瞭望专题丨构建中国式现代化强劲引擎
位于湖南省岳阳市临湘市的南荆长特高压工程螺山长江大跨越施工现场(2022 年 9 月 18 日摄)陈思汗摄 / 本刊
◆ 以人工智能为代表,凭借量子信息、脑科学等基础研究领域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原创成果,加上高性能装备、智能机器人等重点产业关键核心技术实现突破,以及新兴技术加快场景应用,科技赋能成为高质量发展的显著标志,科技创新成为引领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动力
◆ 多地瞄准科技前沿,聚焦先进制造、前沿材料、生物医药等重点领域,深入实施前沿引领技术基础研究重大项目,推动实现更多从0到1的原创突破
◆ “在申请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的时候,我们写明了产业化后预计实现的市场销量。这正是科研主体与企业深度结合后带来的底气。”
◆ 此为《瞭望》“构建中国式现代化强劲引擎”专题的第1篇,点击以下标题可阅读其他几篇
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一系列稳预期、强信心的措施加速落实,重大项目密集开工,广袤沃野抓紧春耕备耕,消费市场“烟火气”升腾。中国经济正强力复苏。
2022年,国际环境风高浪急,世界经济滞胀风险加大,中国经济顶住压力持续发展,国内生产总值达121万亿元,继2020年、2021年连续突破100万亿元、110万亿元之后,在高基数上再跃新台阶。
四川省成都市成华区的一家新能源充电站中,一辆电动汽车正在充电。其充电状态经AI图像识别技术处理后实时传输到位于四川天府新区的公司后台,进行大数据分析,绘制场站充电行为以及用户画像。
提供此项服务的四川数聚智造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廖强介绍:“基于昇腾AI基础软硬件平台的技术服务,通过成都智算中心的算力不断训练优化模型,让充电站算法在原来的基础上性能提高75%以上,AI吞吐量提升10倍以上,功耗降低了将近2/3。”破解充电桩一桩难求、油车占位等问题,并进行安全隐患检测。
由成都高新区、郫都区与华为公司共同建设运营的成都智算中心,上线仅10个月,已成为越来越多企业和高校科技团队的“智能大脑”。
成都智算中心CTO刘松介绍,截至2022年12月底,中心已为55家企业、46个高校及研究机构的科研团队提供了普惠公共算力服务。目前成都智算中心算力占用率持续达到95%以上。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融入千行百业,算力成为重要生产力。目前全国超过30个城市在建或筹建智算中心。据《智能计算中心创新发展指南》测算,“十四五”期间,在智算中心实现80%应用水平的情况下,城市对智算中心的投资可带动人工智能核心产业增长2.9至3.4倍,带动相关产业增长36至42倍。据中国信通院预计,2022年我国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增加值)达到5080亿元,同比增长18%。
围绕算力这一基础,四川正在进行更大的布局。2022年11月24日,全面启动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成渝枢纽节点建设,推进算力网络体系建设。围绕超算智算加快算力产业发展,赋能人工智能等多个行业。
人工智能又不断赋能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成为科技跨越发展、产业优化升级、生产力整体跃升的新动能。
近年来,以人工智能为代表,凭借量子信息、脑科学等基础研究领域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原创成果,加上高性能装备、智能机器人等重点产业关键核心技术实现突破,以及新兴技术加快场景应用,科技赋能成为高质量发展的显著标志,科技创新成为引领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动力。
从2022年GDP总量逼近13万亿元的广东来看,区域创新能力连续6年全国第一,预计2022年全省研发经费支出约4200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3.26%。全省研发人员数量已达130万人、占全国近1/6。全省有超过6万家高新技术企业,17家企业上榜2022年世界500强,涌现出腾讯、华为等多家具有全球竞争力的领军企业。
连续3年跨越3个万亿元大关,2022年GDP首次突破12万亿元的江苏,全社会研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突破3%大关,达到创新型国家和地区中等水平。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达4.4万家,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比重达48.5%。全省科技进步贡献率达67%左右。
山东省基础研究经费由2017年的40.53亿元增加到2021年的73.75亿元,增长82%。山东省科学技术厅厅长孙海生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实现重大突破。世界首套时速600公里高速磁浮交通系统下线;全球首款突破50%热效率的商业化柴油机面世;培育主要农作物新品种650个,全省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到98%以上,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65.8%。
