理的能力。因实力不一,能力不同,所以,收益水平在各产品间是存在差异。
最简单的辨别方式就是看产品卖的好不好。
百亿左右的爆款基本都不差,比如5月10日上市的【华夏中证同业存单AAA指数7天持有期基金(015644)】,首募99.8亿元,火爆程度可见一斑。
有一定经验的会去看基金公司能力强不强。
以华夏基金为例,这是中国成立最早的公募基金管理公司之一,团队强大,经验丰富。
由于起步早,华夏在业内最先建立独立的风控部门;由于品牌强,华夏吸引人才无数,投研体系已经打磨得非常成熟,操盘华夏中证同业存单AAA指数基金的邓子威就是其中之一。
邓子威有13年证券从业经验,其中9年投资交易经验,长期从事现金管理类产品的投资研究和流动性管理,擅长宏观经济基本面研究,目前在管公募规模494亿元(截止:2022.3.31)。
邓子威在管的【华夏中证同业存单AAA指数7天持有期基金(015644)】现在刚刚运行满月并首次打开申购,而当前时机很适合进行配置。
因为按照历史经验,在跨季、跨年等关键节点时银根通常较为紧张,资金面吃紧可以让同业存单走出一波行情。预计6月中下旬该类产品的盈利能力偏积极。
注:本材料仅供参考,不构成任何业务的法律文件。我国基金运作时间较短,不能反映市场发展的所有阶段。基金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