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瞬息全宇宙》:粘合碎裂美国梦的“电影胶水”
非非马
看电影
本文首发于3月17日FT中文网
经由其银幕内外所共同完成的双线“叙事”,《瞬息全宇宙》如一瓶“电影胶水”般,勉力粘合起那个摇摇欲裂的“美国梦”。尽管它的“粘合力”有限,存在着无法根解的内生性矛盾。
《瞬息全宇宙》以横扫第95届奥斯卡颁奖礼7项大奖的胜利,收官了它辉煌的“颁奖季”之旅。
无论是对于美国电影工业,还是对于美国社会而言,该片在奥斯卡的大获全胜,都具有重要的标签意义。
这部讲述美国华裔家庭故事,并杂糅了科幻、动作、家庭伦理、邪典、无厘头等各种类型元素的后现代风电影,经由其银幕内外所共同完成的双线“叙事”——如一瓶“电影胶水”般,勉力粘合起那个摇摇欲裂的“美国梦”。尽管它的“粘合力”有限,存在着无法根解的内生性矛盾。
撇开各种天马行空的新锐“包装”,《瞬息全宇宙》首先是一部家庭伦理片,更精准地讲,它是一个移民美国却未能实现“美国梦”的少数族裔家庭故事片。所以,即便是去谈影片中的亲情伦理冲突,我也倾向于放置在“美国梦碎”这个大背景之下来看。
伊芙琳(杨紫琼扮演)一家在银幕上所经历的美国梦碎,互文着美国现实社会中普遍存在的“美国梦碎”困境。为何那么多普通美国观众会共情这个少数族裔的家庭故事?因为,有太多的美国家庭都和这个华裔家庭一样,共同经历着“美国梦碎”的酸楚现实。
曾经,以机会均等为旗帜的美国梦,感召着无数的美国人以及从世界各地涌向美国的移民们:任何人,不论出身不论背景,只要努力,都可实现自己的梦想。然而,曾让美国引以为傲的超强阶层流动性和经济流动性,已然不再。现状是,不论是否少数族裔,大家都可能遭遇着相似的窘迫。疫情的到来,更让原本就不堪重负的生活雪上加霜。
濒临倒闭的生计,日复一日为稻粱谋的琐碎操劳,“不称心”的夫妻关系、亲子关系——银幕上,50岁的伊芙琳所经历的人生困境,可以想见会引发广泛共鸣。
如何走出“美国梦碎”及其衍生的相关困境?《瞬息全宇宙》在银幕上下,其实讲述了两套截然相反的价值叙事。
银幕下,经由以小博大的票房胜利,借由金球奖、演员工会奖、奥斯卡奖等评奖机制的一致性认可,《瞬息全宇宙》几乎完美演绎了一个典型的或者说标准的美国梦叙事:凭借自身努力,打破各种天花板,创造奇迹,逆袭成功。
最终,杨紫琼成为首个拿下奥斯卡最佳女演员的亚裔、华裔;关继威成为首个获得奥斯卡最佳男配的亚裔、华裔;《瞬息全宇宙》成为首部拿下奥斯卡最佳影片的动作喜剧片,这一个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标签,向美国电影界、向美国公众、乃至向全世界宣示了:美国梦和美国精神还在,万事皆有可能。
作为一个电影行业奖,奥斯卡奖的一个重要作用就是为行业竖立“标杆”,它是美国电影从业者为自己身处的行业选出业务“标兵”,确立(以及调整)出一套嘉奖标准。
种族和题材的多样性、行业坚守、大胆创新、草根逆袭、嘉奖新锐、嘉奖女性、嘉奖商业再生能力,奥斯卡(或者说美国电影业)在当前语境下需要强化和调整的奖赏标签,《瞬息全宇宙》几乎完美符合。而这些也正是影片出品方A24公司精准针对奥斯卡“痛点”所打出的冲奖“王炸组合”。
从另一面讲,让《瞬息全宇宙》书写奥斯卡传奇,获得一种盛大到足以载入电影史册的“胜利”,这本身就承载了美国电影业内的造梦需求,重新粘合着美国电影从业者心里摇摇欲坠的“美国梦”。毕竟,经历了此前“奥斯卡太白”、少数族裔从业者机会太少的批评,奥斯卡也得与时俱进。
所以,《瞬息全宇宙》和奥斯卡之间,其实是一种双向“救赎”,互相需要,互相“成全”。而从结果上看,该片的名利双收,正符合好莱坞这个名利场对“成功”以及“实现美国梦”的标准定义。
与银幕外的“美国梦叙事”相反,《瞬息全宇宙》在银幕内其实是放弃了传统美国梦叙事的,而它所提供的“困境解决”方式,是向内求的,纯精神性的。
