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dian新闻
>
性别是种博弈,死亡是个程序?

性别是种博弈,死亡是个程序?

公众号新闻

封面图 |《爱情神话》剧照


正文之前,插播一条消息:微信又又又改版了。为防止你看不到我们的文章,请点击本文标题下方的「冯仑风马牛」,进入「冯仑风马牛」公众号主页,在主页点击右上角的「…」,把「冯仑风马牛」设为星标。


我们这一生,很难逃开对两件事的思考,一是爱情,二是生死。围绕这两个主题,诞生了无数哲学或文学作品,但许多人对这两件事还是懵懵懂懂,说不出个所以然。例如,为什么只有人类、天鹅等少数几个物种是一夫一妻制?为什么人类恐惧死亡,但濒死时却会「觉得」很舒服?

今天,我们分享一篇尹烨的文章,他是哥本哈根大学生物工程博士、华大基因CEO。跟随他的文字,从基因层面来思考这两件事,我们会站在另一个角度认识自己,认识世界。

作者:尹烨
出版方:果麦文化/广东经济出版社

1

性别,原来是一种博弈

世上本无性,基因自扰之。

生命科学意义上关于性的问题,都是基因本自私的问题。低等生物时期,生命没有雌雄之分。细菌基本的增殖方式是自体分裂,大多数的真菌则是通过出芽或孢子生殖来进行繁衍。这些都属于无性生殖方式,其本体自然也没有性别之分。同时,性别也远远不止雌雄两种,有些真菌的性别竟然可以多达数千种,和我们人类常规理解的性别大相径庭,但究其本质还是为了基因传递。

随着外界环境愈加复杂,生物也在不断演化,它们不再只依靠自然突变来改变性状。于是,一些生物从无性生殖转变为有性生殖,性别也就随之产生。有性生殖让不同的基因高效组合,快速丰富基因型的多样性,从而使生物更好地适应环境。

地球上远不止两种性别。甚至很多看似低等的物种,其性别种类比人类想象的要疯狂得多。

美国加州莫诺湖的盐度是海洋的三倍,砷元素含量高,生态环境并不利于生物存活。但在这里,生存着一种Auanema sp.线虫,这种线虫有雄性、雌性、双性三种性别。这种线虫在发育成熟后,早期繁殖只生产雄性和雌性后代,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它们会生出雌雄同体的后代。在恶劣的环境条件下,雌雄同体的后代拥有强大的适应能力,能够进行自身繁殖,建立新的种群,保证基因的延续。

在生物世界里,生存的核心意义就是基因的传递,性是基因传递的核心要素之一。那么,人类关于性别与两性生殖的讨论,又是否存在特殊性呢?

基因不断想自我复制的机制,决定了很多物种都不是一夫一妻制——女性希望自己有更多的伴侣来为下一代寻找更好的基因,男性则希望自己的基因广泛传播。但人类有社会性,大多数国家法律规定了一夫一妻制。

其实,天然一夫一妻制的物种非常少,长臂猿、灰狼,还有某些鸟类,比如天鹅,都属于这一范畴。因为这些物种繁殖率低,种群密度稳定,发情期找个同伴很难。所以要保证基因稳定传递,一夫一妻对于它们来说是更好的繁衍方式。

人类与其他物种的不同,在于人有社会性选择,而不是生物性选择。一万年前人类存在母系氏族公社,是因为石器时代, 男人负责打猎,而女人则负责采集活动、哺育孩子、分配食物、照顾老人等,因此一个群体主要是靠女性来维系的,女性也就占据主导地位。之后的农耕社会则相反,人们固定在土地上,耕地面积的多寡决定了家族势力的强弱,男性的力量在生物基础上比女性要强,因此男性占据主导,也就更容易出现男尊女卑的现象。

在自然生育过程中,下一代的性别决定是随机的。基因和环境因素共同影响着男性与女性的比例。当自然条件下的性别比例失衡,就会有人为因素干预来使其回归平衡,这就走进了社会学的范畴。

从生物学角度来看,我们还是希望从经典意义上,女性更像女性,男性更像男性,而不是男性女性化,女性男性化。

每一个人,无论男女,都同时拥有雄激素和雌激素,只是每个人天然的导向不同。然而,某种程度上讲,当人类有了足够的安全感以后,就会出现生物上的「泛雌化」,这一现象也存在于很多其他物种。

曾有一项实验,实验者给小老鼠提供最充足的食物、最适宜它们生存的条件,来观察其繁殖和生长情况,结果却出人意料——最后这群小老鼠停止了繁殖,在足够好的条件下,这群老鼠没有按照研究人员的预想将生活空间拓展到最大,反而出现了离群索居甚至性冷淡的现象,乃至于停止繁衍,最后群体灭亡。所以我们进一步看,这可能是个隐喻,让人不禁思考,人类是否真的会无穷地繁衍下去?

