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周宏春:以绿色制造助推中国式现代化
3月31日,由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赛迪研究院)主办的2023赛迪论坛在北京举行。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原副巡视员、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周宏春在先进制造分论坛上表示,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和城市化转型的重要阶段,要着力推进工业绿色化、构建绿色制造体系,助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
绿色低碳发展政策体系逐步完善
近年来,世界各国越发重视应对气候变化,推动经济社会绿色可持续发展成为全球共识。2021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以下简称《方案》)相继发布。《意见》提出构建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体系、降低二氧化碳排放水平、提升生态系统碳汇能力等五方面目标。《方案》明确能源绿色低碳转型、节能降碳增效、工业领域碳达峰、绿色低碳科技创新等“碳达峰十大行动”。
“《方案》主要包括能源、工业、城乡、交通、碳汇五个方面,覆盖节能、循环经济、科技创新等多个领域,全国、各地梯次有序推进,纵向到底、横向到边、覆盖全部空间。”周宏春表示,“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已面世,为实现‘双碳’目标作出顶层设计,现在的关键在于落实落地。要着力推进工业绿色化,构建绿色制造体系。”
在周宏春看来,我国工业绿色化、智能化主要存在五点不足:一是生产方式依然粗放,制造业及其产品能耗占全国能耗比重仍居高不下;二是资源利用效率与国际先进水平差距较大;三是绿色设计能力较弱,自主品牌不多,主要装备依赖进口,部分关键技术和设备遭遇“卡脖子”问题突出;四是污染较严重,工业报废品再利用率低,资源化利用二次污染严重;五是法律法规和标准规范体系不完善。
积极推动传统制造业绿色转型升级
绿色制造指资源效率高、对环境影响小、对气候友好的制造。全面推行绿色制造,不仅对缓解当前资源环境瓶颈约束、加快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具有重要现实作用,而且对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工业转型升级、提升制造业国际竞争力具有深远历史意义。
当前,我国在绿色制造体系建设方面不断取得新进展,绿色制造理念得到广泛推广普及。日前,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布2022年度绿色制造名单,874家绿色工厂、47家绿色工业园区、112家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和643个绿色设计产品入选,这意味着我国绿色制造体系建设再次取得新进展。
周宏春介绍,绿色制造体系分为三个主要环节,分别是绿色资源、绿色生产和绿色产品。绿色资源指在制造过程中使用绿色的材料和能源;绿色生产包括绿色设计、清洁生产、制造技术工艺、设备生产、基础设施(新型基础设施)、高端制造和节能减排;绿色产品则涉及物流、产品使用、回收再制造。“绿色制造是一个闭环系统,只有将绿色发展理念贯穿产品的全生命周期,才能形成封闭式、可循环的绿色制造链条。”周宏春说。
传统制造业应如何进行绿色升级?对此,周宏春总结了12个字:“抬高底部、延伸两端、进口替代”。他解释:“‘抬高底部’”指提高制造业产品的科技含量跟附加值;‘延伸两端’表示在前端要有自己的专利、知识产权和企业标准,在业务端要提升制造业服务质量、不断开拓市场。与此同时,还要实施进口替代。”这里的进口,既可能是从境外进口,也可以是从本区域以外购入,这也是重要的升级方向。
发展碳循环经济,也是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的重要举措之一。“在生产过程中,我们可以通过改变原料、添加催化剂,或者改变生产环节等方式,将二氧化碳变成一氧化碳。二氧化碳会造成温室效应,而一氧化碳却是一种重要工业原料,实现‘变废为宝’‘化害为利’。”周宏春说,此外,还可以把二氧化碳收集起来,用于农业生产,创造新的价值。
此外,还要重视绿色低碳关键核心技术研发和产业化。周宏春表示,工业化是现代化基础,信息化是现代化引擎,大数据是智能化基础,要利用好大数据、人工智能、5G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推进制造业智能化、绿色化,推动制造强国建设不断取得新进展、实现新突破。
编辑丨赵晨
美编丨马利亚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