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命索爱的妻子,拼命逃避的丈夫:错位的婚姻,该如何疗愈?
点上方绿标即可收听主播初六朗读音频
音乐:Mike Lazarev-Afflicted
歌曲:Jessie Reyez&6LACK-FOREVER
为什么你总试着,去疗愈你的伴侣
来访者张女士,40岁,最近非常苦恼。
这些年,她的婚姻状况一直不太好。
张女士是一个比较感性的人,她渴望丈夫体贴入微,能及时回应她的情感需求。
可偏偏她丈夫是直男型的,对情感反应迟钝,只会用理性思维分析、解决问题。
每当遭遇挫折时,她尝试表达感受:
“我现在很难过,你就不能安慰我一下吗?”
但丈夫却不停地讲道理:
“来,我给你分析一下,这种事情没必要难过。”
结果往往令她更加痛苦。
后来通过学习心理学,她逐渐看清自己的情感模式,也看见了丈夫的局限。
她认为有一条道路能让婚姻变好,那就是:疗愈丈夫。
即:提升丈夫对情感的觉察能力和表达能力,让他变成一个更加完整的人。
于是,她时不时给丈夫转发一些心理类文章,试图让他意识到自身的问题。
但丈夫连看都不愿意看,并认定是张女士过于敏感,小题大做。
后来实在受不了,张女士便以离婚作为威胁,丈夫才勉强同意学习。
期间,丈夫尝试根据文章中的理论方法,改变沟通方式,积极回应妻子。
但奇妙的是,当丈夫真这样做的时候,两人关系并没有因此变得更和谐。
相反,张女士感到彼此间的隔阂反而更深了。
她明显感觉到丈夫心不甘情不愿,对她的回应也像机械般,根本不是出自真心。
当她尝试表达这种感受的时候,丈夫开始变得恼火、不耐烦:
“我都已经完全按照你的要求去做了,你还想要我怎么样?”
在咨询室里,张女士一脸茫然,充满焦虑:
“老师,请你告诉我,要怎样做才能真正疗愈我的丈夫?”
“抱歉,我不知道……”
“你怎么会不知道呢?你不是咨询师吗?”
“是的,我是一名咨询师。但此时此刻,我确实不知道你的丈夫是否需要‘被疗愈’。”我坚定且温和地看着张女士。
事实上,在亲密关系中,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则:
谁痛苦,谁改变。
但是,不止是张女士,大部分人都有一种「在亲密关系中寻求补偿」的心理。
即:
我有一些过去未被满足的渴望与需求,我希望你能满足我这部分渴望与需求。
如果你满足我,就代表爱我;
如果你做不到,就应该改变;
如果你做不到又不改变,那就是不爱我……
在补偿心理的驱使下,两人的关系就会逐渐演变成:我痛苦,你改变。
一旦对方不愿意改变,我们就会容易感到失落、委屈、生气、充满不安……最终导致伤上加伤,失掉力量;
即便对方勉强做出改变,TA也会容易感到压抑、憋屈、压力、充满负担……最终导致筋疲力竭,失去耐心。
从而让关系陷入到一种恶性循环里,两败俱伤。
你无法疗愈伴侣,只能疗愈你自己
现实中,类似张女士这样的例子,不在少数。
当亲密关系不和谐的时候,我们常常会感到痛苦。
我们坚定不移地认为,这份痛苦是伴侣带给我们的,只要伴侣做出改变,我们的痛苦就会消失,亲密关系就会变得和谐。
然而精神分析有一个说法:
几乎每一段亲密关系中,我们都会不自觉地重复童年与养育者的关系模式。
催眠师黄仕明曾开玩笑说:
“一见钟情,是两个‘神经病’在一起。”
张女士小时候是一个留守儿童,父母长年在外打工。
年幼的她常常哭着给父母打电话,表达思念之情。
但父母性情寡淡,要么立刻转移话题,要么以“工作忙”为理由迅速挂断电话,从不回应她的情感需求。
长大后,张女士在意识层面一直想找个温柔体贴的伴侣,但最后挑来挑去,她还是嫁给了情感淡漠的丈夫。
“为什么选择他呢?”
