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明远:“只有把社会竞争缓和下来,教育竞争才能缓和”
▲ 2019年12月4日,MEET教育科技创新峰会上,中国教育学会名誉会长、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顾明远作演讲。(视觉中国 / 图)
“人口问题将对教育产生重大影响,教育也要积极应对人口变化,一个重要举措就是要改革学制。”
“国家要开放,学英语能够提高对国外文化的了解,能够进行交流,包括农村的民宿都要会讲几句英语。现在科技这么发达,不学英语怎么行?”
“教育是社会公平的基础,但如果社会不公平,教育也无法成为社会公平的基础。”
“人口问题将对教育产生重大影响,教育也要积极应对人口变化,”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中国教育学会名誉会长顾明远认为,“一个重要举措就是要改革学制。”
2023年是顾明远从教75周年。作为中国教育界的泰斗,他参与了若干次重大教育改革政策研究和咨询工作,在教育理论上卓有建树,对教育实践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近日,中国教育三十人论坛秘书长马国川,作为南方周末特约作者,对顾明远进行了采访。
虽然已94岁高龄,顾明远依旧思维敏捷,对社会各界关切的教育热点问题均有关注,侃侃而谈。
例如针对出生人口下降的现状,学制改革的讨论在每年的全国两会都会引起不少讨论,对此,顾明远表示赞成实行“十年一贯制”(小学五年,初高中共五年)。与此同时,他不赞成取消英语教学,认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英语是不可或缺的”。
“学习是不能讲竞争的。”在顾明远看来,过度强调学习竞争,是导致学生心理健康等诸多问题的原因。
2014年顾明远发表数万字长文《中国教育路在何方》,在教育界产生了巨大反响。文中指出,中国教育的问题实际上主要是社会问题,而不是教育本身的问题。将近十年过去,他发现有些问题变了,但很多中心的问题没有变,很多热点的问题没有变。
“我对教育的现状并不失望,”顾明远说,“随着社会的进步,特别是社会经济的发展,逐步实现社会公平,就能够真正做到教育公平,教育就能够获得健康发展。这需要各界共同努力。”
赞成改革学制
南方周末:中国人口总量在2022年度下降了85万人,这是六十余年来首次下降。作为教育家,你认为教育应该如何应对人口下降趋势?
顾明远:人口问题将对教育产生重大影响,教育也要积极应对人口变化,一个重要举措就是要改革学制。
我们现在实行的是“六三三”学制(小学六年,初中三年,高中三年),其中前面九年是义务教育制。几年前,我曾建议在义务教育阶段实行“五四制”。我认为,小学五年就可以了,初中课程比较多,应该四年。
2023年3月3日,天津某学校课堂上。 (视觉中国 / 图)
南方周末:现在有一些人提出“十年一贯制”,主张小学五年,初中二年,高中三年,社会反响强烈。你对此怎么看?
顾明远:这个方案可以考虑,但我不大赞成初中、高中分开,初中两年太少了。初中两年怎么完成那么多课程?不可能。我主张小学五年,但初高中要合起来,一共五年。如果十年一贯制的话,中间不用考试了。现在初中的有些课程可以调到小学,当然要用适合小孩儿的方法去讲解。初中和高中的那些重复课程可以去掉。
南方周末:如果改为十年一贯制,很可能会引起反对,尤其是重点中学。现在一些重点中学就主张,初中两年,高中四年。显然,这是符合重点中学利益的。
顾明远:当然,学制改革是重大的变革,涉及学校的建设,公平与效率,如何培养拔尖人才等一系列问题,难度是很大的。改革总是会遇到阻力,关键是要考虑全局利益,勇于突破既得利益,要谋全局而不是谋一隅。
南方周末:如果实现十年一贯制,是否应该将十年全部纳入义务教育阶段?
顾明远:这是可行的,这样中国就实现了“十年义务教育制”,只比现在的九年义务教育制增加一年。财政没有增加那么大的负担,也能够部分解决人口下降带来的劳动力问题。
南方周末:对于现在初中毕业后的“普职分流”,许多家长感到焦虑,十年一贯制以后,就没有“普职分流”了。
顾明远:到那时,就不需要职业中专了。职业中专可以变成高专,其中的部分课程调剂到中学高年级,学生可以选修。如果要考北大、清华这样的综合性大学,十年以后可以再加两年预科,或者大学延长一点也行,“文革”以前的综合性大学都是五年。
南方周末:现在不少人预言,未来中国人口少了,教师队伍会大量裁员。你是否担心出现这种情况?
顾明远:也可能,这得看我们的政策走向。现在小学生少了,高中生多了,很多地方都在办新的高中,因此教师的结构要调整。另一方面,小学阶段要实行小班制,可以提高教育质量。所以,不一定会出现教师大量裁员。特别要提醒的是,不能只是为了效率而大量裁教师。
英语不能取消
南方周末:在你看来,学制会在不久的将来改变吗?
