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蓝字👆“萨提亚实用心理学”关注我,加★星标★
最失败的教育,是孩子变得一塌糊涂,感觉自己让父母感觉糟糕透顶。这就是孩子对父母的最大报复。
最大的报复就是,孩子变得一塌糊涂,让父母感觉糟糕透顶。经常有家长跟我谈孩子的问题,他们有的常年饱受孩子不学,辍学,退学的痛苦的摧残。一位妈妈说了她和女儿的故事:她女儿21岁了,17岁第一次高考,超重点线50分,她觉得考得太差,有辱女儿实力,所以没有给女儿填志愿,直接复读。第二次高考,超重点线30分,她不满意,不顾女儿的意愿给她报了个中外合作的学校。结果半年不到,女儿说不适应英语教学,她说,回来重考。第三次高考,超重点线20分,孩子说,不想再考了,上了大学。女儿刚走她就经常给女儿打电话,你研究生只能考清华、复旦,以你的天赋,应该每年都拿一等奖学金。大一结束,女儿一共挂了六门课,再这样下去,学校要劝退了。现在女儿说不想上学了,天天窝在房里不出门,不跟任何人交流。要么就骂她:你是个罪人,什么都要管,你把我毁了。她觉得女儿心理出了问题,但她自己也崩溃了,觉得为女儿付出这么多,落这么个下场,活着有什么意思。如果孩子在一个好的学习状态,她就一直要求女儿考研,考最好的学校,拿最高的奖学金。她女儿跟她说,我刚上大学,你就经常打电话让我考研,拿奖学金,想想都要累死了,就不想干了,你的要求总是一个接一个,怎么做你都不能满意,跟吸血鬼似的。现在女儿挂科,状态不好,她的要求才被迫降低了,被迫去关心女儿这个人。她女儿也知道如果自己的状态回来了,妈妈会做什么,所以天天跟她说,不想学了,不想活了,她听了之后,学习上的要求一个字也不敢说了。所以孩子目前这个状态,是可以保护自己的。可以逼着妈妈降低期待,减少妈妈对自己施压。原来她一岁多开始,她的妈妈忙于家务农活,经常把她放在奶奶家,很少陪她,她非常渴望和妈妈在一起,她记得小时候,望着妈妈离开的背影哭。她成长的过程中,感觉妈妈不能依靠,只能依靠自己,吃过很多苦头,特别希望妈妈能为自己着想、付出。所以在照顾女儿这件事情上,她有一个信念,我要为女儿付出一切,把她照顾好。所以她什么都要管,而且一心要把女儿成绩搞好,让她以后发展好,不用吃苦。但是她通过不断地提高对女儿学业的要求,无论女儿做成什么样,她都不满意,实际达到的目的是:让女儿觉得我付出一切都不可能让我妈满意,是让女儿觉得绝望,不想学,想放弃。后来她说:我知道我在做什么了,我想把她留在家里,因为我一直都渴望我妈能把我照顾好,是我想留在妈妈身边,被很好的照顾。所以孩子不能离开家。这个孩子做的事情,就是配合妈妈,让自己回家,让妈妈照顾自己。但是这又非常不符合孩子自己生命发展的利益,她自己也很痛苦。所以,只能两败俱伤。如果我们逼孩子,羞辱他,让他感觉自己是傀儡、是垃圾、是废物、那么他就一定会报复我们,这是人类的本能。就像我们对待任何另其他人,如果我们的做法具有激惹性,会遭受对方的打击报复,那么我们就不能在孩子身上期待不同的结果。所以我们让他做的事情,他全部朝着相反的方向去做。你不是骂我没用吗,我就让你看看我没用的样子。或者恨自己无能,恨自己总是让人失望,他会逐渐丧失信心,他内心就会拒绝自己是个能把事情做好的孩子,无力感就会长久地跟随他。可是对抗也好,无能也罢,看起来都特别像报复。因为这会引起父母极大的挫败感,让父母痛苦,甚至上升到自我人生价值的否定。在此,我们可能需要转换的思路是,孩子这些报复的行为是不是对我们来说,有什么功能。使得这样两败俱伤的事情,一直存在。如果我们太听话了,我们也许会觉得自己软弱,受欺负,也许我们就会刺激孩子任性对抗。如果我们太辛劳了,太付出了,我们甚至觉得,只有付出,别人才喜欢我们,也许我们就会刺激孩子变得无能。我们把孩子变成这样,这也许满足了我们内心深处那些隐秘而脆弱的愿望。一般来说,我们能接受的是,我是为了孩子好,但是我的方法不对,造成了一个不好的结果。而不能接受,因为我们过去的某些经历,所以我们需要孩子跟我们对抗,变得无能,更别说厌学,退学了。就像盖房子,倘若根基是歪的,这个房子盖上去就很容易出问题。如果我们觉得是材料出了问题,我们就会更换材料,但是因为根基的问题一直在,可能用了别的材料之后,房子可能还是会歪,会塌。这也是很多父母,试用了很多办法,现状依然如故的原因。我是为孩子好的这种想法,使得即使我们下意识地逼他不学,让他挫败,让他觉得自己学不好,也不容易被发现。更何况我们也会努力改变,这个过程也是饱受痛苦。这不仅掩护了破坏性的行为,更会把我们和孩子互动的真实意图藏得越来越深,从而给改变带更大的难度。因为需要被改变的东西,都被深埋着,就好像不存在一样。就像那个妈妈想把孩子留在身边的意图,藏得非常深。痛苦使得孩子可能会生病,让父母忧惧,他会不断的增加这个张力。让父母不得不去寻求改变。如果我们把孩子的状态看成是报复,只会激起我们更多的战斗意志,在孩子身上发泄更多的不满和失望。如果我们在大海航行,船触了礁,即将沉没,我们发了一颗求救的信号弹,身边有船经过,但是没人有搭救的意愿,就像没看见,接下来我们要怎么办?其实被吞噬,被无视,和死亡是一个意思,都是别人看不见我,当我不存在。当我们的过去和孩子重影了。我们就看不见孩子了。我们以为是给孩子的,但其实是给自己的。这也就是为什么会存在,父母觉得为孩子付出了一切,孩子觉得父母根本不在乎我,这样的误会。当我们知道孩子在帮我们实现什么愿望的时候,重影就消失了,孩子就被看见了,他就再也不是一个愿望的载体了。作者:刘纯婷,文章转载自曾奇峰心理工作室,近2000篇原创亲子/两性/个人成长心理文章,精神分析学习,7年陪伴,少点内心的冲突,多点精神的自由。
我们的视频号每天都有导师分享一个心理学内容视频!
欢迎大家收看和关注,也请点在看和转发支持!
记得关注视频号,欢迎关注和点赞留言参与讨论!
关注萨姐,查看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