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林海东
3月16日,韩国总统尹锡悦访日启程的日子。在尹锡悦登机前大约三小时,朝鲜一大早从平壤顺安机场一带向东部海域发射了一枚洲际弹道导弹。综合韩日方面的消息,该枚导弹大约于当地时间7点10分左右以高角发射,飞行时间约70分钟,最大射高约6000KM,飞行距离约1000KM。
在尹锡悦登机前三小时发射洲际导弹,被美日韩三方界定为“严重挑衅”。尹锡悦登机前参加了讨论朝鲜此次射弹问题的国家安全保障会议(NSC)常委会议;抵达日本后,尹锡悦立即前往设于下榻地的战情室,与有关部门开了视频会,收到“朝鲜射弹后并无异常动向”的情况报告。尹锡悦登机前、落地后接连两次开会,似乎有些紧张,但韩方随之回应称,朝鲜射弹司空见惯,早已拥有应对体系,只不过此次因为射弹时间问题,所以尹大统领要在落地后再检查一下情况。朝鲜为什么选择这个时间点射弹?还是过去“一箭数雕”的路子,包含反制美韩联演、对韩日走近表达不满、自家练兵或者试射新型战略武器、测试卫星载具等诸多因素,顺带吓一吓尹锡悦这个他们不愿与之打交道的家伙。大杀器数量有限,射一枚简单,造一枚不易,所以,每射一枚都要让其收益最大化,尽量不花冤枉钱。朝鲜射的是哪一款洲际导弹?这问题得看朝鲜官宣的口径,但截至本文发稿时,朝鲜毫无动静,所以只能看韩军的判断。韩联参认为,“火星炮-15”、“火星炮-17”、固体燃料新型洲际导弹的可能性均不能排除。这话等于没说,因为朝鲜的洲际导弹就那么几款。不过,虽然目前情况不明,但这事儿其实还是有迹可循。个人认为,基本两种可能性——首先,是最近一直在说的“以既有武器装备训练”的反制回应基本模式。在这种模式下,“火星炮-15”、“火星炮-17”均是选项,但“火星炮-15”已经在2月18日训练过一次,没必要再来一回,因此,“火星炮-17”的可能性略大一些,尤其是从飞行高度和距离的对比来看,3·16这枚导弹的各项参数比“火星炮-15”略强一些,而且与去年11·18“火星炮-17”试射时的各项参数几乎一致(射高6040.9KM,飞行距离999.2KM,飞行时间约69分钟)。其次,是金正恩去年12月两次提出“最短时间内”拿出基于固体燃料发动机的新型战略武器,这家伙已经在2·8建军节阅兵式亮相。我此前曾经预判这款新弹大致在3月中旬前后试射,或者在4月份与侦察卫星二合一。于是,此次试射的如果是这东西,我不会感到意外。我对上述两种可能性的判断实际与韩联参画圈儿差不多。之所以吃不准,是因为其中还有两个重要变量——首先,是朝鲜发布射弹信息的时间。从去年11月以来,朝鲜对其各项军事行动的信息披露模式发生了一些变化,有些是传统的隔日发布,有些是当天发布,甚至有时隔一个多小时就发布信息的“适时发布”(比如2·20的600毫米超大型火箭炮训练)。采取哪种发布方式,取决于朝鲜对射弹打炮性质的界定,取决于它是否担心引发对方误判。截至本文发稿时,朝鲜尚未发布消息,有可能采取隔日发布的传统模式。如果此次射弹隔日发布,则“既有武器装备训练”的可能性变大,于是,我会倾向于“火星炮-17”训练。其次,即便隔日发布,也存在变量,这就增加了判断的复杂性和难度。这个变量就是金正恩是否到现场以及是否带着女儿去现场。最近的训练模式中,金正恩是不到现场的;养鸡大老日前评论潜射巡航导弹时说很可能是军委副委员长李炳哲出现场,这个看法我同意。那么,“火星炮-17”这种“绝对力量”进行训练,金正恩会不会亲自指导?这无法判断。但如果是固体燃料新型洲际导弹试射,金正恩不仅会现场指导,而且有可能再次带女儿去现场。而上述这两种情况都只能采取“隔日发布”的传统报道模式,于是,朝鲜究竟射了个啥,在射弹当天其实是无法准确判断的。所以,我很理解韩联参把所有可能性都包括在内的做法,因为一旦说错了,不仅自己打脸,还可能被金与正公开打脸,不划算。不过,我不是韩联参,我不怕打脸,金与正也打不着我的脸,说错了更没有不给吃丹东草莓的罪过,所以,我还是倾向于“火星炮-17”训练。总之,要么是“火星炮-17”训练,要么是固体燃料新型洲际导弹试射。关键在于,如果今晚朝鲜还不发布消息,则此事隔日发布的目的大致在于让内外皆知,但问题是,“火星炮-17”训练和新型洲际导弹试射都有“周知天下”的资格。所以,只能根据个人的认知和对当前局势的看法,稍稍倾向于“火星炮-17”。对不对的,明天早晨看《劳动新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