比如,从人口学的角度看,日本二战重建后经济发达、生活富足,社会逐渐少子化,同时伴有老龄化,以致发展到今天日本的出生率不到千分之七(非洲各国该数据约为日本的 3~5 倍),所以日本人口总量在逐步地下降。长久以来,欧盟也面临人口问题。截至 2022 年初,欧盟总人口已连续两年下降,相对于 2020 年初减少了 65.6 万人。很多发达国家、新兴国家包括中国在内,也要警惕这个趋势。

除了生物学,很多领域都注重研究性别和繁衍问题,这是事关人类未来发展的核心问题,当今人类在这个世纪所面临的挑战,也都是我们未曾面临过的。

所以,对于人类而言,两性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是有深刻的历史和社会属性的,但是当我们跨越时空统观自然与社会的发展,就会发现两性在不断地相互博弈和选择之中。

2

死亡,其实就是个程序

生与死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也是古往今来科学家们不断探索的未知领域。

人死后,身体会发生什么变化?

人死后,身体接收到这个信号,短短的几刻,所有机能都为腐化而重新开始「活跃」了。

我们要明白,人类从单细胞生物一步步演化至今,每一代生物的去世、每一个个体的离世,都是为了给它们的后代留下更好的养料和根基。而对一个人来讲,在生命的尽头,最终都会回归一个尘归尘、土归土的状态。

死亡之后尸体的腐化,是一个十分漫长的过程。

一开始,人体中酶类开始降解体内细胞的细胞膜,细胞内的物质被释放出来;体内的各个系统停止运作,尸体变得僵硬和冰冷;接下来,肠道微生物会产生有腐败气味的气体,通过口鼻、肛门排出,从而产生尸臭;随后,从腹部开始,皮肤会随着硫化物的生成变为绿色,产生「尸绿」,并扩散至全身。这些常常是在人死后一天内发生的变化。

之后的几天,尸体逐渐从僵硬变得松弛。大概在10~20天时,尸体开始变成黑色,并出现腹部气压升高、腹部肿胀的现象。死后约一个月,身体的软组织会慢慢分解,随后支撑人体的骨骼会逐渐暴露出来。

但是遗骨会说话,今天有非常多的考古学、解剖学、人类遗传学证据,都是通过这样一具又一具的遗骨,来告诉我们人类是怎样走到今天的。

这不是什么鬼狐仙怪,也不是什么盗墓笔记,这就是一个生命该走完的历程。只不过相比于其他物种,人类似乎还有一个无法安放的存在——灵魂,它到底在哪儿?

在弥留之际,会回光返照吗?大脑在这一刻还会工作吗?它会像平时一样理智吗?人的大脑到底会发生什么?

生命不是永恒的。所有物种的生命,总有一天会进入倒计时,在生命的终点真正来临之前,很多人都会最后挣扎一次。求生的信号会不断地传送,告诉大脑:「哥们儿,再不努力,我们可能最后想说的事都说不了了。」于是,大脑下达了最后一条指令,启动了「回光返照模式」。

从现在开始,人最后一次拼尽能量、物质的最后一次闪光开始了,最高命令将从大脑的皮层发出。因为有太多的事情想留给这个世界,不管是家人、同伴,还是事业。

下丘脑先被激活,垂体紧急响应起来,神经系统、神经递质系统、内分泌系统、免疫系统同时工作,不断向各器官释放各种应激的激素。垂体会快速作用到肾上腺,释放出肾上腺素,这是我们经常在战争大片里面看到的,能让人释放出最后力量的物质。

同时,我们激活了交感神经系统,血管收缩、血压升高,微弱的生命顷刻间被一种力量照亮了。我们今天说的安宁疗护也会在这个时间点发挥一部分止痛作用,让人又恢复到一个比较健全的时点。要知道,只有在那一刻,才有可能把最后想做的事做完,想说的话说完。而正常的死亡是不太会痛苦的,因为大脑早就准备好了......

