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是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最好的时代”
▲ 2016年,王坚在杭州云栖大会,发布全球首个城市数据大脑。(视觉中国 / 图)
数字化转型不仅能解决中小企业发展问题,本质上也是解决国家发展问题。
大企业天生不利于做创新,只能是通过平台培育中小企业,让中小企业创新来实现自身的创新,这才叫“平台经济”。
城市数字化意味着城市数据资源化,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离不开城市数据,尤其是公共数据资源的开放。
“今天的数字化就是一百年前的电气化。”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阿里巴巴集团技术委员会主席王坚曾在多个场合反复强调。
2023年两会,王坚首次履职全国政协委员,他将这句话再次写进他的提案。提案重点讨论,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及企业如何发挥创新主体作用。
自14年前创办阿里云,王坚的目光从未离开过中小企业。在他看来,没有中小企业就没有今天的阿里云。中小企业有着更强烈的市场求生欲与创造力,才能在激烈残酷的市场竞争中崭露头角。
“时代的脚步从不为任何人驻足停留,中小企业正面临着数字化转型的必然选择。”王坚在两会期间接受南方周末记者专访时说,自己是个乐观主义者,“现在是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最好的时代”。
小企业天生要创新
南方周末:这次提案为什么关注中小企业?
王坚:只要是真正做云计算的人,一定会关注中小企业。
阿里云在诞生之初就是为了服务于中小微创业公司,很多中小微企业甚至很难算得上企业,只能称之为个体户,但他们却是云最坚定的拥护者。阿里云正是因为这些中小微企业才得以成长。
现在国家也关心着中小企业的发展,2023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多次出现中小微企业,明确提到加强传统企业和中小企业的数字化转型。
加上疫情结束后,企业普遍面临困难,尤其是中小微企业面临着生存压力的挑战,我个人觉得中小企业比大企业更需要数字化转型。
南方周末:你提到阿里云服务很多中小微创业公司,看来中小微企业距离创新并不遥远,或者说中小微企业就是创新主体。
王坚:是的,创新需要专注力、人才和资金。大企业有资金、有人才,没有生存压力。而小企业有较大的生存压力,最重要的是不受传统约束,没有历史包袱。这让他们敢于做出变革,拥抱新技术的心态也是最好的。
以往社会各界更关注龙头企业,有意无意忽视了中小企业,实际中小企业是市场竞争中求生欲最强的群体,求生欲让其有了更多创新的可能。中小企业也成为国家创新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
当我们重新思考中小企业的定位,就会知道,数字化转型不仅能解决中小企业发展问题,本质上也是解决国家发展问题。
南方周末:很多研究报告认为中小微企业对于数字化转型有着“躲”“怕”“拖”的心态,近几年接受数字化转型程度才变高。是这样吗?
王坚:你说的这种情况,恰恰就是我在提案里特别提出的。事实上,很多的研究报告都有这样的看法,认为中小企业畏惧数字化转型,从逻辑上就认定中小微企业是“差生”、“扶贫对象”,这样的看法是有问题的,把中小企业放在一个被动接受数字化转型的位置上。
尽管在全国五千多万中小企业中确有一部分企业在“躲”“怕”“拖”,但关键是要知道如何引导他们。
南方周末:大企业与中小企业之间如何共同促进创新发展?
王坚:两者真正的关系是,大企业要成为中小企业的创新平台而不是中小企业收割机,“平台”的含义就来自于此。
我个人觉得,大企业天生不利于做创新,只能是通过平台培育中小企业,通过中小企业创新来实现自身的创新,这才叫“平台经济”。换句话说,大企业的创新就来自于与中小企业的互动。
大家总以为是哪家大企业拥有这个平台,这样就想窄了,平台是大家互动出来的,好比没有游客的地方能叫景区吗?
企业要“革命”,不要“续命”
南方周末: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是必要的吗?是否意味着更高的成本?
