链接与共生,城越UrbanLab如何实现建筑碳中和的价值创造
万亿建筑碳中和赛道,正加速形成共创“超级生态圈”。 |
上线两周月活人数突破一亿,科技大佬先后决定追赶AICG风口,这款AI聊天程序的火热,宣告着人工智能所引领的第四代工业革命,离我们更近了。不过,人们在热衷讨论它“神奇”的同时,却忽略了引发浪潮背后的底层逻辑。
科技天才Sam Altman于2019年接管了ChatGPT背后的母公司OpenAI LP,他的理念为ChatGPT的爆发埋下了伏笔。Altman曾在一次访谈中提出其想法:在人工智能领域,能够率先搭建技术领先的基础AI模型,以开放API的形式,吸引各行业基于基础模型开发具体AI应用,将是先发制人的企业。
有人愤怒且惶恐于被人工智能替代,但全球头部广告集团WPP首席执行官道出了本质:“抢走你工作的从不是AI,而是其他掌握AI工具的人。”
也就是说,在底层技术的加持下,谁能先一步将其运用至特定行业的具体场景,帮助行业革新,谁就是推动所在行业变革的“ChatGPT”。
在细分的地产科技领域,也有一股致力于通过挖掘先进技术来实现企业价值创造的力量。作为与中国经济同频共振的主要行业之一,房地产行业的数字化转型正走向深水区,但一部分传统的不动产从业者对于转型仍有心无力,大部分企业仍处于对新技术的理解和建立阶段,导致PropTech领域一度缺乏推动技术与场景融合的角色。
成立了四年的“城越UrbanLab”,是中国首个专注房地产科技创新的企业联盟。旨在联手科技公司、房地产企业和各大专业机构,共同推动创新融入房地产行业,催生数字化变革,重塑行业价值,助力中国商业地产市场实现可持续发展。在房地产科技生态圈,UrbanLab正在迅速推动空间与技术的结合。
城越UrbanLab布局建筑碳中和
在全球碳中和的大背景下,传统火电厂、燃油车或许是第一个被联想到的行业。实际上,建筑才是绿色转型的重要环节,是为碳中和提供落地场景的重要领域。来自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数据,建筑占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的三分之一,消耗了全球40%的能源,是碳排放“大户”。
中国建筑节能协会发布的《中国建筑能耗研究报告(2020)》也显示,我国建筑全过程碳排放总量占全国碳排比重高达51%。这个数字已经超过了能源、交通、农业的碳排放量之和,居所有行业之首。
2022年4月,中国建筑业迎来首个碳排放强制指标,建筑碳排放计算从过去的“推荐”、“建议”改为强制指标。
2050年,世界各国将逐步实现净零排放承诺,数据显示,现今存在的全球大部分建筑到2050年仍将存在。这就意味着,在未来,随着碳排放法规收紧,如果建筑不改变高能耗、高排放的现状,碳排放量仍超出监管范围,届时大部分建筑将被列入高碳资产,也是一种“搁浅资产”。
从投资角度看,近年来的建筑能效改进仍需提速。国际能源机构(IEA)数据显示,2015年建筑能效投资总额约为 1290亿美元,占建筑施工总支出的 8%。到 2020年,建筑能效方面的投资增加了近 40%,估计达到 1800亿美元,但大部分增长来自少数欧洲国家。IEA没有披露2021、2022年的建筑能效投资总额,此前,IEA曾估计,如果没有更广泛的投资,这一数额不太可能充分解决现有全球建筑存量的效率改进问题。
从投资、消耗能源占比、法规等种种角度衡量,未来我国建筑行业能否实现“减碳”,对于3060目标的如期达成影响巨大,建筑碳中和也是值得投资人关注的赛道。
2022年,城越UrbanLab焕新启航,目光投向的正是当下炙手可热的“建筑碳中和”赛道。
能源、材料、AI,三大解决痛点的细分赛道
传统、高能耗的建筑将在未来被“抛弃”。伴随着城市正在从“粗放增长”到注重“绿色低碳”过渡,建筑领域的每一个细分赛道都在等待被颠覆。
不同于其他行业碳中和的“一锤子买卖”,一座大概率存在60年以上甚至更久的建筑体,从推动建筑电气化、提升建筑能效,到实施覆盖“设计、建造、运营、拆除”,整个全生命周期每个环节都会产生碳。围绕在建筑体的其他维度中,建材的生产运输以及建筑的保温供暖,都属于碳排放的重要阵地。
罗马不会在一天建成,零碳排放也不会在一夜之间发生。即使蕴含相当广泛的产业链机会,我国建筑领域碳中和仍处于起步阶段。因为在推动建筑碳减排的过程中,所有新建、扩建和改建建筑以及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均应严格执行,但如何细化与落实也是难点。
这就要求建筑业每个环节中要做的事情都需要更明晰。比如在生产阶段,进行传统建材脱碳、低碳建材应用等;在施工阶段,数字化技术使用;在运行阶段,尽可能实现能源替代、电气化及能效提升。
