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都没做,每天却好累”如何消解生活中的疲惫感「KY课程推荐」
前些天,我们在后台收到了这样一条留言:
“KY,为什么我每天都会感到一种挥之不去的疲惫感。白天上班其实也没做什么,可晚上回到家感觉已经被掏空,只想瘫在床上。以为睡一觉会好,早上起来却更觉疲惫;周末想刷下手机放松下,结果越刷脑子越乱……陷入无尽的恶性循环,真的很讨厌这样的生活。”
其实,留言中的这种现状,在很多人身上都有存在:
即使睡了很长时间,但早上却提不起精神;一天下来什么事都没做,大脑却感觉昏昏沉沉;反应总是比别人慢半拍,跟不上别人的节奏;感觉自己像台锈迹斑斑的机器,只能尽力维持着日常运转,最终收获的只有郁结与失眠。
日本精神科医生久贺谷亮在其书中指出:这种疲劳,看起来是一种物理现象,但给人带来“疲劳感”的其实是人的大脑,也就是说,疲劳感其实是一种大脑现象,即“脑疲劳”。
事实上,在现代科技的环境下,大部分人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脑疲劳现象,但很多人并不以为然,总以为睡一觉就好了。尝试后便会发现,即使身体得到了充分休息,脑疲劳还是会在不知不觉中一直存在,也就是为什么有时候我们明明睡够了,大脑却还是昏昏沉沉。
长此以往,脑疲劳还会降低我们心理承受能力,让我们无法面对生活中的种种压力,甚至造成精神危机。
并且,这种状态持续时间一长,我们的身体也会开始“报警”,出现各种各样的症状:郁结、失眠、脱发、肠胃炎、内分泌失调……去医院也检查不出什么问题,若治疗服药又会给身体和精神增加不少新的烦恼,更加被焦虑担忧的负面情绪所裹挟,再难感体会到生活的愉悦感,机械而麻木地活着。
我们该如何应对挥之不去的“脑疲劳”?
所谓的DMN,是指由内侧前额叶皮质、后打口带皮层、楔前叶、顶叶顶下叶等所构成的脑内网络,会在大脑未进行有意识的活动时执行基本运作,我们大脑中60%~80%的能量都是被其消耗。
当DMN过度活跃时,会使人无法集中注意力,它会将各种负面想法源源不断输送到意识里,让我们陷入思虑过多、充满杂念、自我怀疑的漩涡,大脑自然疲惫不堪。
因此,想要摆脱脑疲劳,就需要有效抑制DMN对大脑能量的过度消耗。这其中,正念(mindfulness)便是被反复提及、效果证实的一种方式。
耶鲁心理学家Judson Brewer在2011年发表的论文表示:根据他们对有10年以上正念冥想经验的人研究后发现,正念可以抑制DMN中内侧前额叶皮质和后扣带皮质的活动。美国麻省总医院的一项研究也表明,正念不仅能从心理层面上降低压力感,而且能够直接改变大脑情绪中心杏仁核的结构(Hölzel et al., 2010)。
坚持正念练习的人,其皮质醇(压力激素)水平更低,从科学的角度来看,更容易形成“抗压能力强的大脑=不易疲劳的大脑”。
正念倡导我们在生活的每一刻,都把全部的思维和注意力投入在此时此地、此情此景,将身心都带回到当下,摒除大脑杂念,减少因放不下过去、又担忧未来造成的煎熬痛苦,让我们的大脑真正放松。在对当下的全然体验中,便会发现原来痛苦和疲惫会自然离开,原来满足与幸福就在当下生活的体验中,不焦虑不纠结,获得内心的安宁。
不止摆脱大脑疲劳
正念能帮我们走出更多生活的困境
熟悉KY的老粉大概率对正念是不太陌生的,我们不止一次在身心健康的科普中提及正念对我们生活的改变,帮我们走出生活的困境。
正念(mindfulness),指的是对自身体验的一种时时刻刻的、没有评判的、不立即反应的觉察(Davis & Hayes, 2012)。
1970年代美国麻省理工大学卡巴金博士,结合冥想和心理学,将正念引入心理治疗领域,成为一种科学效果验证的标准心理干预技术。至今40余年时间,3000多份科学研究显示正念练习带来了多元化的显著效益:
正念让我们摆脱情绪上头的冲动惯性,即便在巨大的情绪中依然有能力保持冷静清醒,基于自身需求做出理性抉择,提升情绪调节能力,抵抗负面情绪侵袭,重拾自我与生活的掌控权。 正念让我们重新连接身心,感知内心真实的需求,感应身体的线索,以身体的感受为主导做出行动选择,有效改善暴饮暴食与报复性熬夜…回归身心合一的健康状态。 正念让我们专注当下,回到此时此刻、专注此情此景,保持注意力,去除杂念,提升专注力,提升大脑功能,享受生活的每一刻。 正念可以帮助我们调整认知,觉察自己的反刍思维,将我们从“当时如果我那样做/没有那样做就好了”的过去悔恨中拉出来,不再受焦虑抑郁所累,不再内耗停止反刍,也停下自我批评。
图片源自网络,侵权请联系。
搜索文章丨心理测试丨招聘丨转载丨合作 请戳菜单栏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