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敢啊,他直接曝光“网红们”的财富经
01.
2011年,有个年轻人在长沙街头摆了个路边摊,专卖炸串。
同行卖炸串,用的是串好的半成品、批发的调料,一个油锅进出,炸不出新意。
他偏偏不,就要早上四五点去菜市场买新鲜的牛羊肉,切成大小均匀的肉块,用独家配置的腌料腌好,用不同的油温来炸。
足足四个铁锅架在摊位上,荤的、素的分开,高温、低温也分开。
短短几个月,路边摊做出气候,老板趁热打铁,开了家炸串店,取名叫“老长沙油炸社”。
也就是网红品牌“超级文和友”的起点。
如今,年轻人成了青年人,无名氏的路边摊和四个铁锅,迭代成餐饮社区和四十多个联合小商铺,在闹市区商场里辟出一片洞天,宛若长沙新地标。
无独有偶。
在长沙,不是只有文和友创造过梦幻的商业故事,包括“茶颜悦色”、“柠季手打柠檬茶”在内的许多网红品牌都实现过从0到1的蜕变。
现在看他们,都算得上有名有号的品牌,在长沙街头占据着一席之地,但回到起点,他们都曾是那个籍籍无名的普通小店。
比喻成“人”,它们就像草根出生的明星。
典型的例子莫过于,“茶颜悦色”。
就算没喝过,你也一定在热搜上看到过它的名字,常常和排队、火爆等字眼关联在一起。
十年前,它只是街边一家几平米的小店;现在,走到长沙街头,几乎每公里就能看到一家门店,门口排着络绎不绝的长队。
甚至,有人远道而来,只为喝上一杯。
网络上经常有很多文章,分析这些网红品牌的成功,有的说他们是运气好,抓住了时代的机遇,也有的试图总结成功的套路,供后来者复制。
但到底是奇迹,还是必然,我在最近看的一部纪录片《激流时代》里找到了答案。
这部纪录片的研创团队是腾讯视频尤里卡工作室,他们还有一部广受好评的作品是《十三邀》。
实际上,《激流时代》与《十三邀》同属腾讯视频纪录片“智识生活”品类,不过前者观察世界的切入视角是全民关注的商业现象。
通过资深商业记者李翔,深入各个现象背后的商业场景,与投资人、品牌创始人以及商业文明中其它构建者之间的对话,它真实展示出时代的变化,以及身处其中的每个个体。
镜头所至之处,既有时代浪头的弄潮儿,亦有时代浪潮下的普通人。他们随同样的风浪沉浮。
最新一集,话题中心正是长沙街头这些突出重围、引领新消费浪潮的“网红品牌”。
02.
虽然聚焦的是商业现象,但《激流时代》拍得很接地气,大家要么涮着火锅,要么喝着奶茶,坐在热闹的市井间,把大众好奇的问题抛出来聊。
我自己印象很深的是文和友创始人文宾的一句话,“如果你和别人一样,就没有你什么事了。”
他也是这么做的,可以说言行合一。
摆路边摊的时候,他支了四个铁锅,一方面固然是为了保证口感,但另一方面更是为了突出和同行的区别;
后来他推出超级文和友,打造极具老长沙氛围的社区,也是在借助旧时记忆的传承,提供其它地方无法复刻的体验感。
文宾管这叫“乱搞乱发财”;李翔则提供了更书面化的解释:差异化战略。
“倒推回去看,所有成功的公司,在他们那个(开始)阶段,都是跟通行的做法、策略是不同的。无论麦当劳还是星巴克,在开始的时候都是乱搞,或者反常规、反常识的。”
我们能从中领悟到商业的本质,也是所谓新消费的本质。新时代的创业者希望借助新产品、新品类,赋予品牌独特的产品力,带给用户与众不同的产品体验。
包括“顶上头”创始人,也在践行这一点。
他入局做餐饮的时候,正好是疫情期间,一个完全不被看好的时间点,却成功做起来了。
为什么呢?