人类的大脑是如此的神奇,在弥留之际,它会调动大量的脑细胞去释放更多的色氨酸,让人进入致幻的状态。这个时候,人可能会进入到一个漫长的时光回溯状态,看到了这一生是怎么走来的,抑或看到神佛来接。其实这都要感谢自己,你的身体比你更懂得照顾你,这恰恰是人一生所有终极体验的回溯。

3

向死而生

生与死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也是古往今来科学家们不断探索的未知领域。因何而生,为何而死,即便到了今天,我们也没能参透每一个细节。

但须知死亡也是刻在基因里的一行代码,终有一天每个人都会走到终点,都会感受到肾上腺素、多巴胺、内啡肽等的喷涌,在「回光返照」的同时感受到前所未有的欢愉。在与世界作别前,我们更需要正确地理解存在和死亡的意义,建立一个正确的生死观。

有很多人说,生命的起源是很偶然的。但其实,生命起源的偶然本身就是一种必然——我们个体的出现可能是偶然,但对于这个群体来说是一个必然;宇宙当中地球出现了生命是偶然的,但在宇宙当中出现生命是一个必然。所以生命的「生」,对于个体是偶然的,对于群体却是必然的。

反过来说,死亡也是必然的,我们的死亡是为了让下一代有更好的生存空间,因为人类归根结底是以种群而不是以个体的方式来延续。

有人曾问过我这样一个问题:人死去后,基因传递给后代,那么能否认为一个人以基因的形式留在了世间,某种意义上肉体的死亡并不是真正的死亡?

基因是非常固执地在拷贝、前进的。如果一个人繁衍了后代,后代就会携带这个人的基因。从基因的角度来看,一个人的基因得到了延续,从这个意义上讲他并没有死亡。从文脉的角度看,一个人如果没有后代,他也可以以其它方式留下来,就像孔子的学说经过了几千年后为更多人所认知,正如叔孙豹所说「立德......立功......立言......,此之谓不朽」。这些过程是文脉的传递。

实际上,被人遗忘才是真正的死亡。但不等于说,被遗忘的生命没有意义,因为每个生命都体验过这个世界。

生命是一个不断觉知和充满体验的过程——这是我所理解的生命的意义。可能没有人会直接说「我愿意去寻求死亡」,但是大部分人选择了「向死而生」。每个人都知道我们出生后必有死去的一天,但是我们却为了在离开的那一刻无憾,像夏花一样绚烂地用力生活,为了给世界留下些什么而全力打拼,让自己终生处于更好的状态。

死亡是被写在基因里的程序。人在临死前,大脑细胞会从生理状态转换到病理状态,合成并释放大量的色氨酸、5-羟色胺、多巴胺、内啡肽等多种神经递质类物质,让人「觉得」很舒服。

其实从出生开始,我们就不断地认知死亡。

一般人对死亡的认知有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发生在我们很小的时候,这时我们已经开始对黑暗感到恐惧,因为某种程度上,视觉是维持人类所有安全性感觉的第一感觉,当人看不见的时候,就会第一次体验到感知被剥离,因而感觉到恐惧,这是我们第一次懵懵懂懂地认识死亡;在我们逐渐长大的过程中,会经历第二个阶段,即第一次经历身边的人死亡,一般可能是家里长辈的去世——亲人离世带来的死亡冲击,不仅仅出自本能,还来自亲情的联系,因为共享给我们一部分基因的人不在了;最后一次死亡就是在一个人重病的时候,感知到自己有可能会离开人世,因此而产生对死亡的直接恐惧。

为什么人会害怕死亡?害怕,这是七情六欲之中的一种感觉,人会害怕的东西很多,不仅仅是死亡。只是死亡对于大部分人来说,代表和世界分离,人一旦切断了与世界的感觉联系,就会不习惯。我们都不知道死亡以后是什么样子,这种未知也会带来不安和恐惧。

但人类跟所有的物种最大的区别是,人类是第一种演化出了真利他行为的物种——人可以为了他人而死,为了种群而死,为了国家而死,为了民族而死,为了真理而死。

不害怕死亡不等于要去拥抱死亡,而是要在死亡真正来临的那一刻区别好它的意义,向死而生地过好每一天,这才是对生命最大的珍惜。

向死而生,其实是一种人类理性与人类基因的本能对抗。用我们无私的人性去克制自私的基因,人活着的意义就是如此。

当今人类做的很多事情都与基因相违背,比如说「少吃多动」——基因就希望我们多吃少动,因为在过去人们是以饥饿为主,人体本能也是趋向不动的。《自私的基因》这本书用基因的自私性诠释了这一切问题的关系,但是对生命科学越来越有觉知的人,会希望基因和人性能达成一种平衡。

