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富不过三代?巴菲特这一句话,扎心了
来 源:正和岛(ID:zhenghedao)
有多少人好奇过当“股神”巴菲特的孩子会是什么样的体验?
最近,巴菲特的小儿子、美国知名音乐家彼得现身说法,出版了一本书《父亲巴菲特教我的事》。
其中提到了不少令人意想不到的细节:
彼得19岁时,入学斯坦福一年半就想退学,问父亲会不会觉得自己“没有争光”,巴菲特很淡然:“你姐姐跟哥哥不也这样”;
中途退学后彼得准备投身于音乐创作,那之后,巴菲特没给过他一分钱生活费;
彼得30岁时为了改善妻女的生活环境向巴菲特借钱换房子,巴菲特的回答是“金钱会将我们纯洁的父子关系变复杂”,然后劝儿子自己去贷款;
巴菲特为什么会选择这样做?
因为有太多富裕家庭给予孩子的,是一个极尽奢华但缺乏厚度的苍白人生。
这些人的终局,用巴菲特的原话来说:“他们出生时含在嘴里的金汤匙成了插入后背的金匕首。”
这短短一句话,在企业家圈层中引起了很大反响。
后喻时代,冲击到来
“金汤匙”和“金匕首”的比喻之所以如此“扎心”,在于巴菲特直接道出了企业家们家庭教育的痛点。
大家都听过一句俗语,“富不过三代”,它就像一把悬在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让很多企业家无时无刻不处在宿命感的纠结之中。
那么对于企业家来说,究竟有没有一种普世价值,能够解决家庭教育和家族传承的问题?
最近,高端谈话节目《毛铺和文化录》第三季第三期正讨论了与家庭教育有关的话题。
主持人陈铭,社会学学者、复旦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沈奕斐和心理学专家、上海体育学院心理学院教授贺岭峰3个人展开了讨论,主题就很耐人寻味——
“在不确定的时代,教育更难了?”
要知道近些年,“唯一确定的就是不确定性”这句话已经成为每个企业家的刻骨体验,但将这个大背景与家庭教育相联系,恐怕是很多人没想到的。
社会学学者沈奕斐在节目中用了一个词来解释这种关联——后喻时代。
所谓后喻时代,自然是与从前有所对比。
简单来说,以前时代也在发展,几代人之间的生活方式却没有发生巨大的改变,故而老一辈的经验都是管用的,晚辈向长辈学习是一种必要且很有增益的行为。
但信息化时代,年轻人获取知识的途径已经越来越多样化,对于新技术的掌握能力也强于老一辈,甚至很多时候年轻人的理念就代表着未来的方向。
这样一来,长辈的经验在很多情况下不起作用了,那种天然的合理性、权威性也随之丧失,甚至他们有时候不得不向晚辈请教,这就对教育形成了很大的冲击。
不确定时代下,教育变难了是真实的感受。
而对于企业家与子女来说,这种后喻时代的“难”往往更为显性。
比如娃哈哈创始人宗庆后和女儿宗馥莉就在企业经营的部分理念上“冲撞”明显:父亲坚持不上市,女儿觉得上市无可厚非;父亲以家为理念经营公司,女儿则公私分明,崇尚现代化管理。
时代在转舵,关系在重塑,该如何处之?
时代抛弃你,
招呼都不会打一声
有关解法,《毛铺和文化录》最新一期节目中,心理学专家贺岭峰有两句话非常精髓。
第一句,他说:“我们有时候老以为自己跟这个时代跟得很紧,实际上这个时代在往前走,它抛弃你的时候是不告诉你的。”
因此,家长要有意识放下自己的姿态,对年轻人和年轻人的时代有所贴近。
万通集团创始人冯仑就讲过一个自己的经历:
2019年7月5日,是冯仑60岁生日,收到女儿的一条信息说:“老爸生日快乐!我送给你一个礼物,你看一下。”
冯仑四处看一下,没看到。于是给回了个信,说在哪呢?女儿说,你看一下“冯仑风马牛”公众号,点开一看,女儿居然写了篇文章,《老爸六十》。
冯仑一口气看完后,觉得有点晕,没有想到以及很感动,同时也有点恍惚。这种私事一下子都写出来了,搁在网上,他觉得有点不自在。
当天下午父女见面时,冯仑就跟女儿讲了自己的想法,说一个生日吃个饭就得了,为什么要弄到网上呢?结果弄得好多人都在说这个事儿。
对于女儿的举动,冯仑一开始并不理解甚至有些抗拒,但转念一想,冯仑又觉得“也许她是对的”,最后选择了接受。
时至今天,我们很多企业家缺少的,就是这个放下对自我观点的死守,思考“也许孩子是对的”的瞬间。
贺岭峰教授还说了第二句话:“父母之爱跟其他的爱最大的不同在于,它实际上是一种为了别离的爱。父母必须要认识到这一点,我爱孩子是为了跟他分开,而不是为了要融合、占有。”
细细想来确实如此,不论爱情还是友情,都以相伴为终点进发,只有父母的亲情,是为了让孩子离开自己还能走得更远。
