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点不敢相信,画家说,晒照片居然还有这样的好处!
他15岁的时候考上了当时最难考的中央美术学院附中;
审美没那么复杂
从愿意分享开始
和田宇老师对谈的时期正好是《新课标》发布的第二周,里面提高了艺术课程的占比,并且着重强调了“审美感知”。
不得不说,我可太“功利”了,立马把难题抛给田宇老师,没啥艺术沉淀的父母,如何在家帮助孩子进行“审美感知”启蒙?
田老师第一反应就是,审美没那么复杂,审美最关键的就是要有分享意识。
他举了个小例子,他有天下班回家,发现北京西城这边的夕阳很美,他就拍了下来,然后和家里人和朋友分享,这其实就是审美感知。
他说,我们有孩子的家庭一定要建立这样的意识,多和孩子分享,孩子自然也就乐意和我们分享。
当然,他也强调了,所谓“艺术感知”,在分享时不能光是陈述事实,还要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态度,你看,今天的夕阳好美,金灿灿的,让我看得特别温暖,觉得很幸福。
田老师说,审美感知,往往是从视觉开始的。分享是第一步,分享要结合自己的情绪来表达,并且愿意与他人链接。
而且他还强调了,艺术启蒙是终身的,所以不分孩子的、自己的、亲子的。只要我们觉得想要分享,想要表达,而且我们做了这件事,那么艺术启蒙就是随时随地在发生了。
这可以发生在读绘本,看动画片,走在路上,家里,任何时候任何地点。
不用非读完
作为中央美院的老师、绘本作家,同时还是一位女儿的爸爸,我又问了一个问题(我猜是你们感兴趣的,嘿嘿),他有啥亲子阅读的秘诀,可以让孩子爱上阅读,听完整本书呢?
田老师收起了他大男孩般的笑容,特别严肃地说,不该有人规定,阅读只有一种形式。
对他来说,只要孩子读了,哪怕只读一页,或者只读一本,这也是阅读。我们不该因为某种阅读形式,比如必须读完,而去轻易判定,其他的都不是“热爱”阅读。
田老师分享了自己的亲子阅读经历,他说,他太感激绘本了。因为他是“突然意识到自己做爸爸”了,然后意识到要和这个小不点对话,再然后就发现,自己不知道和她说什么。
而这时,绘本就帮了他大忙。他一开始给女儿读绘本,压根没想过什么亲子阅读,认知启蒙,就觉得有人帮助他,能和女儿对话了。
所以他家的绘本阅读有很大的自由度,没有“必须读完/必须读多样性”的任务,而是女儿感兴趣,能和爸爸聊上天了那就好。
而正是这样的“好玩兴趣”主导,孩子自然而然地喜欢了绘本,而他自己也觉得能和女儿聊天的内容越来越多,越来越广,也没觉得有啥负担。
在整场对话里,田宇老师反复在强调一个关键词,要好玩有趣啊,这对孩子,对大人来说都太重要了!
田老师自己的学画经历属于“无心插柳”,他有个非常热爱画画的父亲,哪怕后来他的父亲没有走上画画这条职业道路,工作之余仍然会抽时间画画,一直到如今的退休生活也在画画。
田宇回忆自己的童年记忆,一直有个很深刻的片段,那就是父亲端坐在写字台专注画画的侧脸,那一刻他觉得爸爸好帅。
小小的他一开始只是模仿,慢慢也喜欢了画画,似乎就是这么简单。
一直到现在,田宇老师都会由衷地感叹,有个自己喜欢的事情可以做,哪怕不赚钱,都特别宝贵,因为这就是现在退休后他爸爸让他看到的“美好”。
可见,与其说培养孩子的“热爱”,不如说让孩子看到“热爱”的美好,那就是从父母的榜样力量开始的。
那我的作用呢,就是“拉回现实”,我又问了一个很现实的问题(猜又是你们的),就是有不少孩子2、3岁的时候很喜欢画画的,父母就提供环境,还给报班,结果到了5、6岁就不喜欢了,怎么办?
