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了湖北嗦丢,才知什么是一菜传三代,人走菜还在公众号新闻2023-03-19 01:03本文经授权转载自不相及研究所(ID:buuuxiangji)石头,作为地球上最习以为常的材料,被人们广泛运用。当石头堆叠在一起,可以变成围墙或者房屋;把石头铺平,可以变成路;在石雕工匠的手中,石头又会变成艺术品。似乎没有什么是永垂不朽的,除了石头。有人说它是地球的骨头,也有人说它是时间长河里永恒的孤独客。但在湖北,它是菜。吃了湖北恩施的嗦丢,才知什么是一菜传三代,人走菜还在。其他地方的硬菜都没有这道嗦丢硬,因为嗦丢吃的不是食材,而是正儿八经的石材。炒的是石头,吃的也是石头,这是独属于湖北人的《石头记》。当你去恩施点嗦丢,服务员端上来一盘鹅卵石时,你不禁会怀疑这家店的厨师是不是以前在工地上干过。也许他去新东方主修烹饪,辅修了个挖掘机,才能将石头恰如其分地带进厨房。恩施的厨师们,打破了食材选择的常规,将科技树往不可食用领域进行了延伸。在八大菜系之外,开辟了新的菜系,啃石料理。其他地方的厨师和他们比起来,还是保守了。“我二叔在恩施干了十几年厨师,平时没事就爱往江边瞎逛,我以为他就图一乐,没想到是在捡石头。”这还是一道十分考验厨师臂力的菜。力量和技巧的完美演绎,才能烩制一道裹紧汁液的嗦丢。如果说炉灶是厨师的行星发动机,那么炒嗦丢时的锅,就堪比小行星撞地球,宇宙奥秘全在里头。几斤重的石头在锅里头翻滚,碰撞击打,噼里啪啦。据说在恩施有卖嗦丢的饭馆,厨房里头都得多备几口铁锅。生意好的店,一个月得弄破三四口铁锅,难怪在当地开厨具城的陈老板外出吃饭最喜欢点嗦丢。别的地方用石头烹饪,都是借助石头来传导热量。而嗦丢,则是贯彻了“无味使之入,有味使之出”的美食理念,尝的是石头本身。“那是地球的脉动,来自白垩纪的味道,我从没吃过如此古老的菜肴,或许恐龙曾经踩过。”吃的不单单是一道菜,而是整个地球的地质演化史,几亿年弹指一瞬,沧海桑田,全部浓缩在一盘嗦丢里。“挺好吃的,就是稍微有点儿烫。”懂吃的人会告诉你:“石头是载体,主要吃调味料。要用唇齿间的温度去感知它冷却的过程,然后从嘴里拿出来。”上面包裹的料汁被嘬干净之后,石头露出了它本来的面目。你好像吃了什么,又其实什么也没吃。用来烹饪嗦丢的石头有着严苛的等级划分,以流经恩施的清江岸边鹅卵石为上乘品。非溪流鹅卵石为中品,工地用剩下的石头,则被打入下品,不到万不得已,不会拿来制作嗦丢。专注品尝嗦丢几十年的老饕,只需将鹅卵石丢进嘴里,用舌尖稍稍一咂摸,就能尝出鹅卵石的滋味。“江边的鹅卵石自带淡淡的鱼虾腥味,我丢嘴里就能知道是不是本地的鹅卵石,新不新鲜。”捞起来放置太久,或者是反复翻炒过的鹅卵石,都没有这股子天然的气韵,蒙一下外地人还可以,逃不过本地老饕的灵敏舌头。没有技巧,凭借的全是几十年嗦丢累积下来的经验和对这道菜的感情。据说有个老饕,还在一家饭店认出一年前嗦丢的同一块石头,就像见到了初恋一样,想上嘴又若有所思。如果这颗石头出现在了其他饭店,那说明混入了商业间谍。嗦丢真正做到了物尽其用,可循环使用的食材,将美食和环保进行了无机结合。还没有一个地方像恩施如此讲究品尝石头,在美食领域,这属于虐恋级别的食物。由于外头包裹的料过于美味,有人忍不住一口咬下去,把牙给磕了。“万一不小心咽下去,我觉得上茅坑的时候会有别样的感觉。” 还有人说,吃这道菜的风险,并不是石头本身,而是害怕吃了之后,石头没有扔远,又被别人拿去在口中重温。可以爱上同一个人,却不可以吃同一块石头,这是吃嗦丢的原则坚守。日本的怀石料理,“怀石”两字是指佛教僧人在坐禅时在腹上放上暖石以对抗饥饿的感觉。从这个角度出发,嗦丢可以说是中国诞生于民间的怀石料理,本质是相同的,都是为了对抗饥饿。之所以叫嗦丢,就是因为石头嗦完要吐出来丢在空碗里,如果需要,可以反复炒,反复嗦。以前的老船工从上海乘船到湖北,一道嗦丢就可以嗦一路,一大壶酒喝完,石头上的味道还在,堪称盘石头的最高境界。这菜可以说是湖北长江渔夫特色菜。让我想起电视剧《人是铁饭是钢》里面,女主角嗦焊条蘸酱油下酒,就是太穷了,没有食材,在船上想吃点有味道的,想了这么个办法。在这个物质丰盛的年代,嗦丢还存在的意义,可能就是提醒后人不要再回到过去那段历史吧。看更多优质内容,点击名片👆🏻,星标我们!🌟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戳这里提交新闻线索和高质量文章给我们。来源: qq点击查看作者最近其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