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前两月:聚集型服务业改善,房地产销售降幅收窄
生产需求明显改善,就业物价总体稳定,市场预期加快好转,经济运行呈现企稳回升态势
文|《财经》记者 孙颖妮
编辑 |王延春
前两个月经济运行一大亮点是消费的改善和回升。1月-2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了3.5%,去年12月为下降1.8%。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司司长付凌晖在3月15日举办的国务院新闻办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市场需求活力在回升,接触型聚集型服务业改善。
3月15日,国家统计局公布了2023年1月-2月宏观经济运行情况。1月-2月,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4%,比2022年12月加快1.1个百分点;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53577亿元,同比增长5.5%,比2022年全年加快0.4个百分点;货物进出口总额61768亿元,同比下降0.8%。其中,出口34936亿元,增长0.9%;进口26833亿元,下降2.9%;全国服务业生产指数同比增长5.5%,2022年12月为下降0.8%;全国居民消费价格(CPI)同比上涨1.5%。
付凌晖在会上介绍了消费的三大特点:一是接触型消费、服务消费回升比较明显。随着疫情对消费场景的限制消除,加上今年一二月正逢中国春节,居民出行旅游、文化娱乐消费明显恢复。春节期间,旅客发送量增长了71.2%,国内游客出游人次增长23.1%,旅行社及相关行业收入均出现大幅增长。春节聚餐活动明显增加,1月-2月餐饮收入同比增长9.2%,由去年12月的下降转为较大幅度的回升。
二是商品零售多数在改善。1月-2月,限额以上单位18个商品类别中,有12类比上年12月回升,其中基本生活类和部分升级类商品销售增长较快,比如粮油食品类、金银珠宝类增速都保持较快增长。
三是实体店零售销售明显改善。1月-2月,限额以上实体店零售中,百货店零售增长5.5%,明显好于去年。与此同时,网上零售保持稳定增长。1月-2月,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同比增长5.3%。这些情况表明,消费回升态势在增强和改善。
国金证券首席经济学家赵伟认为,1月-2月消费复苏明显加快、基建投资持续加力、制造业投资保持韧性、房地产投资降幅也明显收窄,总体来看内需超预期恢复。国开证券研究部副总经理、宏观分析师杜征征向《财经》记者表示,去年年底以来疫情防控政策优化调整,对经济秩序和社会秩序的恢复产生了良好的提振,多项经济指标转好。
杜征征预测,一季度经济属于从底部的快速修复期,由于去年同期低基数的作用以及内需拉动作用的增强,预计二季度将是全年经济增速的最高点,GDP增速可能达到7.5%左右。预计全年GDP增速在5.3%左右。
商品零售实体店销售在改善
消费复苏按下“快进键”。1月-2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7067亿元,同比增长3.5%,2022年12月为下降1.8%;两年平均增长5.1%。
图表来源:国家统计局
餐饮市场表现亮眼。数据显示,按消费类型分,1月-2月,商品零售68638亿元,同比增长2.9%;餐饮收入8429亿元,增长9.2%。
按零售业态分,1月-2月限额以上零售业单位中的超市、便利店、专业店、百货店零售额同比分别增长2.3%、10.0%、3.6%、5.5%,品牌专卖店下降5.4%。
杜征征告诉《财经》记者,开年以来,餐饮、旅游、文化、娱乐等服务类消费在快速修复,支撑了消费加速回暖。
此前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也显示服务业在加快修复。2月服务业商务活动指数升至55.6%的高景气水平,较上月回升1.6个百分点。从行业情况看,道路运输、航空运输、邮政、住宿、租赁及商务服务等8个行业商务活动指数位于60.0%以上高位景气区间,相关行业市场活跃度较高,企业业务总量明显上升。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把“着力扩大国内需求”放在工作的首项位置;提出,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收入。中国原创经济学论坛理事长高连奎向《财经》记者表示,今年全球衰退风险加剧,预计外需将趋于疲弱。此外,投资增速预计也难以保持去年的高增长。在这种情况下,消费将成为今年经济增长的主拉动力。
中国银河证券宏观分析师高明向《财经》记者表示,2023年消费将有明显提升,预计将达到7.5%至8.0%的增速。除了受到疫情冲击较大的餐饮、出行、旅游、会展、娱乐、住宿等领域将有较大反弹。随着居民收入的增长,消费电子、汽车、家电家居、装修建材等领域的消费也会出现好转。今年住房改善、新能源汽车、养老服务、教育医疗文化体育服务等领域的消费将得到重点支持。