顾明远:能不能改变不知道,希望往这个方向改。我们现在的学制是1922年学习美国建立起来的,到现在101年了。现在美国的学制也不完全是这样,欧洲各国学制差别也很大。
其实,我们北师大实验小学从1958年开始就是五年制,用的是自己的教材。一直到1988年,因为小升初要考试,考试要用北京的教材,才改成六年制。还有景山学校,是1960年中宣部办的一所学校,十年一贯制,背景是中央提出“学制要缩短,教育要改革”。景山学校的教改很成功,不追求升学率,不追求名牌,默默无闻地办教育。邓小平提出的“三个面向”,最早就是给景山学校的题词。
南方周末:和学制改革密切联系的,是课程改革,现在的焦点是英语。这些年围绕英语的争论很多,有人甚至主张干脆取消英语。
顾明远:英语是不能取消的。国家要开放,学英语能够提高对国外文化的了解,能够进行交流,包括农村的民宿都要会讲几句英语。现在科技这么发达,不学英语怎么行?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英语是不可或缺的。
2022年8月2日,河南焦作博爱县金城乡张武村,志愿者在为孩子们上英语课。 (视觉中国 / 图)
南方周末:那么,是否可以降低分值?例如,有人提议英语改成100分。
顾明远:这不是一个好办法,还是要等级考试。上面曾提出,高考中的英语可以社会考试,一年考多次,以等级为主,不要划分数,但现在并没有实现,仍然是英语150分,语文150分,数学150分,文科占了多数,理科吃亏,所以(根据新版《普通高校本科招生专业选考科目要求指引》)基本上理工农医类专业必选考物理、化学,这样改革恐怕有问题,必考物理,必考化学,生物怎么办?必考的科目越来越多,不利于学生减负。
建议高中选修课多一点,高考学生决定考什么专业,就选什么课,加强高考的选择性。
南方周末:你主张给学生尽可能多的选择,让他们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职业规划进行选择。
顾明远:对,尽可能多一些选择性。随着经济社会条件的不断完善,未来中国教育发展的一个主题,就是要为学生提供更多选择性。
“学习是不能讲竞争的”
南方周末:近年来,家庭教育成为热点话题。因为家庭教育缺位,产生了很多问题。
顾明远:确实如此,我最担心的是学生的心理健康。学生的心理出现问题,很多与家长有关系,因为家长不懂得教育的规律,给学生施加不当压力,使学生的心理压力很重。
当然,这不单纯是教育问题,而是社会问题。现在主要的一个问题是教育竞争,教育竞争反映了社会的竞争,只有把社会竞争缓和下来,教育的竞争才能够缓和。
南方周末:这就是你在《中国教育路在何方》一文中指出的,中国教育的问题实际上主要是社会问题,而不是教育本身的问题。
顾明远:家长希望孩子考上好的学校,获得好的工作,有好的报酬,这也无可非议。但是,他们不知道,压力完全加在学生身上,不利于学生很好地成长。不给学生增加压力,学生可能不好好学习。但增加压力,学生也不一定学习效率很高,反而增加了他们的心理负担。特别是小学阶段,要让孩子健康地成长,在玩中学(learning by playing)。小学考试成绩不好的,不一定就不是好学生,也可能大器晚成。另外,家长要养成好的习惯,防止孩子变得自我为中心,一切都是为“我”,不懂得尊重别人,不懂得向别人学习。
南方周末:这涉及另一个问题,就是家长认为孩子要竞争,“不能输在起跑线上”。
顾明远:学习是不能讲竞争的。学习要进步,应该通过互相讨论,互相帮助,互相促进。一讲竞争,那就变成了“我好不能你好”“我的经验你不能学习”“我学习的方法你不能学习”。现在出现心理问题的很多都是“好学生”,难道不值得认真反思吗?
有人说,高考不是竞争吗?高考是最后的竞争,不是学习过程的竞争,而且高考有各种因素,专业不同、身体素质、个人兴趣等等,各种因素影响高考成绩。高考竞争和同学之间没有太大关系,自己发挥就行了。学习一定要讲集体学习、个性化学习,个性化学习不要理解为个别学习,不要理解为关在家里头一个人学习。现在有人说不用进学校了,在家里学习,这样学不好的。
南方周末:现在有些国家或地区有这样的趋势,让孩子在家里学习。看来你是反对在家学习的。
顾明远:我不赞成在家学习不进学校。
技术主义不能解决全部问题
南方周末:现在科技发展非常快,包括最近很火的ChatGPT,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你怎么看待信息科技发展对教育的影响?
顾明远:现在信息技术确实发展很快,尤其是人工智能技术突飞猛进。聊天机器人也有了,论文都可以叫它们写了。但就当前来看,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运用仍然比较滞后。
也不奇怪,这和教育的特殊性有关。教育是培养人的,要培养人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要丰富人的精神世界。现在ChatGPT可以生成论文,但它不可以代替人的精神世界。在我看来,一个人有两种世界,一个是行为世界,一个是精神世界。行为世界是外部的表现,机器可以代替人的行为。但人的精神世界,是机器难以取代的。
南方周末:科技在教育领域的应用之所以滞后,是否也和教育界的认识问题有关?
