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将我国2023年GDP增长目标定在5%左右,向全球发出了积极信号。中国经济增长的潜力有多大?将如何进一步扩大消费?带着这些问题,《中国日报》专访了全国工商联副主席、全国政协委员、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白重恩。
谈到近期中国经济强劲反弹的表现时,白重恩指出,中国这是在与时间赛跑,要把落下的时间追回来。“所以我们看最近这一两个月,每个人都很忙,去年落下的事要做完,让我们的经济很有活力,企业也开始恢复正常。”白重恩表示,如果把这一段的过渡做好了,会为我们提振信心提供一个比较好的基础。另外从长期来看,白重恩认为中国经济增长的潜力依然可观,“我们也做过测算,在未来一段时间,我们实现5%左右的GDP增速是有这样的潜力的”。In the long run, we're seeing promising potential for economic growth. We have also done calculations and believe that it is possible to achieve a 5% economic growth rate in the near future.
兔年春节,游客在武侯祠博物馆锦里古街参观游玩
今年是全面贯彻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白重恩强调了稳增长和提信心的重要性。“人们的信心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看到什么,人们看到了增长,享受到增长带来的果实,信心自然就会提升。”白重恩强调,“所以今年最重要的就是让经济平稳增长,然后起到拉动信心的作用。”提振市场信心和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白重恩强调了民营经济的重要性。他认为不能因为个别问题,就否认整个民营经济在发展中起的作用,要客观地宣传民营企业所起的作用。“另一方面民营企业自己也要去想怎么来更好地履行社会责任。”白重恩建议,“要看社会有什么需求,中国式现代化有什么样的要求,高质量发展有什么样的要求。”疫情防控政策调整以来,“恢复和扩大消费”成为经济工作的重点。有网友发出疑问:中国促消费为何不像西方一样大范围发钱?对此,白重恩表示,直接发钱是不可持续的,要看到事情的两面性。“比如说美国在疫情期间给消费者发钱,带来的后果是它后期出现通货膨胀,后期劳动力的供给出现问题,发了钱以后(民众)他不去干活了。”...we must also pay attention to what happened in the US after the monetary stimulus kicked in, such as inflation and labor supply challenges. After receiving the money, some individuals quit their jobs.
白重恩补充道,“中国人可能不会这样,但是通货膨胀确实有可能的”。没有生产,只有消费,就会带来通货膨胀,白重恩表示自己不是反对给消费者予以(金钱)支持,但是不能简单粗暴,“根本性的问题还是要有充分的就业。只有有了就业,人们才有收入,有了收入才能够去(持续) 消费”。2023年3月,广东高校举办“公共就业服务进校园”活动。
近几年来,美国政府持续在芯片、科技等领域对中国实施遏制打压。白重恩表示,解决“卡脖子”问题需要我们做出应对,需要企业去研发、解决问题,但不能让美国牵着我们的鼻子走,按照它的节拍来走。否则就会打断了我们现代化的步伐。“卡脖子”要应对,但其他的地方也要发展。解决“卡脖子”问题需要资源,需要大量的企业一起形成合力,让经济发展,让我们的国际竞争力加强。”Development must also be achieved in other areas. We need resources to tackle stranglehold challenges, and who creates resources? We need a large number of companies to promote economic growth and strengthen our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
面对当今复杂的全球局势,白重恩提醒中国不能随着美国人的节拍起舞,而是要讲好自己的故事。现在美国到处渲染“中国威胁论”,宣扬所谓的“中国要取代一切,要主导一切,要成为新的霸权”。中国要做的是保持定力,用实际发展把中国的故事讲得具体生动,向全球提供一个未来发展的清晰愿景——30年后中国和世界的关系是什么?我们在里面起什么样的作用?对全球的影响是什么?“经济学家说”是中国日报推出的一档全新的高端经济访谈栏目。栏目将邀请国内外知名经济学家,以专业的视角,分析全球经济动态、解码中国政策。The Economist Thoughts explores global economy and Chinese economic policies through conversations between China Daily reporters and renowned economists on the heatedly discussed issu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