王坚:中小企业的求生欲不是互联网时代才有,只不过到了互联网时代,它有了新特点。
我个人认为,互联网是中小企业最好的成长环境。互联网高速发展时期,中小型创业公司最多,很多小公司迅速成长为大公司,这个比例远远高于传统社会。阿里云就是绝佳的例子,14年前我创办阿里云时,比阿里云大的软件公司不知多少,现在阿里云也成长为一家大公司。
社会在进步,中小企业面临的是时代的转变。当社会数字化趋势成为必然,企业必须自我升级以适应时代变化,数字化转型不是企业的可选项而是必选项。你没能跟上时代,时代就会抛弃你。
这个时代的任何企业都会面临转型的成本,当企业意识到数字化转型本质上是为了产业升级,数字化就不是负担或包袱,好比人类能够使用火把生食加工成熟食,吃熟食的人类社会竞争力远远高于吃生食的。
南方周末:企业数字化转型的终极目标是为了提高效率吗?
王坚:数字化的目的肯定是提高效率,这毋庸置疑,但作为企业来讲,我们不能满足于行业延续。在效率提升的时候就要判断和区分,这是在传统产业逻辑上做效率提升还是实现产业升级,前者是“续命”,后者则是“革命”。
“数字化”不能简单地理解为“信息化”。两者最大的区别在于,信息化只是提高原有产业的效率,而到了数字化就会出现新的产业。我们今天讨论的数字化都是以产业变革为基本逻辑。
100年前,电气化革了石油的命。石油最早的用处是用来点煤油灯,后来出现了内燃机,出现了汽车工业。实际上,世界上第一辆汽车是电动车,比第一辆单缸发动机燃油汽车还要早5年,只不过当时电动机的效率远比不上内燃机。现在燃油车与新能源电动车的产业逻辑已完全不同,可以说,汽车是最后一个被电气化改造的行业。
开放公共数据资源
南方周末:你一直致力于推动城市大脑,对中小企业来说,数字化转型后会给他们带来一个“数字大脑”吗?
王坚:城市是中小企业生存的环境,我们无法离开城市谈产业,我们常常听到钢城、煤城、石油城、汽车城,城市与产业之间的关系密不可分,城市既能创造需求又能提供产业发展的生产资源。
“城市大脑”是城市数字化的重要抓手或者说可行路径,城市数字化发展得好有利于企业数字化,这是我在提案中所提到的另一个关键问题。城市数字化意味着城市数据资源化,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离不开城市数据,尤其是公共数据资源的开放,他们对公共数据流通的依赖程度远高于大企业,因为大企业往往都有自己的数据。
当前,从数据要素市场的建设到数据“二十条”都在鼓励数据开放共享应用。我也在提案中提出一个观点,在建设数据要素市场上,中小企业最应该参与实践。对于中小企业来说,现在就是实现数字化转型最好的时代。
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成功的一个标志应该就是你说的“企业大脑”,能够和“城市大脑”连接,你可以把“大脑”想象成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最终形态。
南方周末:当企业拥有“数字大脑”后,社会将出现怎样一幅图景?
王坚:最大的变化是,企业真正成为一个整体。只有成为整体,企业才会有效率。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端起杯子喝水对普通人来说易如反掌,对一个中风的人而言却要消耗巨大的能量。人类大脑的作用就在于,能用最小的力气完成一些复杂或精细动作。尤其是企业越做越大的过程中,它会变得更加难以协调,陷入“中风”状态。企业拥有一个“数字大脑”,相当于从中风状态变成健全状态。
南方周末:拥抱数字化转型,中小企业自己能做点什么?
王坚:我在8年前写作《在线》一书时写过一句话,数据改变商业本质,计算重塑经济未来。企业最重要的是要想明白,是什么东西改变商业本质,数据到底意味着什么,就像当年电出现后,没人能告诉你电可以做什么。
以我个人的理解,电气化重新发明了二十世纪的城市,二十世纪的城市都是被电气化定义的。你去看列宁选集,就会发现,他们当时提电气化的频次跟我们今天提数字化的频次是一样的。
其他人都在看: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