在广东,粤芯、中芯国际、华润微电子等集成电路项目加快建设,人工智能、基因技术、新型储能等未来产业蓬勃发展。2022年新能源汽车产量达130万辆、增长142%、占全国的比重超过1/6,为广东经济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在国家超算成都中心,中心运行维护部部长李佳佳介绍,中心最高运算速度达到10亿亿次/秒,算力性能位列全球前十。自2020年9月投运以来,先后为35个城市的800余个用户单位提供了算力服务,服务领域涵盖装备制造、新型材料、人工智能等30个领域,累计完成了3000多万个作业数。
江苏全面实施制造业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三年行动计划,实施改造项目2.7万个、完成1.3万个。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比重达11%左右。编制工业领域及重点行业碳达峰、数据中心和5G等新型基础设施绿色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出台工业领域节能技改行动计划,重点推进155家企业、204项节能技改项目。
广东2023年将推动5000家规上工业企业数字化转型,确保全年工业投资增长10%以上、实现技改投资4500亿元以上。
2022年11月,华中科技大学教授刘世元创立的宇微光学软件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宇微光学”)公布,该企业已成功研发全国产、自主可控的计算光刻OPC(光学临近校正)软件,填补国内空白。随着芯片尺寸不断缩小,硅片上的曝光图形会产生畸变。在90nm甚至180nm以下芯片的光刻制造前,都必须采用一类名为OPC的算法软件进行优化。宇微光学有望在OPC工具软件市场争取关键核心技术的突破。
这样的突破有望多点迸发。2月22日,武创院芯片制造协同设计研究所通过专家咨询论证,正式启动运营,聚焦国家半导体芯片制造—封装工业软件面临的“卡脖子”问题,助力武汉打造先进芯片制造协同设计产业高地。
当前,全国多地聚焦先进制造、前沿材料、生物医药等重点领域,深入实施前沿引领技术基础研究重大项目,推动实现更多从0到1的原创突破。
聚焦原始创新突破,先进科技基础设施形成集群之势。
近年来,广东以大科学装置为抓手,推动珠三角先进科技基础设施建设。截至目前,珠三角已有东莞中国散裂中子源、江门中微子实验室、惠州在建的强流重离子加速器装置和加速器驱动嬗变研究装置等一批大科学装置,同时还有国家超级计算广州、深圳中心等一批重要科学基础设施。作为粤港澳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的主要承载区,东莞松山湖科学城立足材料、信息、生命等重点学科领域优势,有望成为全球高新技术产业领域前沿阵地。
位于湖北的武汉东湖高新区(又称中国光谷),在光电子信息产业领域独树一帜,是代表中国参与全球光电子信息产业竞争与合作的一张名片。2022年,光谷区域已建或在建5个大科学装置。脉冲强磁场实验装置优化提升项目全面启动建设;光谷实验室、珞珈实验室等5个湖北实验室实体化运行;新获批建设智能设计与数控、数字建造技术2个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北京大学武汉人工智能研究院、武汉创新发展研究院等一批新型研发机构组建成立。初步建立了以湖北实验室、大科学装置、国家科技创新中心、新型研发机构为基石的战略科技力量矩阵,涌现出国内首款1.6Tb/s硅光互连芯片、国内首款2K高频PWM柔性屏、全国产EDA软件等一批重大科技创新成果。全国人大代表,华工科技党委书记、董事长马新强介绍,近年来,越来越多光谷企业加快“走出去”,深度嵌入全球产业链,取得不俗成绩,扩大“世界光谷”品牌影响力。
过去5年来,山东的高能级创新平台体系日趋完善。孙海生说,基础创新平台加快重塑。全省已建有省级以上实验室平台300余个,四级实验室体系初具雏形,在加强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产业创新平台加速布局,获批建设高速列车、燃料电池、盐碱地综合利用3个领域类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在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医养健康、高端装备、现代海洋、现代高效农业等重点产业布局136个省技术创新中心,大幅提高了山东“十强产业”集群的核心竞争力,助力山东深化新旧动能转换。
作为成渝共建西部科学城的核心承载区,位于四川天府新区的成都科学城已聚集重大科技基础设施6个、交叉研究平台5个、科教基础设施6个。电磁驱动聚变装置、跨尺度矢量光场2个大科学装置完成项目选址;国家川藏铁路技术创新中心已基本建成。
强化前沿技术引领,谋划培育未来产业。
无源制冷光学超材料织物技术顺利实现产业化,用科技赋能冬奥,可实现零能耗的降温效果;国内首台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型显示喷印制造装备下线,可以像纸张一样“打印”手机、显示屏面板,打破国外在原有蒸镀工艺上的垄断……一批面向世界科技前沿的创新技术从光谷诞生,推动光电子信息产业持续升级。2022年,光谷新增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70家,新认定“瞪羚”企业559家,高新技术企业总数突破5200家。集聚了中国信科、华工科技、高德红外等一批光电子信息行业领军企业。