从原子层面上看,在氧化还原反应过程中,具有氧化性的物质都在抢电子,这也是「自私」的。元素「自私」吗?数字「自私」吗?加加减减本身有「自私性」吗?当我们把物性无限地人性化,就会想到这些很有意思的问题。

可能基因确实有自我延续和复制的欲望,它在不停地扩张、传代与延续自己,而人是在延续到了一定层面以上的时候,突然涌现出了无私的人性。我们的存在正是以无私的人性去对抗基因的自私性。

马丁·海德格尔(Martin Heidegger)说:「当你无限接近死亡,才能深切体会生的意义。」或许有了向死而生的通透,才不会让我们困于迷茫。天之高,地之广,物之博,还有更多美好等着我们去发现,值得我们去热爱。

与其「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不如怀揣「天地曾不能以一瞬」和「物与我皆无尽也」的豁达,尽情享受生命的炽热。见天地,见众生,见自己。

编辑 | 毛洪涛   主编|王滔   
编审|陈润江   顾问|王淑琪
合作联系微信 niuniu-fengmaniu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

戳这里提交新闻线索和高质量文章给我们。
相关阅读
一次电梯故障,“逼得”这个程序员在29岁时写出了 Rust在最美风景的阿尔卑斯高山公路自驾科学、技术与性别的博弈:论唐娜·哈拉维女性主义认识论的当代价值找对象,长相、性格、家庭条件该怎么排序?这个程序员拒绝了微软100亿美元的收购一个程序员决定写代码到60岁《丑陋的中国人》帽子必须摘掉开工第一天,没有一个程序员不想要“开工红包”​别的简报|研究发现跨性别者比顺性别者死亡率高 34-75%“我爱你,无关性别”:“雌雄同体”的人,为什么更有魅力?| 测测你的灵魂性别ChatGPT写21个程序,16个有漏洞:离取代程序员还远着呢!韩国3月完成“萨德”部署程序?我外交部回应!韩总统称将考虑拥有核武器:“凭我们的科技,可以很快”布林肯访华推迟多久应让他与美国舆论博弈,中方应顺其自然这个程序员一手抖,停飞全美航班!美国联邦航空局竟甩锅临时工日本啊,日本(十八)和敬清寂的由来ChatGPT 写 21 个程序,16 个有漏洞:离取代程序员还远着呢!突发!张家界“多人组团”跳崖自杀,死者身份公布,死因值得怀疑多伦多周末去哪玩:赏花、观红土地、看歌剧、参加各种博览会小女儿在玫瑰花车游行急救了一病人激烈博弈,3招阳谋让美帝脸色铁青!美国大学录取存在“性别差异”吗?原来性别对录取影响如此之大!死亡是不好,但是如果真的要去面对,你知不知道怎么做? | 宁晓红 一席第965位讲者收费疫苗打不打,怎么排序?一篇说清楚平局 | 我方大军围岛背后的深刻博弈,日本第八师团高官全员阵亡,美国三面对华施压计划受挫~趣文:如何辨别一个程序员水平的高低系列③ | 保护主义迅速抬头:由“资源博弈”进化为“利益博弈”中美关系是一道必答题!竞争是零和博弈,两国要探索最佳相处模式ChatGPT背后的算力博弈,中国企业亟待打破美国桎梏《尘埃落定》:人生是一场虚妄,死亡是唯一真相出意外了!《鱿鱼游戏》真人秀过于真实,用生命与“杀人娃娃”博弈,已有人被医务人员抬走【趣味测试】你的社会化性别是什么?婚后第一次出轨找到一个程序员接私活的好渠道!一个程序员的成功故事:从开源工具到75亿美元的软件帝国特朗普过堂如何走程序?会不会拍嫌犯大头照?
logo
联系我们隐私协议©2024 redian.news
Redian新闻
Redian.news刊载任何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文章信息的合法性及真实性由其作者负责,与Redian.news及其运营公司无关。欢迎投稿,如发现稿件侵权,或作者不愿在本网发表文章,请版权拥有者通知本网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