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灿荣:疫情打断了个人化外交工作,现在要"加速"恢复
3月7日,外交部长秦刚就“中国外交政策和对外关系”相关问题回答中外记者提问。这是履新两个多月后,秦刚首次以外长身份出席两会记者会。
如何评价秦刚外长的两会“首秀”?中国的外交工作接下来又该如何“加速”?观察者网围绕相关问题,采访了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金灿荣。
【采访/观察者网 李泠】
观察者网:您总体上如何评价秦刚外长的这场两会记者会“首秀”?
金灿荣:这次记者会有三个背景。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举世瞩目,为中国未来发展制定了路线图,也确定了新的领导班子;党中央定了以后,就是组建新的政府班子,其中包括外交部长。因此,这是二十大之后的首次外长记者会,也是时隔三年全国两会重新举行面对面的线下记者会,还是秦刚第一次以外长身份亮相全国两会外长记者会。这三个背景,使得大家对这次“亮相”尤其关注。
这场记者会的第二个特点,我的感觉就是中国的外交很成熟了,基本的理念和框架逐渐固定。秦刚外长讲的内容很生动,也很准确;不过,你若仔细一想,会发现是在延续先前提过的一些概念。
第三个值得注意的点,就是对美国、日本的批评相对强硬、突出——秦刚在谈及如何构建新时代中日关系时指出“首先要言而有信”,间接点出日本之前“言而无信”。相比之下,对欧洲、俄罗斯以及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声调就比较柔和。
此外,秦刚是新中国以来比较年轻的外长,但他在这场记者会上的表现,可以说格局高、立场坚定、表述准确,总体展示出了很好的水平,因此我们可以期待他在中国外交上做出更大的成绩。
秦刚外长两会“首秀”(图/新华社)
观察者网:这次秦刚外长一共回答了14个问题。以前大家会讨论问题先问后问暗含哪些意思,现在的提问排序是否还有这讲究?
金灿荣:这次埃及《鲁兹尤素福》杂志记者第二个提问,让我有点意外。以前第三世界记者也会在会上提问,但一般比较靠后,这次埃及记者第二个提问,我估计是把她当成非洲、中东两个区域的代表,显示出我们对第三世界的回应。
而且她的提问是关于中国式现代化的,从问题逻辑的角度来看,与央视记者的提问也比较顺。两个回答合在一起,就是:二十大后我们要开干了,我们要搞中国式现代化。
观察者网:确实,秦刚外长在第一个回答中提到,“中国外交已经按下‘加速键’,吹响‘集结号’”。如何理解“加速键”这说法?疫情三年,对我们中国的外交事业造成了哪些影响?
金灿荣:对于“加速键”这说法,我们可能也不要过于夸张地去理解。三年疫情阻碍了我们的一些外交工作,这对我们的外交是很不利的。
比如说,原本我们外交部相关司局的干部跟美方相关部门干部的个人关系相当好,每年见好几次面,有时还会一起吃个饭。而疫情三年下来,再加上美国选举,很多老外处长换人了。你三年没去,很多对口的人员换了,虽然人家会给你发个email说现在由自己接替相关岗位,但这跟以前那种关系完全不一样了,全是公事公办,很多沟通没法做了。这其实挺影响我们外交工作的。
现在防疫措施放宽、政策调整后,估计这种个人化的工作交往就要恢复了。这应该是“加速键”的含义之一。此外,还有一个含义,就是我们提出了很多倡议,得落实,不能让它们空转,不然以后没人搭理就尴尬了。
观察者网:根据3月5日提请审查的政府预算草案报告,外交支出预算约为548.4亿元人民币,增长12.2%。这是否可以理解为为今年中国外交工作的“加速”提前备好“粮草”?
金灿荣:虽然增长率看上去较高,但外交支出占中国GDP的比例实际上是很小的。教育经费支出占GDP比例连续10年保持在4%以上,科研支出占GDP比重早已突破2%,现在中国的GDP超过121万亿元,外交支出500多亿,占GDP的比重微乎其微。
受疫情影响,很多外交工作积累待做。而现在国际形势严峻复杂,我们也需要开展很多外交工作,比如到一定时候可能得协调俄乌冲突、债务减免等等;此外,今年我们还要办好几场主场外交,比如秦刚外长提到的“中国+中亚五国”元首峰会,今年也是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周年。在这特殊情况下,外交口支出虽然增长快一点,但仍属正常。
观察者网:对于中国外交工作,普通网友可能更多喜欢看“外交天团”“硬核输出”,除此之外,您认为大家还可以多关注哪些方面?
金灿荣:外交姿态、动作优美,老百姓当然很喜欢看了。对我们研究者来讲,中国外交,更多还是关注他们维护国家利益的能力及相应成效。
总体来看,我觉得中国的外交没有特别大的问题。我老说实际上全世界真正做到完全自主的国家就中美俄三家,而三家之中,美、俄脾气暴躁,动武门槛很低,相对来讲,中国是三大国里涵养最好的。
来源|观察者网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