“我也不知道,我就是对那些主动关心我的人没感觉,但从丈夫身上,我却能嗅到一种熟悉的感觉。”
她选择了跟父母相似的丈夫。
同时也意味着,她在跟丈夫的关系中,重复着当初跟父母相似的关系模式,承受着相似的痛苦体验。
即,她的情感需求,始终无法得到很好的回应。
再看张女士的丈夫。
在成长过程中,他的父母常年争吵,一争吵就逼问他“要爸爸还是要妈妈”,令他非常痛苦。
于是他只能隔离情感,用理性思维去分析、解决父母的争端,杜绝撕扯,维持家庭表面和谐。
这既是他的困境,也是他的不得已。
这些性格的形成,不是他一己之力铸成,而是他为了减少痛苦,不得不选择的策略。
当张女士拼命想疗愈丈夫,要求丈夫改变的时候,这个行为背后带出了3层含义:
① 你有问题,你需要疗愈;
② 我想要协助你完成疗愈;
③ 你需要配合我做出改变。
事实上,当我们认为伴侣有问题,需要我们帮他疗愈的时候,我们就不自觉地把自己放在「高位」,把对方放在「低位」——
我是给你提供帮助的人,你应该听我的。
张女士的心——
一半放在自己身上,想要寻求补偿;
一半放在伴侣身上,想要疗愈伴侣。
这样的撕裂,既让张女士深感痛苦,也让丈夫倍感压力。
黄仕明老师说:
“症状或问题的到来,是一个信号,提醒我们偏离了生命的道路;
症状是在召唤我们,学会放下包袱,不再负重前行,轻装上阵。”
我们无法在伴侣没有意愿、没有觉察的时候,替他做出选择,并要求他去改变。
我们唯一能做的,是觉察自己的关系模式——
看看自己获得了什么,缺失了什么,能够做些什么来补偿、疗愈和滋养自己。
相爱不是彼此补偿,而是自我成长
其实呀,想要经营好亲密关系,非常重要的秘诀之一就是:
各自负责自己的成长课题,各自负责疗愈自己的童年创伤。
诚如在《少有人走的路》里,派克所言:
爱,是为了促进自己和伴侣心智成熟,而不断拓展自我界限,实现自我完善的一种意愿。
这个定义,主要存在2个维度:
其一,爱是一种意愿。
它不是一种简单的感觉、欲望或需求,而是一种需要将「爱」转化成「行动」意愿。
换而言之,它需要我们主动选择去爱,并为之付诸努力,而不是一味等待、要求对方去满足我们的需求。
其二,爱需要通过不断拓展、完善自我,来促进自己和伴侣的心智成熟。
当我们爱一个人的时候——
不能过度依赖,不断要求对方满足我们;
也不能过度牺牲,替对方背负成长任务。
我们需要不断觉察自身,完善自我,以此促进自己和伴侣的共同成长。
如果,你也像张女士一样,在亲密关系中面临着一些痛苦与困扰。
那么在这里,我想诚挚地邀请你——
当在亲密关系中感到痛苦时,试着去创造一个空间,感受彼此的真实存在。
可以试着闭上眼睛,对自己说:
我感受到了你的痛苦
也感受到了我的痛苦
我感受到了你的真实本性
也感受到了我的真实本性
我带着尊重去接纳你的存在
不再尝试去疗愈或者改变你
也带着尊重去接纳我的存在
不再过度从你身上寻求补偿……
要知道,每个人进入亲密关系,一定是从自己开始的。
伴侣存在的真正意义,不是永无止境地满足我们的缺失与匮乏;而是帮助我们了解自己未被满足的需求,看见自己需要成长的地方。
这时,我们作为一个成年人,便可以为自己的需求去做一点事情——
我满足自己的渴望,开始照顾好自己,为自己的需求负责任,爱我自己,安慰内在的不安。
当把力量带回给自己的时候,我们会因此变得更加完整。
当我们带着完整的自己进入关系——
也许这份完整会给对方力量,促进对方的自我觉察,并唤醒对方自我成长的意愿;
又也许,对方始终故步自封,原地踏步,拒绝成长与改变,远远落后于我的步伐。
但没关系,这是他自己的选择。
他有他自己的路要走,有他自己的生命旅程。
这时我们能做的,不是拼命将伴侣拽进我们的成长轨迹,而是尊重他自己的成长步调。
即便最终因为不和协调的矛盾而分道扬镳,我们也依然可以由衷地对伴侣说一声谢谢。
你有理由将自己置于这样的处境,我尊重你;
我只是你的伴侣,没有权力为你的人生负责;
谢谢你给予我陪伴,让我的生命更加地完整;
不管你是否同步,我都会继续享受成长之旅……
当我们把目光聚焦在自己身上,把滋养带回给自己的内在小孩的时候,无论伴侣怎样回应我们,是否愿意做出改变,都已变得没那么重要。
因为,在关系中,他/她已经给予你,他/她能够我的一切,他/她没有的,既不能给自己也没法给你了。
要知道,亲密关系的最终指向——
从来不是彼此补偿,而是自我成长。
所以,请放下疗愈伴侣的执念,并放心大胆地往前走吧,它不是一件坏事!
文章部分观点来源:
黄仕明《永远不要去疗愈你的伴侣》;
M · 斯科特 · 派克《少有人走的路》。
无休止的争吵在消磨亲密关系?
互相指责充斥在婚姻生活中?
对方不能满足自己期待总愤愤不平?
不和谐的家庭影响着下—代的成长? ……
推荐林文采老师《如何在婚姻中经营亲密关系》课。
课程大纲↓
或许在这里你就能找到答案
课程已全部更新完毕,可永久回看。
关注微信公众号:好妈妈优课,
点击底部菜单栏:已购课程
即可永久收听课程。
天雅,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学专业,广州心协三级心理咨询师。本文原创首发公众号:武志红(ID:wzhxlx)。经授权转载,微博:@武志红。现于北上广深杭厦门成都苏州南京青岛10个城市开办了武志红心理咨询中心。
主播介绍
初六,一名喜爱朗读的小学老师。愿我的悦读成为您的悦听。
↓点击“阅读原文”,经营幸福的亲密关系~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