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海底捞,在你脑海里出现最多的记忆点,是某种好吃的底料,还是某次聚餐时看到的“耍宝”?相信很多人看到这个问题时,给出的答案都是后者。没错,作为国内甚至国际上服务业的第一梯队,海底捞在最初登陆各大城市时,主打的“拿手菜”就是顾客高于一切的服务态度。犹记得那年,一些去海底捞尝鲜的顾客,惊喜地发现这家火锅店为了照顾南甜北咸的不同口味,在小料区摆满了几十种蘸料。零食水果区的丰富程度更是吊打不少机场贵宾厅。门口等位时,还能享受美甲、贴膜、擦鞋和吃着零食下飞行棋的绝佳体验。整个用餐过程里,完全无需自己动手,服务员就会帮你随时斟满各种饮料。除了这些保留到现在的基操,后期的海底捞又不断加码,变着法儿给自己整活。从帮你看孩子,升级为替你辅导功课。从给长发顾客提供头绳,演化为给用餐结束的客人洗头。为了避免客人抢着结账时动作太大误伤到对方,海底捞还贴心地在洗手间的蹲坑前安排了一个隐藏按钮。一键冲水之外,还能快速结账。因为用餐时间太长,吃到后半夜的客人甚至能留宿包间。在那个气氛组还没上线的年代里,手下服务员各个都是练习生的海底捞,还掌握了另一项流量密码——帮客人过生日。在鲜花手幅和生日歌这三板斧的衬托下,在热烈祥和的氛围和一声声say hi hi的歌声里,打工人快速破冰,有效拉近员工间的关系。于是,去海底捞过生日,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是公司聚餐的必选项目。以部门为基本单位的消费人群,也是海底捞以往最大的目标客户。现在回头看,生日会这种强行炒热气氛的仪式感,或许很多人都会觉得脚趾酸痛。但在2000年之后,大部分同行还停留在“穷修门面富修灶”的阶段时,海底捞确实凭借这样的一招鲜,吃遍整个大中国。毕竟那时候,距离国内服务业不许殴打顾客的时代,不过十几年。日式服务太远,英国管家太贵,去海底捞吃个火锅就能感受做上帝的感觉。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巅峰期的海底捞已经脱离了餐饮服务业的范畴,成为一种主题性体验的消费场所。比起没什么太大特色的火锅料,大部分来店里消费的客人,更期待能在这里打开一个情绪盲盒,感受商家的诚意和七窍玲珑心。按理说,这种以诚相待,温情暖心的服务不应该被淘汰啊!可事实证明,这届年轻人已经不吃这一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