田宇老师分享了一个让我耳目一新的答案,他说,艺术教育和所有教育是一样的,需要匹配孩子的身心发展。
一般我们会发现,3岁前有很大一批孩子“热爱”涂鸦,绘画对那时的他们来说是能力所及中“最好玩”之一。
但3-6岁后,就有一批孩子不喜欢了,因为能力增强了,眼界更打开了,就会发现还有其他更多“更好玩”的。到了6岁后,同样的道理又会有一批孩子放弃了。
如果能坚持到12岁左右的其实很少,但接下来他们就不那么容易放弃了。
如果能从“有趣好玩”这个主题来理解孩子的绘画培养,那么田宇老师就会建议,至少10岁前,不要教孩子太多的绘画技巧,而是多帮助孩子看到,画画里面各种各样的好玩。
他分享了一个和自己女儿的互动。女儿 3 岁多的时候,也开始觉得涂鸦画画没意思了。
有一天,田宇老师看着家里很多的小土豆,就灵机一动,提议和女儿一起把土豆画成《巴巴爸爸》里的各种人物形象,女儿立马变得积极了。
于是,好久没拿画笔的女儿又画了起来。画完后,田宇提议再给这些人物画点房子,最终,他们父女俩把画画变成了表演,一起演了起来。
而更让田宇惊喜的是,第二天,他看见女儿不满足于纸上画的房子,开始用磁力片给这些“小土豆”搭起了立体房子。
他又找出了家里的《100层房子》,引导女儿可以搭很高很高。结果,这样一个画画游戏,变成了假装游戏,又变成了搭建游戏。
对田宇来说,这也是画画的一种,并不是非要用蜡笔水笔画在纸上的才是,更不是说学了很多技法画得像才算。
对他来说,艺术就是表达,艺术就是创造。而且,这样的互动里,孩子的能力也在递进,她自己就会玩得很深入,这就是很宝贵的。
转换视角
保持好玩有趣
当天整个对谈过程中,田宇老师一直保持着大男孩温暖的笑容,观看时很多朋友都刷屏留言说,这个笑容太可爱了。
我就忍不住问他,参与带娃多吗?也是一位温暖父亲吗?他顿时哈哈哈地大笑了,对着我们说,大家看别人家的爸爸都是暖的,但是天下的爸爸都一样(人间真实啊,田宇老师)。
他特别真诚地说,他平时工作很忙的,但每天至少保持一小时陪女儿的时间。倒不是说他做得有多好,而是他觉得自己工作那么忙,每天终于有1小时玩玩,放松的时间了。
所以大部分情况下,都是他自己想玩,然后和女儿一起玩。
田宇老师是笑着云淡风轻地说完,但恰好在对谈接近尾声的时候,我反而觉得,这是整场对谈里,他给我最深刻的印象之一,转换视角的能力。
他转换了视角,把做父亲的责任,变成了对自己有利的好处,于是这件对很多其他爸爸来说“痛苦”的事情也变得有趣好玩了。
这一点在他的绘本里也体现得淋漓尽致。
比如大家熟悉的《我用32个屁打败臭魔怪》,彭懿老师当时就是这么评价的,“好画家就是能把32个屁画得五彩缤纷,好像是一场狂欢一样,这本书如果交给另外一个画家,肯定‘放’出来会让大家都觉得好庸俗。
可是你看田宇‘放’出来的——它就像是烟花。”
这就是视角转换能力啊,当我们都头疼孩子把“屎尿屁” 挂嘴上很粗俗,而田宇让大家看到,原来“屁“可以这么美。
而这次刚出版的《 快逃,星期八!》,每一册其实讲的都是特别“功利性”的儿童问题,但就是在彭懿和田宇的合作下,全篇没有说教, 只有好玩,让孩子欲罢不能,却又把问题解决了。
最后聊起这点,我问田宇是怎么做到的?他又像个孩子一样地笑起来了,他觉得,就是要好玩,好玩了孩子才能和你玩,孩子才愿意听你说。
他说,他骨子里觉得,自己并不比孩子大,孩子也不小,只要这点做到了,自然而然就多了一个看问题的角度。
这就是和田宇老师的直播, 文字只能记录一部分当时的美好。
他说,当年自己的画作都被订完,他却开始自我质疑,画画的意义在哪里?直到遇到绘本,他才找到那份意义 :
我们是在每个人孩童时代最初构建的世界中添砖加瓦,在用作品触碰人类最干净的灵魂,为他们种下第一粒种子。
他说他很感恩,遇到了我们, 让他能有机会呈现这些。
我想说我们也很感恩,借由绘本,认识了很多绘本背后的有趣灵魂,从而也让我们的育儿道路上多了几抹色彩。
福利来了!
400-60
9TRHMZ 3QD5QS
300-45
4XPAQU 7E8B4W
150-25
MFFJHM DDKAQ4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