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3202年了,还有人说“女孩子要文静点”
这是奴隶社会的第 3137 篇文章
题图:Photo by Tim Cooper on Unsplash.
作者:琢玉,诺友,帝都上班族,爱读书不求甚解,爱码字自娱自乐,爱画画天天向上,育有一个性十足的 8 岁小妞。前半生一路狂奔,人到中年,终于想要慢下来,用一生琢一块好玉。
“妈妈,我在班里的友谊排行榜前五名全是男生。”我家妞性格活泼好动,假小子一样的存在,喜欢和男生玩。
“但是妈妈,我们班小 Z 总是说我这样的性格不好,说女孩应该文静点。”哦,小 Z 是个小姑娘,我见过几次,白白净净,说话细声细语,典型的文静女孩。
“你做你自己就好了,文静不文静没关系。”我没太在意,觉得这不过是小孩子的聊天而已。
“她妈妈说不文静就没有女孩样,风风火火就不是女孩样吗?”
“当然不是,我就喜欢你这样的女孩,那是她妈妈的个人看法。”我毫不犹豫地和女儿站在一条战线上。
“但是,妈妈,你不是说她妈妈是警察吗?警察还会这样要求女儿?”
我和小 Z 的妈妈不算熟,但也有微信联系,她妈妈确实是警察,小 Z 这样的言论也有些出乎我的意料。“呃......这可能和职业没什么关系,有些价值观是根深蒂固的。”
“那你为什么没有这样想法?”
“大概是因为姥姥从没这么要求过我。”
嗯,没错,我妈从没要求过我要“文静点”,虽然我有时也比较文静,但很多时候完全称不上文静。所以,对于走在大街上动不动就要翻跟头、说话大嗓门、和男生打打闹闹的妞妞,我也从没要求过她要“文静点”。
我突然意识到,一个女孩的成长,“妈妈说”在其中的作用如此之大,以至于,很多事情你完全是下意识的反应,那些行为模式,那些观念,深入骨髓,即便你长大成人,看到了更广阔的世界,“妈妈说”就像胎记永不磨灭。
▲ Photo by Catalin Pop on Unsplash
那些妈妈脑子中的偏见
妈妈,不止在中国,即便在全世界都自带光环,妈妈意味着温暖和爱,是每个女孩最直接最具权威性的模仿对象,“妈妈说”等同于刻在女儿脑子里的金科玉律,小女孩不会质疑妈妈,这些话就如女孩命运的魔咒,成为每个女孩的生命底色。
那些充满爱与温暖的“妈妈说”让我们在人生路上勇敢前行,有力量去对抗困惑与迷乱,受伤无助的时候总有亮光在前方。而那些代表偏见和歧视的“妈妈说”就是我们人生路的重重障碍,不敢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不敢释放自己的真实情感,不敢争取自己想要的。
“妈妈说:女孩应该文静。”
“妈妈说:女孩学不好理科。”
“妈妈说:女人应该以家庭为重。”
.......
那些深植在妈妈心里的陈腐价值观和基因一样会遗传给女儿,成为女儿的枷锁。美国心理治疗师卡瑞尔·麦克布莱德在《母爱的羁绊》中说:一些家族传承令人喜爱、赞叹,让我们心怀感激和自豪,另一些则让人心碎,并且具有破坏性。
女儿因为和妈妈是同性,母女关系比母子关系更加微妙,妈妈承受的苦难与不公,会用一种很隐蔽的方式让女儿再次经历和承受,从而让女儿成为最理解她的人。
很多女性歧视女孩——这曾经让我非常费解,自己生了女孩不待见,家里好吃好喝的全给儿子,女儿就是用来换取利益的商品,嫁女儿要的彩礼转手就去给儿子娶媳妇,如果媳妇生不出孙子,婆婆可以名正言顺地瞧不起媳妇……这场家族里的女人和女人的较量,根本不需要男人的参与就可以惊涛骇浪。
另一种截然相反的妈妈是把女孩当男孩养,特别是 80 后、90 后独生子女一代的妈妈,因为只能生一个孩子,偏爱男孩的妈妈生了女孩,无法拥有儿子就把所有的期待和要求放在女儿身上,不论是日常学习还是同伴交往,事事处处要求女儿像男孩一样去竞争。
不论是歧视女孩的妈妈还是把女孩当男孩养的妈妈,从本质上都是妈妈不能接受自己性别的外化。
最近几年,似乎上面两种妈妈少了,但女孩们真的可以自由成长了吗?看看我女儿同学的妈妈,还在要求女儿文静点。是的,文静的女孩没什么不好,这不是问题的关键,如果她本身文静那就文静好了,如果她活泼尽管让她活泼,文静和活泼原本只是不同的性格,和性别无关,更不能因此就要求“女孩就该文静”,这才是问题的关键。
所谓的“女人味”,不过是温柔、贤淑、文静、甜美、善解人意......这些男性凝视下的价值观内化为女性的自我要求,不断地要求一代又一代的女儿,这是另一种自我歧视,女孩们依然在男性对女性的设定中局促地成长,无法认同真正的自我。
▲ Photo by Sebastian Pandelache on Unsplash
我们还需要女性主义吗?