顾明远:是的,我们对信息技术的优势和风险认识得还不够。新冠疫情暴发以来,线上学习有了很大的发展,教育信息化有了很大的进步,但还停留在计算机辅助教学这个层面上。信息技术的优势主要是开放性、互联性、虚拟性,还有一个个性性。
信息技术用到教育领域,最主要的是通过大数据了解每个学生的特点、爱好、兴趣,为每个学生设计适合他的方案,信息技术也可以帮助教师设计、测量、评估,但是现在这些还没有完全做到,还只是计算机辅助教学,做个PPT。
2022年11月21日,北京,海淀区某小学三年级的学生正在上网课。 (视觉中国 / 图)
南方周末:所以,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优势还没有发挥出来。
顾明远:现在许多教师运用信息技术的水平还不够,甚至不知道怎么用,有的还排斥。我们最近到一些农村看到,许多教师把教材讲完了就走了,对信息技术既没有认识,也不会使用。所以要培训教师的信息素养,包括对信息技术的认识,提高应用能力。
信息技术的优势应用到教育领域,还要转变教育观念。教育要为学生提供适合的方案,要把教师的“教”转变到学生的“学”,要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去研究。现在学生可以从很多媒介获得信息,所以教师的角色要转变,要成为一个设计者、指导者,指导学生正确地获取正确的信息。有些信息是落后的,或者是不良的,所以信息不等于知识,知识也不等于智慧。帮助学生从知识里产生智慧,是教师的责任。
南方周末:科技在教育领域的应用滞后,是否在技术方面也存在一定问题?
顾明远:技术本身也有问题,开发的软件硬件还不够。例如,现在还缺少适合于个性学习的硬件工具。工具也要个性化。很多技术专家不懂教育,懂教育的又不懂技术。两者怎么结合起来是一个问题。
需要强调的是,信息技术应用到教育领域,要处理好三个关系:第一,技术和人文的关系。人的培养要靠人,不能完全技术主义,还要有人文精神,要加强学生和教师的人际交往。强调“互联”,不只是机器跟机器的互联,而是利用机器促进人和人互联。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一再强调,教育要尊重生命,尊重人类,尊重和平,实现可持续发展,这些都要通过人际交流来实现。
南方周末:反对单纯的技术主义。
顾明远:是的,技术主义不能解决教育的全部问题。
第二,要解决好传统和现代的关系。信息技术是现代化,它是在传统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不能完全否定传统技术。比如说,记忆力最强的时候是青少年,因此在这个阶段需要传统的讲解、记忆、背诵。我不赞成课堂上40分钟都用PPT,还要留一块黑板。黑板跟电脑起的作用是不一样的,教师在黑板上的板书可能让学生印象更深刻。现代跟技术要结合起来,不能完全否定传统的方法。
第三,要处理好现实和虚拟的关系。我们现在很多可以用虚拟技术实现,但虚拟的东西毕竟是人做出来的,不可能像现实世界那么复杂多变。还是要让学生走向自然,走向社会,去亲身体验,拓展视野,增长智慧。
科技会发展,但教育不会消亡
南方周末:也有人认为,技术发展这么快,将来教师这种职业也可能被取代。
顾明远:那是不可能的。技术毕竟是手段,技术只能反映人的行为,模仿人的行为世界,不可能解决人的精神世界,精神世界还是要靠教师来引导,靠教师和家长的教育。从国际上来讲,教科文组织的所有文件都强调,教师是不可或缺的。
南方周末:教师是不可或缺,那么学校这种教育形态是不是会有变化呢?
顾明远:学校的形态当然有变化。可以运用信息化来管理学校,可以通过信息化来了解教师的教学质量,了解学生的发展程度。但学校不会消亡。
学校是学生离开家庭、走向社会的第一个场所。疫情期间学生被关在家里,现在可以到学校去都非常高兴。因为学校是集体学习的地方,有人际交往,学生可以从这里认识他人、认识自己,学会尊重人、尊重自己。这是家庭不可取代的。
南方周末:所以说,学校是不可缺少的,更不会消亡。
顾明远:不会。即使将来哪里都有学习中心,在哪儿都可以学习,但那是自学,不叫教育。教育必须要有两个要素,一个要素是教师,一个要素是学生。
否则就不叫教育了。从孔老夫子开始,就有教师和学生,教学相长,教学互动。教育还有一个引导的作用,特别是青少年儿童,还没有完全成长,需要有人来引导,所以学校、教师都不可缺少。
南方周末:2014年你发表了长文《中国教育路在何方》。将近十年过去,你觉得教育问题变了吗?
顾明远:有些问题变了,比如说教师队伍加强了,义务教育普及了,但很多中心的问题没有变,很多热点的问题没有变,不过我对教育的现状并不失望。
教育是社会公平的基础,但如果社会不公平,教育也无法成为社会公平的基础。随着社会的进步,特别是社会经济的发展,逐步实现社会公平,就能够真正做到教育公平,教育就能够获得健康发展。这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
其他人都在看: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