如同龙应台《目送》中那一段经典的陈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正因为如此,父母与子女相处的时候才更应该注重他们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所热爱和追求,能够驱动他们此生前进的是什么。
任正非曾经说:
“我的孩子个性都很强,很努力,试图超越我,但我认为个人成长对他们更重要。”
孟晚舟大学毕业后进入华为从基层做起,带领财务系统改革的时候甚至被任正非几次公开批评,话说得很重,但是她在压力下日益成长、日益稳重。
姚安娜热爱文艺,任正非则公开表达过支持的态度。
身为父亲,任正非对两个女儿的教育看似天差地别,实则殊途同归。
孟晚舟处变不惊的风骨,是父亲“打压式教育”的结果;姚安娜为梦想不懈奋斗的背后, 也有着父亲“鼓励式培养”给予的底气。
尊重“不同”,将自己和孩子看作“别离”的个体,是后喻时代下亲子教育关系中重要的指南针。
化不同为和,全凭格局
就像巴菲特在小儿子准备退学去搞音乐的时候也曾说过“当然我曾经希望你能做一个投资家”,大部分企业家也是期待孩子是能够继承衣钵的。
而参考5年前发布的《2017中国新生代企业家现状调研白皮书》,当时那些即将接班的企二代中有85%以上是80后和90后。超过60%的年轻人最终选择接班家族企业,仅有8%的人明确表示不愿意再回到家族企业工作。
这意味着,现在他们中很大一部分应该已经或多或少接手着家族业务,另一个不得不面对的问题就是成功率。
因为事实上,中国民营企业二代传承的成功率并不高,只有不到30%,超过7成的家族企业都在第二代就无法存续了。
此时,如何让事业能成功延续,两代人从“不同”走向“和”,也是一个经营难题。
这方面,方太是个有意思的例子:
茅忠群毕业后面临3种选择:留校任教,或是进入国企,也想去美国读博士,就是对家里的小生意始终提不起兴趣。
最终,茅理翔急了,召开家庭会议,逼儿子表态。这一逼就逼出了方太。
“我不想守业,我要创业。”茅忠群与父亲约法三章:一要另立品牌,二不用家族的人,三方向性决策由儿子说了算。
茅忠群选择了与父亲截然不同的道路:定位高端,走出了一条高速发展的道路。
俗话说没有永远成功的企业,但永远有时代的企业,和而不同,茅家父子俩做到了彼此尊重差异,聚焦做大品牌,取得了成功。
茅忠群选择了与父亲截然不同的道路,父子之间的理解和退让也成为一段佳话。
就像《毛铺和文化录》中沈教授所传递的观点:“家长与孩子的关系是一个动态平衡的过程。”
如何把持,考验的就是格局。
在最小的格局里,整个世界都是你自己的复制,大一点的格局是有更多的不同介入进来, 而我们所追求的格局,是看到了不同,还有能力把它处理成和而不同。
正所谓“家和万事兴”,和文化一定是和而不同的,对于企业家来说,如何面对与处理自己跟孩子之间的差异,才是最后能不能“和”的关键。
一旦打开对差异的想象,世界就会变得很大。
“和”里有乾坤。
答案,已然显现
至此,我们回到最初的发问,“究竟有没有一种普世价值,能够解决家庭教育和家族传承的问题”?
答案很明显,不论精神、事业的传承,还是亲子关系的处理,“和而不同”永远是最优解。
在我们这个“同质化”和“信息茧房”泛滥的时代,能认可“不同”,是一种难得的品质。
而有一个品牌——毛铺,直接将“和而不同”嵌入了自己的文化核心里。
众所周知,白酒在我国的酿造历史已有几千年之久,从古至今酿酒就与文化有着密切的关联,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白酒的12种不同香型,也是“和而不同”的重要体现。
毛铺更是在此基础上博采众长,创造性地特选浓、清、酱三香地标产区的年份原浆,经陶缸陈酿12年以上推出了这款年份酒,将第一重的和而不同赋予色泽和口感——酒体微黄通透,品味绵柔醇厚、尾净悠长。
同时,在健康早已成为一种国民认知趋势,大健康产业、泛健康领域一直在焕发新的活力的今天,毛铺草本年份酒系列以科技赋能健康,融合苦荞、葛根等五味草本活性精华,享有两项国家发明专利,将第二重的和而不同赋予健康——
让消费者在享受饮酒乐趣的同时,通过高黄酮含量帮助肝脏代谢酒精,减轻身体负担。
可以说,毛铺在追求品质至上的基础上,将健康的饮酒理念融入其中,重新定义了白酒健康的新体验,开创了健康白酒的新时代。
正是基于对和而不同的理解,毛铺从理念、原料、技术等入手,全力平衡着白酒的健康和美味,守正创新,开拓蓝海。
就像主持人陈铭在《毛铺和文化录》本期中的调侃,当成年子女与父母真正认识到了和而不同,彼此沟通的壁垒或许最终可以如同毛铺草本年份酒所希望承载的那样,化开在一杯酒里。
在“存异”中走向大同,用“和”行路万里。
排版 | 敲敲
审校 | — — 执行主编 | 徐悦邦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