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身女性在劳动力和经济中发挥着巨大作用
据华盛顿邮报3月8日报道 一份新的报告说,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多的妇女是单身,这对美国经济有重大影响。
根据对联邦数据的分析,单身女性是一支日益增长的经济力量,在就业市场、房屋所有权和大学学位的增长中占较大份额。
根据富国银行周三发布的一份报告,2021年美国大多数女性——创纪录的52%——都是未婚。在过去十年中,从未结婚的女性人数增加了20%。但是顽固的工资差距继续使许多妇女,特别是单身母亲,无法享受与单身男子和已婚夫妇一样的经济收益。富国银行经济学家发现,去年未婚女性的收入只有未婚男性的92%,而且财富少了29%。
报告的主要作者、富国银行高级经济学家萨拉·豪斯说:“单身女性的增长正在波及整个经济,并在劳动力市场、财富和支出方面留下痕迹。但坏消息是,男女之间的工资差距在过去15年里一直保持着。单身女性正在填补一个非常紧张的劳动力市场的空白,但她们的收入仍然低于单身男性。”
近几十年来,妇女在经济的几乎每个方面都取得了长足进步。根据政府的数据,多年来,女性上大学和毕业的人数已经超过了男性。尽管工资较低,女性也更有可能购买自己的房屋。根据LendingTree最近对人口普查数据的分析,2021年有近1100万单身女性拥有自己的住房,而单身男性只有800万。
艾丽西亚·巴恩斯在2009年离婚后,她带着她的幼子花了十年时间才重新获得财务立足点。巴恩斯是缅因州奥克兰市的一名海军退伍军人,她说自己多年来“工资严重不足”,根据ZipRecruiter的数据,在一个平均年薪远远超过6.5万美元的行业中,她作为一名广告分析师年薪为3.7万美元。
现在,48岁的巴恩斯在一个政治行动委员会担任数字策略师,为医疗改革奔走呼号,她的收入接近6位数,并有良好的福利,包括一个非常好的401(k)匹配。她最近为自己和她的儿子(现为18岁和22岁)买了一套价值27.6万美元的房子。
巴恩斯说:“这是我第一次拥有体现我真正价值的工作。”
与过去相比,妇女也更有可能独自生活——无论她们是自住还是租房。由单身女性作为户主的家庭现在占美国家庭的26%。
打小时,丽贝卡·伦德伯格对婚姻是向往的。但在31岁时,她说她是快乐的单身女郎。她在华盛顿特区从事营销工作,年薪9万美元,五年来一直自己租房。
她说:“我们是第一批不急于结婚的人,因为我们有能力和机会过自己的生活。负责我自己的个人和财务决定,并拥有独立性,对我来说非常自由。”
伦德伯格说,她在约会软件上或通过朋友认识了一些人,但她觉得在职场人士的海洋中很难建立有意义的关系。她的朋友中大约有一半是已婚,其余的都是单身。
长期以来,婚姻一直是女性最普遍的家庭安排,并经常作为获得更高收入和财富的工具。根据美联储的数据,虽然单身男性的收入高于单身女性,但2019年已婚夫妇的净资产中值几乎是单身人士的四倍。
经济学家说,随着越来越多的人推迟结婚的时间,这些差异尤其令人关注。女性首次结婚的中位年龄一直在稳步上升,从2001年的25岁到2021年的28岁。
单身女性——无论是离婚、分居还是从未结婚——都比已婚女性更有可能在工作。在过去十年中,从未结婚的妇女在工作或寻找工作的比例上升了近两个百分点,即使整体劳动力参与率有所下降。
但她们较低的工资意味着她们的消费能力较低。2021年,单身女性的平均支出为3.9万美元,而单身男性为4.1万美元。但他们的购买模式有很大的不同。与娱乐、旅游和外出就餐相比,女性更有可能在住房、医疗保健和教育等基本方面进行消费。
“单身女性往往拥有较少的财富——如果她们是单身母亲,情况尤其如此,总的来说,鉴于她们的收入较低,更多的支出用于必需品,”豪斯说。
豪斯和她的团队发现,孩子对单身母亲的财富有很大的影响。2019年,有孩子的单身女性的净资产中位数仅为7000美元,而没有孩子的单身女性则为6.5万美元。
单身男子的情况则不同。那些有孩子的人只牺牲了2000美元的总体财富。
多年的低工资会使妇女难以建立一个金融安全网或为退休储蓄。富国银行的经济学家写道,其结果是,单身女性往往比其他人群处于更脆弱的财务状况。
几十年来,60岁的金伯利·希门尼斯(Kimberly Jimenez)一直在大型律所从事高薪工作。她在加州埃尔西诺湖拥有一栋房子,年收入超过8万美元。但在2005年被解雇后,她做了一份兼职工作,年薪只有3万美元。两年前,这份工作也做不下去了。她用自己的房子抵押贷款,开始在eBay上出售明信片和乐谱,并开始依靠食品券来维持生计。
希门尼斯说:“我从未想过自己会无法在经济上自立,我从小就是女权主义者,我想要照顾好自己,不必依赖男人的收入。”
因车祸受伤而正在接受物理治疗的希门尼斯说,她希望能尽快回到工作岗位上。她计划将她的搜索重点放在远程工作上。
“我有经验,有能力,我知道我可以让它发挥作用,”她说。”但这提醒我们,只需要一件事,一个事件,就可以摧毁这一切。”
转载来源“纽约华人资讯网”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