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时除了海量选书,今年我和编辑部的小伙伴们也加强了一项任务,进一步努力加强理论学习最近在读著名儿童文学理论家佩里·诺德曼(Nodelman Perry)和梅维丝·雷默(Reimer Mavis)合著的理论专著《儿童文学的乐趣》
乐趣并非思考的对立面——思考本身就是一种乐趣,乐趣实际上也是可以被思考的。今天分享的这几本书,其实都算不上十分小众,属于经受住了时间和市场考验的经典儿童文学作品,从文本内容上,也印证了上面的这一观点。· 《不老泉》 8岁+
好的儿童文学作品,一般故事都较生动,引人入胜,吸引孩子,读起来也相对轻松。为孩子提供情绪体验,培养共情力和想象力、养成良好个性、建立价值观等方面有着重要作用。这也是我持续在公号分享优秀儿童文学的原因,今后我们也会继续多多分享这样一些知名度比较高的经典作品,为大家给孩子选书提供更多的选择。
这本书对于很多儿童文学爱好者来说,应该是赫赫有名的存在。它获奖无数,并于1981年和2002年两度被改编成电影。以它命名的“不老泉文库”收录了很多经典的外国儿童小说。这是一本看起来不太起眼的小书,甚至带着那么一些怪异和缓滞。封面上的女孩捧着一只蟾蜍,在她身后,墨绿与灰黄交融成边界模糊的光影,时空在这一刻仿若陷入乌有之中。对于快要11岁的福斯特家的独生女温妮而言,生活是铁栅栏里的日复一日。尽管衣食无忧,但来自家人严厉的管教和内心的孤独,让温妮格外向外栅栏外的世界。温妮不知道的是,在她家林子里的一棵白蜡树下,藏着一个天大的秘密!树下有一眼泉水,喝下它,时间便不会在你身上留下半点痕迹。突然造访的穿黄西装的陌生人,以及傍晚时林间响起了八音盒音乐,让不谙世事的温妮隐约感到:在寻找音乐来源的好奇心的趋势下,温妮鼓足勇气踏出了铁栅栏,怯怯地走进了林中。作家娜塔莉通过塑造三组人物形象:塔克一家(永生者),黄西装(渴慕者),温妮(选择者),来探讨生命与死亡这一永恒主题。娜塔莉将世界比喻成一个向前行进的轮子,死亡是轮子的一部分,就在新生的旁边。轮子滚滚向前,生命的洪流也向前奔涌,只想生,去除死,这样违背生命规则地活着,实际上和路边的石头毫无分别。因为多年前意外喝下了不老泉的泉水,塔克一家获得了不老不死之躯,永远地被困在了喝下泉水的那一刻。随着时间的推移,永生渐渐成为了不可承受的生命之痛。为了避免成为他人眼中的异端,他们需要频繁地搬移,也不敢和其他人建立情感上的联系。在同塔克一家朝夕相处的短暂日子里,温妮起先为摆脱了严苛的家庭环境感到轻松畅快无比。与此同时,黄西装妄图找到泉眼所在,并通过将泉水贩卖给世人获利。这是塔克一家极力想要阻止的事,饱受永生之痛的他们,不想有人再被虚妄的美好所诱惑。本书的第十二章毫无疑问是整个故事最为精彩的部分,当塔克带着温妮踏上一艘在湖面上漂泊的旧船,时空仿佛在这一刻静止。塔克缓缓为温妮道来,那些为我们所忽视的周遭的一切,其实都暗藏着无穷无尽的生命。温妮面临着抉择,是饮下泉水,获得永生之躯;还是让自己像每一个寻常的生命一样,在时间的长河中,自然地老去、死去……作者没有浓墨重彩地讲述温妮如何做出了选择,而是犹如电影镜头般,将时间线瞬间拉到了多年以后。当梅和塔克驾驶着一辆嘎吱作响的马车,回到这片有着神奇泉眼的林子,一切已经大变了样。道路变成了柏油马路,热狗铺、干洗店、加油站、餐厅等的出现也宣告着一个新的时代已经来临。林子也在几年前的一场火灾中毁灭,被推土机夷为平地。梅和塔克缓缓地走向山那边的一处墓地,寻找着那个熟悉的名字,碑上的铭文让他们不禁喉咙哽塞:温妮没有饮下泉水,而是选择了像一个普通女孩一个长大成人、结婚生子。虽然相对于永生的塔克一家,她的生命只有短短七八十载,但她所经历的生老病死的一生,却是塔克一家可望而不可即的。在故事的最后,塔克一家驾驶着马车很快又颠簸着上路了,八音盒叮叮咚咚的旋律在他们身后飘散,终于消失在路的尽头。娜塔莉的笔端有一种化静为动的神奇魔法,把这个原本主题有些深沉晦涩的故事,讲得一波三折、婉转动人。死亡的色调是沉重昏暗的,但倘若将它从生命循环中剥离出来,又怎能映衬出生命的多彩与缤纷呢?