虽然当前消费持续回暖,但仍存在一些掣肘消费复苏的因素。杜征征表示,一方面,过去三年疫情的冲击对居民的收入造成较大影响,今年就业压力依旧较大,对居民收入的修复速度不宜乐观估计。虽然当前消费人次在增加,但是人均消费额还在逐步修复。另一方面,三年疫情冲击对居民消费信心造成一定冲击,居民的储蓄意识也有所增加,消费更加克制,居民消费信心的恢复还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杜征征预计,全年消费增速将在7%左右。
房地产销售修复,全年基建投资或将放缓
投资方面,1月-2月,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53577亿元,同比增长5.5%,比2022年全年加快0.4个百分点;两年平均增长8.8%。分领域看,基础设施投资同比增长9.0%,制造业投资增长8.1%,房地产开发投资下降5.7%。
图表来源:国家统计局
基建投资依旧保持较快增长。杜征征分析,从政策支持来看,从去年下半年开始,国家发改委等部门就开始推动一批重大项目及早开工建设,这一节奏一直延续到现在。从资金方面来看,专项债提前下发,企业中长期贷款增速加快。综合因素影响下,基建投资依旧保持较高增长。
但杜征征认为,全年来看基建投资增速将放缓。一方面,随着消费复苏、房地产市场修复,制造业投资保持韧性,今年经济增长的支撑点增多,基建投资的拉动作用会有所减弱。另一方面,近年来,具有良好现金流和投资收益率高的项目越来越少,且严控地方政府债务、化解地方债务风险也是当前的重点工作。在这样的背景下,预计接下来基建投资将趋于放缓,2023年基建投资增速预计将在7%-8%。
1月-2月,制造业投资增长8.1%。杜征征表示,制造业投资增速高于市场预期,此前市场普遍预计在6.2%左右。在出口下降的情况下,制造业能够保持8.1%的增长表明其韧性较大。一方面终端需求在快速恢复,另一方面政府的支持政策也在持续推进。此外,一二月份企业的贷款情况也显示企业的信心在逐步恢复。
除了制造业,房地产市场的修复也超预期。1月-2月房地产开发投资下降5.7%。此前市场普遍预计,1月-2月房地产开发投资下降10%左右。
图表来源:国家统计局
商品房销售面积降幅也大幅收窄。1月—2月,商品房销售面积15133万平方米,同比下降3.6%,其中住宅销售面积下降0.6%。商品房销售额15449亿元,下降0.1%,其中住宅销售额增长3.5%。去年全年,商品房销售面积比上年下降24.3%,其中住宅销售面积下降26.8%。商品房销售额下降26.7%,其中住宅销售额下降28.3%。
杜征征认为,年初以来房地产刺激政策持续加大,出台了放开限售限购限贷、调整利率、发放购房补贴等一系列政策。同时,从去年8月开始保交楼政策也在持续推进。
再加上整个房地产企业的资产负债表有所修复。综合因素影响下,房地产市场预期有所好转。
虽在逐步修复,但杜征征预计房地产投资全年可能依旧是小幅负增长。短期来看,居民的购房信心还未完全恢复,未来房地产市场可用的刺激政策也将减少。中长期来看,房地产市场未来修复情况还存在一定不确定性。
工业恢复低于预期,经济还面临挑战
供给端的工业生产恢复也在加快。1月-2月,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4%,比2022年12月加快1.1个百分点;两年平均增长4.9%。
图表来源:国家统计局
此前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也显示工业生产的加速恢复。1月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为50.1%,重回扩张区间,较2022年12月上升了3.1个百分点。2月,PMI为52.6%,比1月上升2.5个百分点,高于临界点,制造业景气水平继续上升。
“当前工业生产仍是从底部修复的状态”。杜征征认为,工业生产虽在加快恢复,但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略低于市场预期,主要是受出口下降的拖累。后期,随着房地产市场修复、基建投资和制造业投资加快,预计工业生产的修复速度将继续加快。
赵伟也认为,工业生产恢复低于市场预期的3%,或受春节期间工业生产放缓影响。但制造业边际改善,服务业生产修复加快。
付凌晖表示,全年GDP增速预期为5%左右有压力、有挑战。
高明告诉《财经》记者,在去年GDP增长3%的低基数下,今年GDP增长5%的目标较为保守,略低于市场预期。这表明中央层面综合了影响经济的复杂因素,把今年经济增长的困难程度考虑得多一些。全球经济下行压力里大,对中国的外贸出口是一大挑战。
在3月15日的新闻发布会上,付凌晖直言,今年经济发展还面临不少困难,国际环境依然复杂,世界经济增长趋于放缓,外部主要经济体通胀问题比较突出,地缘政治等不稳定不确定因素比较多。从国内来看,目前经济仍然处在初步恢复阶段,一些长期积累的结构性问题比较突出,稳定经济运行、促进经济运行整体好转还需付出艰苦努力。
尽管压力不小,但多家机构对今年经济增长的预测谨慎乐观。高明预计,全年很有可能实现5.8%的经济增长目标。杜征征预计全年GDP增速在5.3%左右。不少国际机构也调高了对中国经济的预期。1月31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预计2023年中国经济增长率将升至5.2%。2月10日,高盛发布报告预计,2023年中国4个季度经济平均增速6.5%。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