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够了!我再也不想用申请文书给梦校拍马屁了!
每年申请季,最痛苦的就是写文书,所以今天学霸君想把之前在《波士顿环球报》读到的一篇吐槽文分享给大家。这篇文章的作者是波士顿大学的教授Davida Pines,她前不久刚刚陪伴儿子经历了一轮残酷的申请季。作为一位在写作领域从事了二十多年的专家,Pines教授对于美本申请中的「补充文书」有很多困惑和不满。每个申请者都逃不过写文书的命运,但总有人要站出来讲真话的,希望这篇文章能引起你的共鸣:)
文 | Davida Pines
From Stoooges三士渡
微信号:StooogesEducation
拍马屁可能适用于职场,但不该存在于申请中。
莎士比亚笔下的李尔王要求他的每个女儿向他表达爱意。他告诉女儿们,他将根据爱他的程度来分配国土。
大女儿和二女儿选择了用甜言蜜语哄骗老人,而他最爱的小女儿Cordelia,拒绝奉承她的父亲。
Lear警告她:“稍微修正你的言辞,以免毁掉你的命运。”(Mend your speech a little / Lest you may mar your fortunes.)
Cordelia拒绝了,她的决定导致她失去了继承权、亲情以及更多。
当我看到儿子在写大学申请文书时,我不禁想起了《李尔王》这个桥段。
一种多余的存在
「补充文书」是美国大学要求学生在填写Common App的基础上要求回答的作文题目。它要求学生展示自己对学校的了解。每个申请者都逃不过大学「Why School」文书的灵魂拷问:“为什么我是你的最佳选择?”
如果说,Common App存在的目的是为了简化申请流程,让考生能向多所学校提交大学申请,那么在这种逻辑下,「Why School」文书的存在就显得很多余了。
“为什么选择我们?”、“你有多了解我们?”、“我们学校对你来说是什么?”...
这些换汤不换药的标题,无非在传递这样一条信息:「请把我们在学校官网上写下的话,向我们复述一遍,记得用你自己的话来说,字数麻烦控制在200字,谢谢。」
「你为之准备了两三年的大学申请,我们保证会留个7分钟来审核材料,好的时间已到,下一位!」
考虑到顶尖美国大学的录取率极低,除了广撒网多申几所大学,告诉所有学校TA是自己的真爱,如今的高中生还有什么其他的选择吗?
一种商业吹捧的行为
我并不反对高中生提前了解大学:一所学校的规模有多大、师生比多小、与教授的师生关系多好、毕业后的就业率怎样…?这些信息都很重要,它们能帮助高中生平缓地过渡到大学,帮助他们找到自己的立足点。
但「Why School」文书问的是高中生所了解的吗?他们还没上过学校的课程,怎么可能知道如何利用这些课程?
我儿子在文书里这样写道:“当我走过学生中心时,我喜欢这种氛围。”哦,所以学校吸引你是因为它的学生中心造得有多漂亮吗?
“我想象着自己在美丽的院子里扔飞盘!”大学不是夏令营,我的朋友。
“我从五岁就开始看NCAA锦标赛,自那时起就一直憧憬着贵校。”很好,但这不是ESPN(华纳媒体旗下的娱乐与体育电视网)。
美国大学要求申请者保持真实,但学校那些光鲜的宣传册和官网又有多真实?在疫情时代,美国大学开始提供线上访校服务,在官网上以最好的光线、角度和季节展示他们的校园。
在陪同儿子网上冲浪时,我不禁开始怀疑:是不是所有新英格兰地区的大学都整天沐浴在午后的阳光下,被秋天的盛景点缀?
事实上,无论学生声称对学校有多了解,他们很难知道到学校后的真实生活。
一种大学打脸的证明
以上都是我的经验之谈,毕竟我在一所大学里当了20多年的教授。这段时间里,我一直认为学生来到一所大学的主要原因是:在不同的领域上课,努力学习新思想,通过阅读、讨论、做题和写论文来接受挑战。
我知道有很多学生抱着想要从医的心态来上大学,在经历了第一次化学考试后,又开始重新思考他们的人生目标。
我也意识到,学生和家长都有一个根深蒂固的信念,既大学应该为学生未来的职业选择做准备,其中最常见的选择是商业、传媒和计算机。
其实,大学新生的校园生活很少是围绕着课程本身展开的。学生在想家和室友矛盾中挣扎,与失落感作斗争,他们想知道自己何时才能交到那种终生的朋友。哪怕在课上,他们取得好的GPA也不过是为了获取实习机会,以便找到工作并偿还学生贷款。
还有的学生努力拿好的GPA是为了转去更好的学校。每当学生拿着第一学期期中考试的优秀成绩到我办公室要求写推荐信时,我不由得感到沮丧。我在课上从学生那里感受到的那种兴奋的学习动力,实际上是由「转学」的欲望驱使的。
学生在申请中信誓旦旦写下的「Why School」文书,此刻更像是一种大学打脸的证明。
正如苏格拉底在柏拉图的《高尔吉亚》中所观察到的那样,当修辞学追求奉承时,语言会“通过形状和颜色、平滑和褶皱来欺骗我们。”(Language cheats us by shapes and colors, by smoothing and draping.)
与其像李尔问他女儿那样问申请者:“说说你们谁最爱我?”,不如让学生考虑:他们在追求大学教育方面,有什么真正想了解的?大学应该让学生用写作去反省思考,而不是提出一个个空洞的主张。
Reference:
https://www.bostonglobe.com/2022/04/02/opinion/flattery-might-get-you-everywhere-it-shouldnt-get-you-into-college/?outputType=amp&fr=operanews
本文系授权发布,From Stoooges三士渡,微信号:StooogesEducation。欢迎分享到朋友圈,未经许可不得转载,北美学霸君诚意推荐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