这也一一对应了建筑碳中和赛道中,亟待解决的几个细分领域:综合能源服务、绿色建筑新材料、数智人力辅助。
据了解,以上三个领域是今年城越UrbanLab的重点关注方向,这些领域尚存在模糊不清的边界,各自的痛点和机会亟待挖掘。
第一是综合能源服务,领域背后是电力行业的低碳转型。当下我国电网供需失衡加重,电力系统的情况更加复杂。当电力市场化改革后,电网企业的单一售电主体地位被打破,建筑配用电系统将不再是单纯的用电用户,而是成为整合多种资源的载体。百万级工商业用户正在谋求进入市场,用电端将涌现出大量的售电公司。未来,电网信息化企业占据主流,虚拟电厂因可观的行业发展潜力,还在吸引众多领域企业入局。
他们通过所提供的负荷和电价预测的精准度、以及其他增值服务,协助工商业用户降低用电成本。中金曾预测,电力供给侧交易辅助决策系统有望触达年均50亿元市场空间。
第二是绿色建筑新材料,这是一个不容忽视的万亿市场,2020年,建材行业总市值已达1.1万亿元。由于建材生产阶段的能耗和碳排放在建筑领域占比均最高,分别占全国能耗总量和碳排放总量的22.3%和28.2%,绿色建筑新材料的发展迫在眉睫。
近年来,相关碳减排文件及政策陆续印发加速建材产业低碳转型。因为无论是被动式低能耗建筑,还是更前沿的创新建筑,都是在材料创新的基础之上推进新事物,只有材料可以达到特定的需求性能,结构才能有创新。例如,水泥和砂石是传统混凝土的主要组成部分。通过使用更低碳的水泥材料、更环保的绿色材料、可再生砖石,或加入新型材料等,都是生产高性能混凝土的方法。目前,领先的材料公司已通过使用低碳材料,同时辅以碳抵消实现零碳混凝土。
第三,在覆盖建筑全生命周期层面,机器人应用给予了更多想象空间,也将可能解决行业在未来面临的用工荒困境。与传统建筑方式相比,建筑机器人优势明显,在保障施工安全、提升施工质量和效率同时,能提升建筑施工综合效益。无论是考虑建筑效率、质量、安全性还是成本,以机器人应用为代表的智能建造正逐步改变建筑行业。
与此同时,相关政策利好持续释放。“十四五”建筑业发展规划中指出:积极推进建筑机器人在生产、施工、维保等环节的典型应用,辅助和替代“危、繁、脏、重”施工作业,形成一批建筑机器人标志性产品。
房地产科技PropTech正在酝酿一个超级生态圈
城越UrbanLab自2019年成立以来,除了企业资源、资本力量、赛道主题等方面在不断升级,城越联盟的团队在逐渐扩大,联合发起方内部对于初创企业的关注和投资也日益增加。
如今,城越UrbanLab的产业伙伴、生态伙伴的成熟度更高,联合发起方由3家升级为5家,分别是仲量联行、太古地产、瑞安新天地、嘉民集团、圣戈班集团。
他们在商业和PropTech投资领域都具有一定程度的先行经验,并且五家公司都先后成立了风投机构。
2023年,仲量联行成立一支人民币基金——仲量星熠中国创投基金,该创投基金隶属于仲量星熠全球创投(JLL Spark)。自2018年以来,仲量星熠全球创投已向四十五家初创企业共计投资了超过3.8亿美元。该基金在ESG、建造科技、金融科技、智慧建筑、工业科技和未来办公等商业地产相关领域挖掘和培育新兴技术和创业公司。
太古地产在早前成立了规模为5,000万美元的创投基金,该团队在全球寻求A轮至C轮融资的科技初创公司进行投资,目标是投资于具发展潜力而能配合公司业务发展的科技公司。投资领域包括房地产科技(PropTech)、新一代办公室、智能零售、智能大厦、建筑工程和酒店技术等。
NOVA是圣戈班的对外风险投资部门,通过共同开发、商业合作以及直接股权投资等形式与初创企业合作。目前NOVA累计投资超过40家企业,涵盖建筑科技、新材料、循环经济、数字化平台等领域。
通过五家联合发起方的动作和目标能看出,利用这种投资方式,让他们与新兴初创公司的发展力量相连接,也和各自专注产业链企业形成了联动,同时,这也不失为一条清晰可行的第二增长曲线。
据城越UrbanLab成员企业介绍道,“从最初的被动接受项目到主动选择项目,城越UrbanLab的项目筛选效率大幅提升。”
仲量联行高层也在城越UrbanLab成立之初提到,“对于我们而言,创投生态的‘破圈’是仲量联行进一步探索科技和商业模式创新的有效方式。除了发掘者、投资者和圆梦者,仲量联行更多地将自己定义为生态'组局者'角色,邀请不同圈层的人一起分享经验,把干货内容传播出去。通过互动模式,吸引人才和资本市场的关注,让整个房地产科技领域活跃起来。”
在3月22日,城越将举办“追光筑梦——城越UrbanLab房地产科技论坛”,迎来3大赛道的10家新加入的初创企业,同时邀请房地产科技创新生态圈的各界力量,探讨未来建筑碳中和的发展趋势,共同推动科技在建筑领域的合作发展。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