江苏加强前瞻性、引领性技术研发布局,围绕新一代人工智能、区块链、未来网络与通信等领域,部署80项产业前瞻技术研发项目,抢占未来竞争制高点。围绕提升集成电路产业技术创新能力,组织实施80项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增强重点产业核心竞争力。
2022年以来,深圳、上海、南京等多地出台发展未来产业行动方案或计划,强化以人工智能、区块链、量子技术、空天信息、绿色低碳等为代表的前沿技术和未来产业发展,谋划未来智能、未来通信、未来生物等未来产业,培育支撑未来经济增长的未来产业创新集群,抢占形成全球经济新的增长极先机。
国家超级计算成都中心科研人员巡检机房设备(2023 年 2 月 14 日摄)刘坤摄 / 本刊
2月中旬,《瞭望》新闻周刊记者走进山东枣庄高新区张范街道,山东吉利欣旺达动力电池项目一期工程雏形初具。20余万平方米的厂房里,电芯产线正加紧联调联试,正式投产后可实现年产能30万套HEV混合动力电池及3GWh的BEV纯电动力电池。
这里承载着山东枣庄从“百年煤城”向“北方锂都”转型的雄心与努力。近年来,当地锂电产业已经形成从锂矿开采加工,到正极、负极、隔膜、电解液四大关键材料及动力电池制造、检验检测、终端应用及拆解回收较为完整的全产业链条,锂电产业链企业达到101家,产品种类300多个。2022年,产业产值和项目年度投资双双超过百亿元。
“我们现在是以产业化的终端需求来倒推科研的主攻方向。”山东吉利欣旺达动力电池有限公司总工程师赵世全,还是山东省锂电产业创新创业共同体核心运营机构的CEO。2022年12月,以山东吉利欣旺达动力电池有限公司牵头的山东省锂电产业创新创业共同体揭牌成立。目前共同体的成员单位已拓展到100家以上,分布在锂电产业链创新链的上中下游。
共同体加速整合多方资源,产业链各个环节开始相互交融。“以前供应商进行技术创新,我们还不敢直接应用到生产线上。现在,共同体成员创新成果相对成熟,我们就可以合作开一条中试生产线。”赵世全说。新能源产业快速迭代,一些技术难题对单个企业来说已是难以逾越的沟壑。形成共同体,领军企业早走半步、成员单位紧赶半步,通过产业链的传导让产业创新真正转化为产品价值。
“共同体内部整合政、产、学、研、金、服、用七大要素,以要素驱动提升科技创新供给能力。”山东省科学技术厅资源配置与管理处处长于浩说,目前山东已成立36家创新创业共同体,有效解决了一批以往一家单位做不到、不愿做、做了不划算的技术瓶颈。同时还带动建设市级共同体112家,帮助企业解决技术难题245个,带动企业新增研发投入34.36亿元,实现增加值超过610亿元,新增利税33亿元。
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跨越基础研究成果与实际应用之间的“死亡之谷”,各地开启了从科技成果最先一公里到最后一公里的深度融合,创新新型举国体制与市场机制的关系,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一体部署,结合科技创新一线实际进行了制度创新。
光谷以全链条服务,打造热带雨林式的创新生态。武汉东湖高新区科技创新和新经济发展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光谷始终坚持以创新驱动发展,形成了“孵化载体+人才支撑+成果转化+金融保障+产业发展”的全链条创业服务体系,打造了热带雨林式的创新生态。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人才链,联合龙头企业、平台企业、高校院所等建设孵化载体,按照企业化运作模式成立了光电工研院等14家工研院,此外建成大学科技园5家、国家级孵化器27家、国家级众创空间43家,推动一系列关键技术从实验室走向产业化,有序推动了高校知识产权“处置权、审批权、收益权”的下放改革。
广东着力打造科技成果转化最佳地。广东科技成果转化的数量、质量和速度在全国领先。发挥政产学研资深度融合优势和高新区重要平台载体作用,完善高校、科研机构成果产业化机制,强化知识产权高质量创造运用和高标准保护,支持建设概念验证中心、中小试基地,推动更多科技成果沿途转化,更好打通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近三年,广东省创投机构投资额超过6000亿元,银行投放科技信贷余额超过5000亿元,有力支持科技创新。
西南交通大学联合成都双流区政府,以西南交大研究院公司为试点,利用省市区政府提供的3000万元科技资金,探索“先中试,后孵化”模式,开展公司化、公益化、规模化的新型中试研发平台建设,目前3项成功中试项目已取得销售收入5500余万元,已有26家高校院所42个项目进入中试项目库。“西南交大将借鉴在全创改期间权属改革取得的成功经验,推动‘财政资金支持公司化中试研发平台创新的新型举国体制’纳入2023年度全创改任务清单,力争在‘十四五’期间形成完整的我国科技成果转化难的‘西南交大解决方案’。”全国政协委员、西南交通大学副校长周仲荣教授说。
一线科研人员对变化的感知最为深切。山东省科学院激光研究所研究员、山东省光纤传感技术重点实验室主任刘统玉告诉记者,最直接的变化是一些科研项目拨款用途打破了以往的条块束缚,“这是一种对科研人员的信任。同时绩效考评更趋于务实高效。”
目前他所精耕的光纤传感器领域,一些科研成果正处于孵化阶段。“在申请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的时候,我们写明了产业化后预计实现的市场销量。这正是科研主体与企业深度结合后带来的底气。”刘统玉说,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科研成果有意强化了产业化的靶向。与产业需求结合得越好,就能越快为科研成果寻找到应用场景。(采写记者:吴涛 陈刚 萧海川 李力可 侯文坤 洪泽华 吴晓颖 张超群)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