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电影节 | IDFA如何选择影片以及选片流程
这是2012年11月份IDFA专门针对中国纪录片代表团做的一个小型座谈,座谈的文字由黄桂萍翻译整理出来,在这里分享给大家
IDFA如何选择影片以及选片流程
Martijn te Pas是IDFA纪录片选片的主任,所以他要给你们介绍这个电影节选片的历史和他们的过程和方式,为你们将来送片大有用处。
他们三个人是同事,在选片过程中是很重要的人。
这个电影节是25年以前开始的,最早的时候有上百部影片参展,当时有三千多人参加,有一个俄罗斯代表团过来参展。虽然在当时影展还不是非常的专业化,但是给纪录片这个业界带来了很大的影响,因为当时有很多著名的人参加,如伊文思和荷兰最重要的拍纪录片的导演。接下来的十年就有稳定的增长,然后就逐渐开始了预售(Pitch)论坛和纪录片的基金。并且,他们在教育上也有很大的贡献,有很多可以在上课的时候使用的材料,每年有6000个学生受到IDFA summer school的教育。因为每年都在增长,所以大概在五年以前搬到了这里,会展的地址也转到了伦布朗广场。由于20年前我们就开始了纪录片的交易,这在整个行业内是非常重要的。在纪录片交易中,有450部影片参加,比影节上看到的要多。下面说一下选择的过程。
一月份,他们开始为今年的影展构思,看看有什么新的主题、节目的组成部分、还有新的规则等等,然后也会回顾旧的一年当中哪些做得好,哪些做的不够。他们在制定新的规定过程中,所有的部门都会参加,5月1号是第一个申请提交影片的期限。5月1号可以提交的电影是在去年8月到今年4月之间完成的片子,申请费是30欧元。
在上半年,他们会做许多调研,比如去看那些参加其他电影节的影片,会在世界首映的影片,这些他们都会关注。他们现在有个特别大的数据库,所有参展的人都在里面,他们会通过这些人了解世界上好的、或将要放映的纪录片。他们也参观很多的电影节,希望能从中学到许多新的东西。他们只会参加重要的电影节,而且有时也会作为评委出现。他们觉得人与人之间建立非常个人的联系是最重要的,比如他参加柏林电影节就可以跟销售商、制片人取得非常个性化的联系。他们三个人中有人喜欢看学生的短片,还有人喜欢拉丁美洲、西班牙的片子,像GOSPER喜欢做一些跨媒体的片子。所以他们都是会有针对性地参加一些电影节。
因为5月1号是截止期,以后他们有15个专家、资深人士看提交上来的片子。在这个期间,他们能收到800——1000部影片。差不多7月1号选择完成,大部分人都会收到一封拒绝信,然后他们(专家)就去度假了。
然后8月1号是第二个截止期,至此他们大约会收到2000部片子。这时候,专家和销售部人员每个人大约会看50——100部片子来进行甄选,他们也会关注9月份加拿大多伦多和威尼斯的影展。所以说在9月底他们差不多把所有提交上来的和电影节里的片子都看完,并在10月1号之前对其选择完成。这样他们的部门就从4个人变成8个人了,有3个是实习生,另外一个会支付很低的工资。然后,他们会制定一个比较短的节目单,基本上是说哪些片会当选,为什么会当选,要给哪些人看,为什么给这些人看,另外给赞助商看那些片子也是很重要的,比如荷兰的VPRO电台还有Fox报纸等大的传播媒体先看。
这里补充一点:1月份的时候他们就会考虑谁会担任评委,并在10月1号以前评委的名单也会定下来。他们的参赛规则也是很严格,比如参赛的片子不能参加超过两个电影节,并且片子必须是欧洲的、国际的或世界首映的。他们也开始制作目录,所有的电影提纲都是由同一个作者写的,以保证整体的风格。
