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安教授团队在《中华心血管病杂志》发表国家1类新药海博麦布Ⅲ期研究
高胆固醇血症是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的一个重要危险因素¹,降低胆固醇水平可以有效减少其发生风险²。目前,他汀类药物是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LDL-C)的首选方案,但部分患者存在他汀不耐受和他汀治疗后降脂不达标的情况³⁻⁵。海博麦布是我国首个自主研发的新型选择性胆固醇吸收抑制剂,可用于原发性高胆固醇血症的治疗,为他汀不耐受和单用他汀降脂不达标的患者提供了安全有效的新选择⁶。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心血管内科王建安教授携团队近日在《中华心血管病杂志》发表文章《海博麦布单药或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原发性高胆固醇血症的疗效和安全性:多中心随机双盲双模拟平行对照Ⅲ期临床研究》⁷,旨在评估不同剂量海博麦布单药或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原发性高胆固醇血症的疗效和安全性,为该创新药在中国患者中的应用提供临床依据。
研究于2015年8月至2019年4月纳入全国41个中心初次接受治疗的原发性高胆固醇血症患者,以1∶1∶1∶1∶1∶1的比例随机分配至阿托伐他汀10mg组(A组)、海博麦布20mg组(B组)、海博麦布20mg+阿托伐他汀10mg组(C组)、海博麦布10mg组(D组)、海博麦布10mg+阿托伐他汀10mg组(E组)和安慰剂组(F组)。所有患者经4周膳食导入期后,均按1次/d口服对应药物。用药后12周内为治疗期,第2、4、8和12周评价其疗效和安全性。治疗期后,患者自愿进入40周的长期安全性评价期(长评期),继续服用相应组别药物(F组随机分配至B组或D组)。主要疗效指标为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第12周较基线的变化率,次要疗效指标包括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甘油三酯(TG)和载脂蛋白B(Apo B)在12周的变化率以及上述4个血脂指标水平在第18、24、38和52周的变化。同时,评价在整个治疗过程中的药物安全性。
图1 研究设计
第12周A至E组的LDL-C较基线变化率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图2 治疗期各组LDL-C变化率
海博麦布联合阿托伐他汀较单用他汀可进一步降低患者LDL-C、TG和Apo B水平
图3 治疗期各组血脂指标变化率(3A:LDL-C治疗期变化率;3B:HDL-C治疗期变化率;3C:TG治疗期变化率;3D:Apo B治疗期变化率)
联合组第18、24、38和52周的LDL-C、TG和Apo B降幅最优
图4 长评期各组血脂指标变化
海博麦布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原发性高胆固醇血症总体安全性良好,未发生与药物有关的严重不良反应或导致死亡的不良事件
表1:长评期各组不良事件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例(%)]
目前我国成年人的血脂异常患病率高,血脂水平达标率低,治疗率低。他汀类药物为指南推荐降低胆固醇的首选药物⁸⁻⁹,但部分患者可能有禁忌证或不完全耐受或他汀单药治疗无法达到LDL-C目标值,因此需要其他安全性高、适合长期服用的降脂药物。
海博麦布是一种选择性胆固醇吸收抑制剂,能够抑制外源性胆固醇的吸收¹⁰。Ⅱ期临床试验结果显示海博麦布5mg/d、10mg/d、20mg/d治疗8周均可显著降低LDL-C水平,各剂量组原发性高胆固醇血症患者耐受性良好,不良事件发生率低¹¹。Ⅲ期单药研究表明,海博麦布20mg单药治疗原发性高胆固醇血症,可以显著降低患者的LDL-C、non-HDL-C、TC和Apo B水平¹²。Ⅲ期加入研究发现,在阿托伐他汀10mg基础上加用海博麦布20mg,可显著改善患有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及等危症的原发性高胆固醇血症患者的LDL-C、non-HDL-C、TC和Apo B水平¹³。本研究证实海博麦布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原发性高胆固醇血症疗效确切,可在他汀单药治疗基础上进一步提升疗效,并且总体安全性良好。
基于中国人群数据,充分验证海博麦布在中国人群中降脂疗效优异且安全性良好,海博麦布将惠及更多患者,可为临床医生提供降脂新武器,为中国患者提供降脂治疗新选择。
参考文献:
[1] Trinder M, et al. JAMA Cardiol,2020,5(4): 390-399.
[2] 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等.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20, 48(12): 1000-1038.
[3] Gitt AK, et al. Atherosclerosis, 2016, 255:200-209.
[4] Auckle R, et al. PLoS One, 2017,12(10): e0186815.
[5] Zheng W, et al. Medicine(Baltimore),2017, 96(46): e8555.
[6] Burnett JR, et al. Expert Opin Investig Drugs, 2006,15(11): 1337-1351.
[7] 蔡思宇, 等.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2023, 51(2) : 180-187.
[8] Mach F, et al. Eur Heart J,2020,41(1):111-188.
[9] 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修订联合委员会.中国循环杂志,2016,31(10):937- 950.
[10] Ruan Z, et al. J Clin Pharmacol,2014,54(10):1144-1152.
[11] Qi L, et al. Cardiology Plus.2022,7(2):77-84.
[12] 陈纪言,等.中国循环杂志,2022,37(7):708-714.
[13] Qi L, et al. Front Cardiovasc Med. 2022 Aug 16;9:888604.
原文链接:https://rs.yiigle.com/CN112148202302/1446411.htm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