没有什么现实世界的逆袭,没有什么世俗意义上的成功,而是全然地接纳“平凡现状”——从“没追求、不成器”的女儿,到善良体贴却不够能干的老公,到枯燥忙碌的洗衣小生意等等——总之,以接纳和大爱,让主人公之间,让电影的各位主人公之间,让各种关系、各种冲突达成“和解”。
电影中讲述的“接纳”主要有两个层面的含义。一是亲情关系中的全然接纳,比如让公公(李汉章扮演)接纳“不成功”的女儿伊芙琳,让伊芙琳接纳“不成器”的女儿(乔伊);
“接纳”的另一层,则是自我劝说、自我催眠,接纳当下平凡生活的现状,觉得和老公一起开洗衣店白头到老的生活也很美好——从这个层面上讲,“接纳”的本质其实是修订“美国梦”的标准。放弃传统美国梦的标尺,即打破所谓“正确”的小盒子,这才是实现“新美国梦”的正解。或者说,它试图通过重新定义“美国梦”,来消解传统“美国梦碎”所面临的难解困境。
这套“向内求”、“全然接纳”的办法,从某种角度来讲,也可以称之为“心理鸦片”,是让“边缘人”继续安于成为“边缘人”。它并不鼓励你打破“边缘”处境,积极地向上、向中心流动。而传统的“美国梦”,是一种典型的、向外求的“成功”。
倒不是说这样“向内求”的解决之道不对或者不好,也不是说人必须要向上、向中心流动,只不过是,这套银幕上的“解题逻辑”,显然与影片在银幕之外孜孜以求的那套传统美国梦逻辑,是相悖的,体现出了一种自相矛盾性。
而在“无条件的接纳”之外,《瞬息全宇宙》还辅之以“无条件的爱”,打出了一套解决个体困境和家庭伦理困境的组合拳。
不得不说,“爱”几乎是所有好莱坞主流家庭伦理片中的一粒“万能解药”。似乎只要给予爱,给予信任、沟通、自由,凡事可解。这当然只是一种简化的、浪漫化的,也确嫌老套的“银幕解决方案”。即便是配搭上“接纳”,也依然太过简单。
家庭关系(无论是亲子关系,还是夫妻关系),其实不可能只存在情感属性这一个维度,它的经济属性、社会伦理属性,是无法被彻底抽空的。也因此,我才会在前面强调,《瞬息全宇宙》需要被精准地表述为:一个移民美国却未能实现“美国梦”的少数族裔家庭故事片。而谈它里面的家庭伦理关系,需要放置在传统美国梦摇摇欲裂的大背景之下来谈。正是在这个维度下进行打量,我会觉得,《瞬息全宇宙》对主题的开掘深度其实并不够。
而尽管它形式上很自由大胆,也做了一些很新颖的情节设置,比如将英雄女主设置成了平凡的50岁母亲,将西方文学中经典的“弑父”情结改装成了“弑母”等等,但它最后的价值落点,却仍是美国传统的、也最安全牌的好莱坞核心家庭观:回归家庭、回归爱。它并不试图真正批判困境、解构困境,或探讨困境的解决,它向观众提供的只是一剂临时的“止疼药”。一如好莱坞的其它主流商业片。
《瞬息全宇宙》,就像是一瓶试图重新粘合“美国梦”的电影胶水。只不过,因为银幕下左冲右突的现实,它对新旧“美国梦”碎片的粘合,也注定是四面漏风,甚至自相冲突的。
非非马写在后面:
虽然我很高兴杨紫琼拿到奥斯卡,也很高兴亚裔群体终于能够在奥斯卡获得普遍承认,但是,这些情绪这不会影响我独立、冷静地来看这部电影本身,以及它为何会在奥斯卡大获全胜。所以上周三,在我写完杨紫琼的励志稿后,我就无缝跳接地又写了这篇影评,但只能等到FT中文首发后才能发到自己的号上,所以晚了几天。
最后我想说的是,观影都是非常个人化的体验,我完全理解这部电影为何会打动那么多观众,也完全理解我朋友圈里为何会有不少朋友说“其实并看不下去”,反馈非常两极化。其实都很正常,包括我自己,第一遍也没看完,后来因为要写稿才重新看了两遍。尊重自己的第一反应,也尊重大家有不同的思考和理解就挺好。
那么,你是怎么看这部电影的呢?欢迎在文末留言交流呀!如果喜欢这篇解读,也请多支持,点赞转发呀~谢谢!
推荐阅读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