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dian新闻
>
李玫瑾:教育的终极目的,是培养出快乐、温暖、人格健全的孩子

李玫瑾:教育的终极目的,是培养出快乐、温暖、人格健全的孩子

公众号新闻

洞见(DJ00123987)——不一样的观点,不一样的故事,2000万人订阅的微信大号。点击标题下蓝字“洞见”关注,我们将为您提供有价值、有意思的延伸阅读。

作者:夕暖
来源:洞见父母(ID: fmczs100)
孩子的性格培养,比智力教育更重要。
♬ 点上方绿标可收听洞见主播亚楠朗读音频


无意中看到一个视频,感动不已。

国外一名爸爸,用视频记录了孩子每年开学的第一天,从幼儿园到高中,坚持了13年。


整整13年,爸爸始终陪伴着她,见证着她的成长。

镜头下,女孩每一次都笑得非常甜,眉飞色舞地和爸爸分享学校的趣事。

后来女儿把这一天定为“冰淇淋日”,因为这是非常幸福、非常甜的一天。

着实令人羡慕,父母如何做,才能养出这般快乐、温暖的孩子?

李玫瑾教授说:

人在成年后的行为和心理,都是过去经历的折射,与幼时的家庭养育方式密切相关。

孩子眼里有什么,心里就有什么。

想要养出快乐、温暖、人格健全的孩子,孩子早年的家庭教育一定要到位!

01

  • 孩子6岁前,重在情感抚养。


0-6岁,是父母给予孩子情感抚养的黄金有效期。

这个阶段,也是孩子依恋关系和安全感形成的重要时期。

李教授,就曾多次强调:

在孩子6岁以前,父母一定要亲自养育,并且给予孩子积极的关注和回应。


及时正面的回应,会让孩子感受到精神上的满足,感受到父母对自己的爱与接纳、关注和认同,并坚定地相信:

我是重要的,不管什么时候,我都被爱围绕。

而这,就是孩子一生安全感的来源。

孩子有充足的安全感,内心不会感到匮乏,更容易成为一个有温度的人。

相反,一个从小没有被父母亲自抚养的孩子,缺乏关爱,导致内心不安,会变得极度敏感和自卑。

在《少年说》里,一个女孩倾诉烦恼。

在她很小的时候,父母离婚了。为了生活,母亲把大部分的时间都用在了工作上。

即使下班回家,妈妈不是在打电话、处理工作,就是在睡觉,从来都看不见她。

时间长了以后,她很排斥和妈妈一起出门。

她更习惯一个人闲逛,但什么也不会买,就想扎在人群里减少自己的孤独感。

可她心底又十分渴望获得妈妈的关注:

“你能好好看看我吗,哪怕只有一会也好。”


对于孩子来说,幸福不是拥有很多的玩具,也不是有漂亮的裙子和零食。

而是每一次受伤都有父母的安慰,每一次失落都有父母的陪伴,每一次开心都有父母可分享。

及时的陪伴、回应和关注,能带给孩子温暖和力量。

这种力量,在未来的日子里,都会变成孩子追求梦想、迎接挑战的勇气和底气。


02

  • 6-12岁,重在性格教养。


安全依恋关系的建立,是父母获得管教孩子、“立规矩”的资本。 

孩子从6岁开始,具有理解和表达的能力,这个阶段,父母就要对孩子进行性格教养,规范和约束孩子。

性格,是一种后天形成的社会行为方式。

对于初涉世事的幼儿来说,父母在满足他任何要求的同时,也是在教他如何表达自己的想法、如何待人处事,为他建立一套与他人和社会有关的行为规范。

纪录片《性格的真相》经过科学求证后得出结论:

“遗传因素决定了性格的40%-50%,性格的其他决定因素来源于环境。”

也就是说,孩子后天性格,由父母一手打造。

父母的性格和处事方式,影响着孩子未来的性格,也影响着他的命运。

“洪荒少女”傅园慧最初受大众所喜爱,就在于她自带快乐属性。

而这一性格的养成,得益于她的家庭教育。

在专业上,爸爸对女儿有着高要求,但他总能用幽默的方式表达出来,同时给予女儿信心和支持。

曾有人笑话傅园慧自夸自己是天才,傅园慧的爸爸很认真地告诉所有人:“傅园慧真的是天才。”

他更注重孩子的自由成长,引导女儿心态要乐观:“拿冠军也好,拿不到也没关系,只要努力了,开心就好。”

所以,傅园慧很能坦诚地接纳自己的“失利”。

里约奥运会,她以第三名的成绩晋级决赛时,当被记者问及什么感受,她没有陷入自责,反而欣喜若狂:“不是59秒吗,我有游这么快?我很满意,我已经用了洪荒之力啦。”

乐观不一定能帮助她拿冠军,但绝对能帮助她更好地发挥实力。

而自信和自我的接纳,更能让她化压力为动力,快乐应对一切。

李玫瑾教授强调,孩子的性格培养,比智力教育更重要。

在当下这个父母对育儿无比焦虑的时代,孩子接受教育的年龄越来越小。

出于对智力的迷信,家长们恨不得让孩子从刚出生开始,就接受各种智力开发、学习。

然而,越来越多的经济学家、教育专家、心理学家和神经科学家发现,在儿童成长的最初十几年里,往他们的头脑里塞进去多少信息并不重要。

反之,大人要做的是,帮助他们发展出一些性格特质,包括坚毅、自控力、好奇心、乐观、懂得感恩、热情、激情。

这些特质,才是对一个人一生的成功而言意义非凡的部分。


03


  • 12-18岁,重在人格抚养。


12-18岁,是孩子自我意识觉醒的阶段,也是孩子开始推翻父母权威,渴望挣脱一切束缚的阶段。

这个时期的孩子,有强烈的领地意识,迫切希望能和父母保持距离,以此证明自己长大了。

父母的管教和过多建议都会激起孩子的逆反心理,引发亲子矛盾。

此时,孩子最需要的是,像成年人一样被尊重,被当成“大人”来对待,而不是“孩子”。

清华大学心理学教授,通过对上百个孩子成长经历的研究发现,绝大多数长大后心理不够健全的孩子,小时候接受的教育都“缺乏尊重”。

因为得不到尊重,他们的心中没有阳光,会自卑,也会自我否定。

曾因博学而走红的流浪汉沈巍,在接受采访时说:

小时候我喜欢读文史类的书籍,但是我父亲深恶痛绝;报考大学时,我想选中文系或国际政治研究,但父母逼着我选了审计专业。

以前语文老师说我很有压抑感,是的,我在我父亲面前一直无所适从。

当孩子的想法被压制,当孩子的感受不被看见,当孩子的喜好得不到尊重,孩子的内心也就照不进光来。

孩子是一个“人”,而不是“物”。

他们有独立的意识,有自己的认识,有属于自己的情感,有自己的需求。

为人父母要做的是,把孩子养育成“人”,而不是做自己手中的一个“物件”。

为人父母,都想养出一个朝气蓬勃、眼里有光、能勇敢做自己的孩子。

著名心理学家罗杰斯曾说过:爱是深深的理解与接纳。

接纳他的不足,允许他的脆弱,尽力满足他的每一个小小的梦想。

只有父母无条件地爱孩子、接纳孩子,孩子才能真正做自己。


04

没有完美的原生家庭,也没有绝对完美的父母。

改变孩子的前提,是父母先改变自己。

想让孩子自信开朗,父母要先学会鼓励和欣赏;

想让孩子活得有底气,父母要先学会给予陪伴与爱;

想让孩子温暖纯良,父母先学会热心助人。

父母给孩子什么,孩子就会给别人什么。

父母希望孩子今后做一个什么样的人,就要以什么样的方式对待他。

最好的家庭教育,其实是不教而善。

父母与孩子比肩前行,用自己的成长驱动孩子成长。

如果您是孩子妈妈

洞见君为您推荐一个优质的妈妈成长平台

妈妈抱团(微信号:mmbaotuan)

好的妈妈,永远不停下成长的脚步。
关于养育孩子的干货,这里都有;

关于经营家庭的苦甜,我们都懂。

妈妈抱团,和千万妈妈一起成长。

长按下图识别二维码关注,

我们的故事,就开始了...

你若喜欢,为洞见点个在看哦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

戳这里提交新闻线索和高质量文章给我们。
相关阅读
全澳最赚钱职业曝光!最高年收入比澳总理的还高!此外还有妈妈们最关心的榜单重磅出炉!牛娃的终极目标就是这些!教育的真正目的,是让人上完学后还想读书直击鲜场 | 热闹、温暖、幸福的新年烟火气,就藏在小区门口的钱大妈门店里父母辈的亲人们-----生活浪漫工作认真的四叔四婶冰岛雷克雅未克(Reykjavík),美好记忆“鸡娃”新目标,是培养一个有松弛感的男孩?重大突破前替奇妙的醉拳师总结一下蓝蓝 | 诗歌需要它的无用和自由李玫瑾:从小培养孩子“厚脸皮”的习惯,让孩子将来不会活得太累周有光:真正的教育不是培养专家,而是对完整人格的启发李玫瑾教授一针见血:输不起的孩子,往往也很难赢!美国LIGE利格健康检测智能手表,测血氧/血压/心率/蓝牙通话!李玫瑾:教育孩子的4大黄金法则,父母抓住1条,孩子会很幸运施一公最新反思: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12-18岁是人格抚养关键期:怎样养出一个快乐温暖的孩子?如何培养出被加州理工学院青睐的孩子?快来听听学生家长怎么说|成长教育之道系列访谈<三>懂得爱自己、会打扮的妈妈,培养出的孩子拥有这四种特质 | 伴读探寻教育的终极意义《狂飙》陈书婷把儿子养废后,才知道“贬低教育”和“捧场教育”养出来的孩子差别有多大《狂飙》大嫂把儿子养废后,我才知道“贬低教育”和“捧场教育”养出来的孩子差别有多大为什么中国人一定要回家过年?"情绪价值"越高的父母,越容易培养出幸福感强的孩子!越早看到越好鲁稚丨培养财商就是培养三观,让孩子做钱的主人而非奴隶《狂飙》陈书婷把儿子养废后,我才知道“贬低教育”和“捧场教育”养出来的孩子差别有多大马斯克:ChatGPT时代开始后,教育最核心的是培养批判性思维大学教育是培养精英,还是统治阶层思维?怎样养出快乐温暖的孩子?3-18岁各阶段养育方法重点京城中产妈的“厮杀”:教育的好胜心,驱使她转学回公立...[日签]​ 健全的思想寓于健全的人格张坤本季动作大了,加仓科技与消费,减持金融股,还透露了投资贯穿一生的终极目标马斯克:ChatGPT后,教育最核心的是培养批判性思维李玫瑾:7岁前,这样给孩子立规矩,效果好100倍!马斯克最新访谈:教育最核心的是培养批判性思维李玫瑾:情商低,是因为见识少!14岁前一定要带孩子看世界
logo
联系我们隐私协议©2024 redian.news
Redian新闻
Redian.news刊载任何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文章信息的合法性及真实性由其作者负责,与Redian.news及其运营公司无关。欢迎投稿,如发现稿件侵权,或作者不愿在本网发表文章,请版权拥有者通知本网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