上野千鹤子曾说道:现在日本很多人会说,我们女性一样受到好的教育,一样可以找到好工作,我们还需要女性主义吗?
大概在今天的中国也不乏这样的看法:中国女性地位已经很高了,你看看女博士有多少,公司高管有多少,女人们都出来工作了,挣得多,脾气也大,还要怎么平等啊?
的确,很多男权思想为了政治正确已经不敢高声阔论,但骨子里究竟怎么想的,恐怕未见得有多大改变,更重要的是,那些深埋在女性内心的性别歧视才更需要觉醒。女性主义不是要和男人完全平等,在一切事情上不分伯仲,女性主义是不被定义,尊重所有的个体,每个人都有可以自由选择的权利。现实是,这种尊重与平等还远未达到。
尽管现在越来越多的女性受到良好的教育,但不证明高学历的女性就有高级的认知和开明的思想。前一阵子北大女生与上野的对谈被全网骂惨就是最好的例子,虽然宣扬自己是北大毕业、现在是某科技公司高管,但关于婚姻的陈腐论调依然没办法随着她这些 title 刷新。
同样是北大的学生,前几年发生的另一例事件更让人痛心,一个叫包丽的姑娘被男友 PUA,要求其拍裸照、怀孕堕胎、截取输卵管,最后包丽自杀身亡。渣男罪不可恕,但女孩为什么要答应这些要求,难道只是因为“我爱你”,这种虐待式恋爱从一开始就是罪孽深重的男权思想在作祟,男人有,女人也认同,才会出现这样的悲剧。
我不禁想到:还有多少新时代女性,骨子里依然这样心甘情愿地臣服于男权思维中而不自知。就像我女儿同学的妈妈,还在要求“女孩子要文静”。
▲ Photo by ketan rajput on Unsplash
一个女孩母亲的自我修养
上野千鹤子在《始于极限》中曾说,她认为父母是“扰人的烦恼”,“因为爹妈是不能选的呀。父母的人生也好,性格也好,都会不可避免地殃及子女,子女也是没有办法逃离父母的。”
一位年轻妈妈问她:“那怎样才能不给子女添烦扰?”她说:“那就是父母不能把自己的活法强加给子女。我是由衷希望父母也能变得自由,摆脱‘父母’这个身份的束缚。父母获得了自由,子女也就自由了。”
做女孩的妈妈,更应该明白,自己身为母亲是如何影响女儿的一生。
不可否认,每个人都有自己局限性,知识的局限,眼界的局限,认知的局限,当妈妈不是要成为超人,使自己变得没有局限,这本身就不可能。但要承认自己的局限,并且不因自己的局限给孩子设限,特别是给女儿设限。
如今仍然是一个男权的社会,生儿子的妈妈大可用通行于世的价值观去养育,不可否认,这个世界对男人就是有更大的空间和舞台,有更多的机会和挑战,也有更多的宽容与原谅。
但女孩的妈妈,我们身为女人,太明白这个世界的歧视与不公,因此我们的努力是希望我们的女儿可以少一些痛苦的挣扎和莫名其妙的限定,自由地、舒展地做自己。
爱她,就是给她自由,意识到自己的局限,能够适时地后退,让她成为自己,是一个女孩妈妈的自我修为。
随着女性主义的觉醒,独立女性的话题也不断被提起。那么,怎样才算独立女性?独立女性意味着不依靠他人吗?如何看待“独立女性不好找对象”?
3 月 28 日中午 12:00 ,奴隶社会视频号将播出一诺和非非马的对谈——独立女性的真实模样。
欢迎点下方“预约”按钮,开播时将收到提醒~
- END -
推荐阅读
比起批判北大,我更想感谢北大三女生
那些隐蔽的角落里,藏着多少母职惩罚?
看这些“热点”,想和女性朋友们,聊聊天
各位读者朋友,一起在文末留言你的想法/故事吧!也欢迎点分享,给需要的朋友们呀。投稿或者商业合作的朋友,请邮件联系([email protected])。
记得点一下在看和星标哦,期待每个清晨和“不端不装,有趣有梦”的你相遇 :)
点“阅读原文”,加入“奴隶社会”朋友圈,诺言社区。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