这是一本出版经历十分传奇的书,它曾遭受19次退稿命运,终于在1970年出版。仅凭口口相传,便迅速登上《纽约时报》《出版家周刊》以及各大书店排行榜首位。大概就连理查德·巴赫本人也没有预想到,这本已经泛黄褪色的古旧手稿,能在出版后引发无数人的共鸣,激励读过它的人永远不要轻言放弃。清晨,在离海岸一英里的地方,成千上万只海鸥争相在一艘投饵的渔船边抢食。对于它们来说,能够简单地飞到岸边觅取食物,然后再飞走,便已足矣。大多数海鸥不愿自找麻烦去学更多的飞翔技巧。这只名叫乔纳森·利文斯顿的海鸥总是远离鸥群、海岸和渔船,一遍遍地在远处独自练习飞翔。他在漆黑的海面上,感受着羽翼在风中张开,那是一种叫作自由的感觉。他灵巧地扭动翼梢,掠过波涛,快速地俯冲平飞,宛如在月光下飞行的灰色炮弹。可是,乔纳森对于飞翔非同寻常的热爱,却让他成为了鸥群中的异类,长老严肃地警告他:就这样乔纳森被逐出了鸥群,开始了独自一人的流放生活。但他始终没有放弃,纵使离群索居,依然每天刻苦练习,凭借高超的技巧,进入了飞行家的天堂。在飞行家天堂里,乔纳森跟着长老吉昂学会了更多有关飞行的奥义。他同时也明白了,所谓的天堂,既不是一个地点,也不是一段时间,而是当他在追求完美的飞行速度时,所感受到的状态。领悟到这一点后,乔纳森决定返回家乡,去帮助更多的海鸥寻找梦想。他指导以福来奇为首的流放海鸥们,获得了高超的飞翔技巧,然后又回到鸥群。这不但打破了流放者不能返回的鸥群律法,也吸引了更多年轻的海鸥前来学习……从福来奇到安东尼,鸥群中总有那么一两颗不甘平庸沉沦的心,循着乔纳森的足迹,想要去追寻属于自己的人生。想象力是一种古老的灵魂。人们在灵魂中低语,轻声讨论着一个光明的世界,以及这充满欢愉、悲伤、绝望、胜利的世界中的各种事物……这是一则用想象编织的关于“飞翔”的美丽寓言,值得一读再读,插画呈现出一种如梦似幻的效果。还是像海鸥乔纳森一样选择另一种人生,一种成就自我、惠及他人的全新人生。只要开始行动,一切都还来得及,就像这本书里我很喜欢的一句话:
如果有人问幼时的你,长大以后要做什么?成年后的我们回想起这个问题,还会记得曾经脱口而出的那个答案吗?在十岁的女孩“我”看来,什么是世界上最棒的职业,这个问题答案可得好好准备一番。经过对周围人一番认真的观察,“我”把目标锁定为“当杂货店老板”。想吃什么零食就吃什么零食,想玩什么玩具就玩什么玩具,每天还都有大把大把的钱进账!谁能不说这是世界上最棒的职业呢?就这样,“我”在外公那里获得了看店小学徒的资格,火速“入职”。实现了“零食自由”的“我”,很快就开始琢磨着来点新花样,毕竟“我”可是极力想向外公证明自己的商业头脑。用果汁和汽水调制超级新饮料、在巧克力酱上用火柴梗逐一写上祝福、卖冰激凌的新法子、兜售土特产、自制贺卡……可惜的是,“我”的这些赚钱大计,无一不以失败收场。每每和外公意见不合,“我”总不忘在本子上记下一笔,吐槽一番。在一次又一次的守店风波后,“我”的杂货店学徒生涯最终以卖梨事件暂告一段落,不过,有趣的故事还在进行着……这是一本用“我”的第一人称视角展开的小书,根据土耳其新生代儿童文学作家塞敏的童年经历撰写,语言风格非常俏皮谐趣,场景也偏轻松日常。阅读的这本书的过程是让人愉悦又着迷的,就像是一个小女孩眯缝着一只眼,透过万花筒打量着杂货店里的这方小天地,以及进出杂货店的形形色色的顾客们。你很难不被“我”的脑子里冒出的各种奇奇怪怪的点子所逗笑,也会被“我”绞尽脑汁想要尝试各种改变的那份创新精神打动。作为一个凝缩的小社会,小小的杂货店里人来人往,尽显人生百态。进出这里的有囊中羞涩的穷苦人、有极其洁癖的独居老人、也有吹毛求疵的城里来的客人……“我”也逐步在与不同顾客打交道的过程中,见识到了许多学校和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虽然每一次都被“我”引发的风波气得吹胡子瞪眼,外公在无奈地感叹一句“你这孩子到底随谁”后,总不忘向我强调他的生意经,或者说处事智慧:比如,在不伤害对方尊严的前提下,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诚实本分经营,不随意提高商品价格,不趁火打劫顾客。在时间线的安排上,作家在大笔墨的平铺直述后,用最后一个章节“多年以后”展开回溯。就像是多年以后已然长大的我们,若有所思地回望儿时那片故土,回望记忆里的那些人和事。时光荏苒,“我”在外公的杂货店做学徒,断断续续前后刚好二十个暑假,外公在一年一年老去,那些曾经光顾过的乡亲们有些已经离开了人世。“我”虽然没能成为学校的第一名,但也严格按照童年时的自己在本子上立志的那样,努力学习,努力工作,成为了一名作家。很喜欢故事开头以及最后附的几张老照片,不管是作家的童年萌照,还是外公在杂货店的单人照,都让人看着分外亲切,很有代入感。
童年可能已经远去,但只需要一些触动,就能唤起儿时那些熟悉的感觉,就像书里最后说的:“孩子从来不会忘记发生过的事情,即使长大了,成了大人,也不会忘。”
相较于这个系列的第一本,《小学徒》作为续篇,除了继续讲述杂货店里有趣、温馨的小故事外,还将探讨的重心放在了写作技巧上。通过创意写作的方式,引导读者展开自由创作。风格还是一如既往地俏皮活泼。比如,如何制定属于自己的房间守则、怎样为采访拟定大纲、如何办一份属于自己的报纸……
怎样展开想象的翅膀,用游戏的方式,让想象中的场景变得细节丰满,真实可感,每一个交互式的主题下都有设计好的留白,可供小读者填写。跟随着“我”的脚步,在读故事的过程中,表达力、创造力、想象力不知不觉都能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点击 阅读原文 加入好书福利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