整个节目的安排需要3——4个星期,完成之后就开始制作节目单——荷兰文和英文的各一份。除了制作节目单以外,还有目录。所以节目单是很短的——什么时候放什么电影,而电影目录则有更多的专业知识,是给专业人士看的。他们有需要知道电影上的技术指标——比如是影带还是数字式的。他们的场馆也不是都能放,有的两种都可以,有的只能放数字式电影。所以说现在是一个过渡式的时期,有影带、胶片、数字式的三种并存,特别是数字化的影馆非常麻烦,因为它没有标准的体制,有很多不同的格式。就竞赛方面,有不同长度的影片,有长片、中长片还有比较短的片子。还有一个处女作的竞赛,即导演的第一部片子或学生作品,他们有学生作品竞赛还有青少年作品竞赛,以及新型纪录片——跨媒体形式的片子,并且也有很多非竞赛单元。一共有350部片子可以在节目上看,其中320部是长片。他们不光是在阿姆斯特丹放映,而且也会在阿姆斯特丹周围的城市放映。在电影节开始的前一周他们就把所有的影片都收集起来了,然后你们来就可以看了。
这是一个行业内很大的影节,很多业内专家会来参加。它不光是论坛或是交易更多的是将影片展示给观众。所以对他们而言很重要的是寻找合作伙伴来共同参加电影节,也不光是我们告诉他们怎么做,也应该是他们给我们反馈,从而告诉我们该怎么做。比如,他们会在另外一个专门放音乐的地方进行一些有关音乐的竞赛。在今天晚上,每个竞赛项目都会有三部电影被提名。这个周五我们会知道结果。下个星期开始他们将把所有的参赛影片都寄过去。然后,他们将要为明年准备了。他们可以有两个星期去度假休息。他这么喜欢这份工作是因为每个影展的工作人员都非常尽心尽力,而且他们有很多内部的交流,每个人都知道彼此在做什么,他们都是充满热情而且认真负责的。
问:阿姆斯特丹国际纪录片节(IDFA)与多伦多的HOT DOCS国际纪录片节相比,它的口味是什么?这有没有什么比较?(比如:柏林、戛纳、奥斯卡等电影节都有不同的口味。)
答:这个电影节创始以来,是比较注重政治等社会性题材,但是随着发展,它的题材选择范围越来越广阔。
IDFA与多伦多或其他影展不一样的地方首先在于,它就是纪录片的电影节,没有任何其他的形式;第二,它在行业内的提案论坛都是一个创新,其他的电影节都是在模仿阿姆斯特丹的模式。并且它是最国际化的,没有任何一个纪录片节可以收到这么多来自不同国家的作品。因为阿姆斯特丹电影节有专门赞助第三世界国家拍摄纪录片的基金,所以它们可以收到很多发展中国家提交的影片作品。这是双方受益的,第三世界国家可以拿到资金学到技术,知道纪录片是个怎样的行业,而我们可以让广大观众看到那个世界发生的事情。而我们作为观众对于当地发生的事情都是很好奇的。
问:纪录片的类别:自然、文化、历史、现实题材….从这两天的看片中发现这300多部片子的题材历史档案类、现实题材类比较突出,但提案中却基本都是现实题材,那我想知道,今晚最终真正评选出来的会偏重什么?
答:这个很难说,我们会尽量多得选择出片子来给评委看,然后让评委下结论。并且由你们决定选出最好看的和最难看的片子。
问:我觉得最难看的就是喋喋不休的历史档案类影片。
答:昨天有荷兰的评委就有来咨询:我们用不用以荷兰的纪录片发展来作为评选的一项因素。我们说“不用”。然后他们就觉得好像很放松了一样。
我们选择评委尽量是要不同的人聚在一起,其中有记者、导演、艺术家等等,有年纪大的,年纪轻的,他们一天看4部电影,他们整天在一起讨论、一起吃饭。而且这五个评委里没有主要领导,都要他们每个人来决定。
我们觉得这个影展在25年的发展里是很自然形成的,并没有什么幕后的操作。对我来说,印象最深的是,他是1994年加入的,他发现观众就根据一句话的介绍就可以去选择影片,我觉得很吃惊。并且我觉得这种一句话的介绍特别有效,显得格外精简,并且能给大家以想象的空间。
问:对中国的纪录片是怎么看?
答:(中国的纪录片)逐年都在增长,选片的主题也会越来越多样化。其实中西方双方都有好奇心,这就是为什么大家会合作拍片的原因。选的主题一般也都是富有争议性的。
中国的纪录片一般都很长,大约都超过2个小时。我觉得中国的纪录片一般是从A直接到B,缺乏中间的过程。就我们刚刚谈到的问题对明天的讨论也是很有意义的。你们自己对中国的纪录片怎么看?
(提问者)答:我们没有拍电影的传统,离专业还有一大段距离。
答:已经越来越好了,可以慢慢来,保持自己的风格也很重要。电影节最重要的就是能把大家聚集起来从而建立一种关系。大家可以保持一种好奇,要知道所有事情的开始都是好奇心。
翻译、整理:黄桂萍
编辑:李旅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