节目里给出了很有意思的解释:
外卖平台不打架之后,外卖价格普遍增长,给中间价格的餐饮,比如螺蛳粉,留出了空档,这是螺蛳粉爆火的原因之一。
另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则是:
市面上的火锅价格普遍偏高。这是我们都能感受到的,现在去外面吃一顿火锅没有人均一百多已经算便宜的了。当然,川渝除外。
顶上头创始人很好地利用了这两点,选择做螺蛳粉火锅,并把人均价格控制在五十元左右,刚好填补了市场空缺。
品牌差异化就这样出现了,结果也证实了这一步正确可行。
看到这里,我们能讶异地感受到,很多差异化的挖掘并没有很高的门槛,完全是你我在日常生活中可能观察得到的结果,是属于普通人的商业智慧,但同样可能影响商业的方向。
细想他们的创业史,我更愿意把这些创始人称为“有个性的普通人”。
个性引导出差异化,视角趋向于普通人。在他们的创业过程中,很多抉择都是从个人角度出发的。可以说,他们坚持在做的,其实就是自己感兴趣、愿意买单的某种产品。
我想这是个很重要的启示。
品牌毕竟都是为消费者服务的,从个体的视角出发,最能看到消费者需要什么。肯定会有人说,自己喜欢的并不会让人喜欢;但商业并不需要所有人认同,只需要有人认同。
李翔和《激流时代》想传达的还不止这些,我们能看到的不仅是他们的成功,还有行业背后的底层逻辑与运转规律。于是我们得知了另一个真相,差异化让品牌脱颖而出,成为被看到的那个,却也让它们在由小到大的路上,波折重重。
茶颜悦色的运营总监提到过一个细节。
他们所有门店的招牌都是手动亮灯的,需要店长保持关注,注意开灯时机。这和标准化的连锁品牌逻辑完全相悖,很多连锁品牌会用光敏感应器来解决这个问题,不需要消耗人力。
创始人的出发点是希望保持单店活力和个性,让每个小店的店长都成为老板,对所处商圈有更高的关注度,对店面有更强的掌控力。
但小店思维并非“万金油”,所以他们也会栽跟头,也面临着挫折和困境。
针对2021年底闹上热搜的“内部口水战”,创始人小麦坦言茶颜悦色在发展上“冒进了一些”,当品牌已经成为一家公司级团队,在管理上还用“小店思维”去想自己的品牌,导致人才和组织力没有跟上。究其根本,是企业的组织力没有匹配上发展速度,导致庞大的员工群体和传统的运作模式出现了冲突。
时代在变,外界环境在变,所以市场喜好也在变,人们的消费习惯也在变,对品牌的要求也更高。商业上没有一劳永逸,品牌需要保持思考,才不会被时代抛下。
比如现在,他们面临的是一个新命题,该如何平衡小店的个性和连锁的标准,才能以更高效的方式运转,在保证品质的同时提升效率,也提高员工福利。
在摆脱困境过程中进行的思考,同时值得我们参考和关注,得出个体适用的商业法则。
03.
很多时候,人们认为商业离自己很遥远,但却对如何低门槛搞钱求知若渴。
事实上,我们身边充斥着商机,也充斥着商业带来的变化,大到宏观市场的变革,小到买菜方式的进步,无处不在。
尤其是互联网的发展,更是赋予了普通人更多改写命运的机会和可能。根源在于,当机会选择我们之时,我们是否已经做好了迎接它的准备。
这一点在《激流时代》里也有凸显。透过这些网红品牌的发展史,我们能深刻地感受到任何一种成功都不可能是巧合和契机,其背后一定有漫长的积累和奋斗。
毕竟,“沙漠里不长虚弱的草,大海里没有无名之辈。”
比如文和友,他们不是一开始就决定自己要做一个老长沙社区,而是因为喜欢和热爱,进行了很多收集和积累,最后水到渠成地造出了这样一个社区。这是运与命的交织。
当然,有些时候,机会不会主动奔你而来,而要四处寻找。
《激流时代》第一集提到一位直播开蚌的大哥。
当他听说自己的租客在阿里工作时,主动提出不要租金,但拜托租客听到淘宝有什么新动向或是利好自己的消息,就赶紧知会一声,结果是大哥赶上电商直播潮,收获颇丰。
这档节目的意义也在于此,它为观众提供身边的“商业情报”,同时祛除所谓成功者身上的迷雾,让我们看到真正值得参考的东西。这种东西不仅是行为,更是思维模式,和思考维度。
有个很简单的道理。很多事情在外人面前看起来玄妙,是因为它跳过了过程,只给出问题和答案,而大多数时候值得被关注的正好是过程。
坦白说,现实生活中,我们很少有机会和这些人面对面,但通过节目的镜头,通过李翔的观察,通过和创始人们从未公开的对话,我们完成了面对面的交互,得到了新的逻辑视角。
于是我们意识到,节目正以一个特别的切口,讲时代的变化。
那就是商业文明。
这是一部以商业现象出发,讲述时代变化的片子。他们希望通过挖掘商业背后更普适的底层逻辑,消解掉个体英雄的光环,从而让更多普通人寻求到价值上的认同。
其中的商业现象不只是生意。网红品牌承载着城市的变迁,直播行业记录着大众的求索。
各色人群烘托出行业的生命力,而我们通过纪录片读到商业江湖的波澜壮阔和新时代的财富经。
看到这一个个人在其中摸爬滚打、百炼成钢,看到他们早早做好积累才能抓住风跟着飞,我们也看到未来的自己正跑向新的机会。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