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法官精讲,计算机软件著作权侵权诉讼实务要点
■ 软件著作权中的实质性相似的准确含义是什么?
■ 侵害软件著作权案件中双方当事人的举证责任应当如何分配?
■ 举证责任与实质性相似的认定是什么关系?
在计算机软件著作权侵权案件审理中,一般采用“接触加实质性相似”的侵权判断规则。该法则的优点在于能够合理分配原告和被告之间的举证责任,实际中也易于操作,因而普遍被各国法院所采纳。
对知产律师而言,合理准确地理解和运用该法则变得尤为重要。
智拾网诚邀全国审判业务专家,长期从事著作权审判工作;原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北京知识产权法院审判员陈锦川老师,就相关话题进行分享。
鉴于计算机软件具有开发成本高和易复制的特点,计算机软件侵权行为频繁发生。
不同于一般的民事案件,计算机软件著作权侵权案既有多种请求权与抗辩权交织的特点,也有计算机软件技术事实查明难的特点,整体上还呈现出诉讼程序复杂、高标的额案件逐年增加的特点。
具体到司法实践,对计算机软件侵权判断往往是通过比对双方计算机软件程序代码之间是否同一或实质相似,从而得出是否存在侵权的判断。
但法院在审理中往往根据不同案件特殊性,选择计算机软件源程序、目标程序、软件特征性缺陷、存储介质内容、运行状况进行对比,同时辅以原告技术监测手段的软件相同性认定,综合得出被告是否构成计算机软件著作权侵权。
显然,掌握“接触加实质性相似”规则的认定标准、构成要件、裁判观点变得尤为重要。
3月29日晚19:00,全国审判业务专家陈锦川老师做客智拾网直播间,就“接触加实质性相似”规则在计算机软件著作权侵权诉讼中的运用进行讲解。
本次直播,陈老师将从法院裁判角度出发,结合指导案例和典型案例进行比较研究和学理分析,从关于著作权侵权判断中实质性相似中的“相似”、关于软件的“思想与表达”、关于侵害软件著作权诉讼的举证责任、举证妨碍与事实推定三个维度做精讲,以帮助律师更好地应对此类实务问题。
入群领《软件相关法律法规合集》
课程收获
1. 掌握“接触加实质性相似”的侵权认定规则
2. 掌握法院对典型争议的裁判观点
3. 完整听课领取《软件相关法律法规合集》《著作权重要法律法规合集》
课程大纲
一、“接触加实质性相似”规则的意义
二、软件著作权侵权判定中涉及实质性相似规则的指导案例、典型案例
(一)案例摘要
1、石鸿林诉泰州华仁电子资讯有限公司侵害软件著作权纠纷案
2、最高法院 2015年4月15日49号指导案例(基于”石鸿林“案)
3、新思科技有限公司诉武汉芯动科技有限公司案
4、行知技术有限公司诉南京光辉互动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案
(二)案例讨论
1、软件著作权中的实质性相似的准确含义是什么?
2、侵害软件著作权案件中双方当事人的举证责任应当如何分配?
3、举证责任与实质性相似的认定是什么关系?
4、两个典型案例的观点与49号指导案例哪个更符合软件的特点及著作权法的规定和原理?
三、理解计算机软件实质性相似规则的三个角度
(一)著作权侵权判断中作品实质性相似中的“相似”
(二)软件的“思想与表达”
1、软件的源程序、目标程序
2、软件的结构、顺序和组织
3、数据结构
4、用户界面
(三)侵害软件著作权民事诉讼的举证责任、举证妨碍与事实推定
1、关于侵害软件著作权民事诉讼的举证责任分配
2、侵害软件著作权诉讼中举证责任转移、举证妨碍及事实推定的适用
四、接触的认定
(一)法信.裁判规则
(二)接触的意义
(三)接触的要求
(四)接触的证明
讲师介绍
陈锦川
全国审判业务专家,长期从事著作权审判工作
原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
原北京知识产权法院审判员
个人专著《著作权审判原理解读与实务指导》
陈锦川老师,先后毕业于西南政法学院、中国政法大学,获法学硕士。
曾先后任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北京知识产权法院审判员。
从1993年开始从事知识产权审判工作,参与审理了大量各类知识产权案件;撰写的裁判文书多次在最高人民法院举办的优秀裁判文书评选中获一等奖。在《知识产权》、《人民司法》、人民大学复印期刊等刊物发表法学论文多篇,出版个人专著《著作权审判原理解读与实务指导》,主编或参与编写知识产权专业著述数十部。
曾获国家科技奖励办公室、国家科学技术部“突出成就奖”、中国版权协会“2010中国版权产业风云人物奖”、国家知识产权局、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国家版权局“2010年度全国知识产权保护(十名)最具影响力人物”,被北京市委、市政府评为“北京市有突出贡献的科学技术管理人才”,被最高法院授予“全国审判业务专家”称号。
扫码进群
0元听课
获赠学习资料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