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新|《生活经济学》:用经济学理解生活
“大学之道,知识之美”,欢迎来到智本社经济学社,与清和社长一起开启一门新课程《生活经济学》。
这门课程有点意思,讲述的是我们身边的“经济学”。近些年我们看到很多流行的经济学科普类书籍,比如牛奶可乐经济学、魔鬼经济学等。这些书籍从身边的经济现象出发,然后通过经济学的分析方法和基本原理进行解释。
比如,为什么可乐罐是圆形的,牛奶盒是方形的?为什么新娘愿意花费巨资定制一套她们永远不再穿的婚纱,可新郎却租用便宜的礼服?为什么农村人结婚年龄比城市人更小?为什么人们越来越不愿意多生孩子?为什么出轨率和离婚率上升?为什么保险员总是西装革履,而大学教授衣着随意?
关于这类的问题,我们还可以提出好多。比如,为什么越来越多人移民到城市?为什么鲸鱼濒临灭绝,而家鸡成群?为什么工厂招人越来越难?为什么夏威夷教授工资比西海岸更低?为什么虚假信息能够迅速传播?为什么明知摊贩会缺斤少两还有人去购买?为什么美国入室盗窃案发率比英国低,但街头枪击案发率比英国高?为什么有些人积极投票,而另一些人总是放弃投票?为什么大幅度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反而加剧了贫困?为什么古代的父母会杀婴?为什么明知大河下游水患频发,古代农民还要在当地生活?
你看这些问题,覆盖古今中外,大到国家小到个人,看似杂乱无章,但都能够通过经济学来解释。为什么?
经济学是研究人的经济行为的学科。人的行为,可能受多种因素支配,但一定会受经济因素的支配。因为人是在约束条件下生存的。什么叫约束条件?这个约束条件就是资源、时间总是有限的。如果生命可以免费续期,资源又是无限,而且唾手可得,那么经济因素不可能束缚人的行为。在约束条件下,人们在任何行动时,不得不主动或被动地评估成本与收益。这样,人的任何行动都是经济行为,都可以通过经济学来解释。
比如,结婚、离婚、出轨、生育、教育、生产、交易、犯罪、歧视、捕鱼、养鸡、移民、选举等等,这些行为都可以通过经济学来解释。
所谓经济学的解释,其实就是使用经济学的分析方法和经济学的基本原理。经济学的分析方法包括成本收益分析法、均衡分析法和边际分析法。我在《智本社经济学分析框架》中将经济学的分析方法改为“预期边际效用最大化”。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就是马歇尔的需求理论。人们也会使用弗里德曼的价格理论,价格理论的基础也是需求理论。
经济学家掌握了经济学的分析方法和基本原理,就像手握一把锤子,哪里看不惯就锤哪里。这样的经济学家看起来挺傲慢的,挺令人讨厌的。人们称这种带有“侵略”特征的经济学为“经济学帝国主义”。在他们看来,经济学就像个入侵者,侵入到法学、社会学、政治学等领域。
我们知道,马歇尔时代的经济学主要研究市场均衡,真正将经济学从市场均衡全面落到人的行为上来的经济学家,是奥地利学派的杰出传人米塞斯。有兴趣的社友可以看看米塞斯的巨著《人的行为》。
后来,芝加哥学派经济学家加里·贝克尔是“经济学帝国主义”的集大成者。他从博士论文开始就大量地使用经济学的分析方法研究人类的行为。在当时,经济学界对这种“小儿科”的研究并不认同。他的老师弗里德曼等一直鼓励贝克尔往这个方向研究。后来,贝克尔在70年代撰写了《人类行为的经济分析》,用经济学的分析方法研究人的歧视、犯罪、家庭等行为。这时,贝克尔的“经济学帝国主义”已经名震天下。
实际上,在贝克尔时代,经济学的分析方法已经渗透到众多学科,并且催生了一些新的交叉学科。比如,布坎南将经济学与政治学结合形成公共选择学,波斯纳、戴雷科特等人将经济学与法学结合形成法与经济学。最近几十年,芝加哥大学教授史蒂芬·列维特、康奈尔大学教授罗伯特·弗兰克等大量使用经济学分析方法解释人们的日常行为以及常见的经济现象。这些工作使得经济学告别“黑板经济学”,让更多的人接触到经济学。
当然,“经济学帝国主义”一直备受质疑。最流行的观点,比如,经济学的分析是基于理性行为,但是人的行为并不是完全理性的,因此这种分析是有缺陷的;又如,人的行为不都只是考虑利益,还会考虑情感、正义等因素。这些问题,我都会在课程中做解释。
这门课程的安排,主要从生活出发,分析人们关注的生育、教育、结婚、离婚、犯罪、养老、消费等问题。它可以让我们更好地理解经济学,同时也可以让我们更好地运用经济学,用经济学的分析方法更好地理解自己的行为和经济现象。
好的,下面请进入《生活经济学》的第一讲《01| 婚姻:离婚率为何走高?》。
加入终身会员,开启大学之道
学习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