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敏洪:在暴风雨中狂奔,我一边大笑,一边大哭
看俞敏洪老师在“老俞闲话”公号发布的最新文章《也无风雨也无晴》,叙述心境,很是感慨:
“周六下午,阴云密布,雷声隆隆,一场巨大的雷阵雨在酝酿之中。内心有一种声音在召唤我,我想去暴雨中狂奔一次。于是,在暴雨来临之前,我走进了奥森公园。大雨如期而至,天地苍茫,电闪雷鸣,黑云压城。在暴雨中,我在无人的路上奔走,任由如注的大雨浇灌我的身体,滋润我的内心。我一边奔跑,一边大笑;一边大笑,又一边大哭。直到暴雨戛然而止,而我也复归于平静。”
940年前,一个文人也从一场滂沱大雨中走过,风雨之后,他看到了山头斜照,美如画。这个人就是苏东坡,一生坎坷,岁月如刀,却砍削不了他身上的诗性韧劲。风雨人生路,他留给群山和后人一个潇洒的背影,让人遥想追慕。
去年,因为“正和岛书系”的一本书,因缘际会,与俞敏洪老师见过一面,印象深刻:一个集农民、诗人、知识分子、商人于一身的丰富灵魂。尤其,俞老师已近60岁,仍葆有“相期不负平生”的少年意气和“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自信洒脱。当时,正聊着天,他起身俯地,轻轻松松地做了十来个俯卧撑。
半年光景,新东方已峰回路转,曙光在前。
这篇写于去年10月的小文,原本只是一段记忆与纪念,今日刊出却也应景,希望带给困顿中的人一些力量。
前一段出版社传来一个视频,原来10月7日俞敏洪老师在视频账号里推荐了《大国大民》。
这本书是王志纲老师在正和岛微信的专栏结集,口碑很好。
老俞推荐,自然高兴,却也没有多想。半个月后,与出版社聊的时候,我忽然起了个念头,俞老师在视频里说他纯粹是被这本书的内容打动,并没见过作者王志纲。王老师我熟啊,何不促成两人见一面?也是美事一桩。
由此起步,在同事丽英的帮助下,中间经历些好事多磨的小插曲,终于在11月9号当天定下了两人见面的时间:
晚上9点半,在俞老师家夜宵小酌。
进了俞老师家所在院子,看到一个高瘦清朗的中年人在暗影里抽烟,正是俞敏洪,他在门口迎候我们。双方见面,谦谦有礼,一团和气。
进了屋,桌上已备好红酒小菜。
来客的目光却都被一屋子满坑满谷的书所牵引。
此前几天,微信里看到和君创始人王明夫来过这里,当时对这个书房就印象很深,现下亲眼所见,则有些震撼了。
爱书的人,都幻想过有个这样的书房。
苦孩子致富后,都有对于当日委屈的补偿心理。一些土豪用金光闪闪的大LOGO来取得物质上的慰藉,俞敏洪却把当年的惆怅用一个小型的“图书馆”来填满。
每天坐拥书城,泛舟书海,这是书生俞敏洪。虽然处在风暴中心,依然谈笑风生,网友都替他操碎了心,他的脸上却看不到任何愁云惨雾。
后来出了门,志纲老师由衷感慨:这个人不简单。你看他经历了这么大波折,不抱怨,很从容,很乐观。
还要再裁几万人。
他坦承,初期心里也有过纠结、矛盾。但他很快理解,这个政策的出发点是好的,只是在程序上要是实施之前能征询下相关企业的建议就更好了。
让人惊讶的是,艰危之际,核心团队竟然没有一个高管离开。
这一点,不知有几个领头人能够做到。我们见到的多数组织,遇到大坎儿的时候,双脚都很诚实。
印象里,只有前些年的史玉柱能做到如此。尽管他后来有些“不务正业”,当年还债却很有担当,而且落魄之时身边人也是不离不弃。
领导力的核心,在我看来主要是理念、人格和逆商三点。
俞老师尤其擅长的是后两项。他一路崛起于阡陌,不断在绝望中找寻希望,逆境领导力很强大。
人格上,也有其十分难得之处。比如,老俞说,在新东方,只有员工和高管给自己拍桌子,拍完桌子他还给当事人悄悄涨点工资。
新东方“三驾马车”后来分道扬镳,一路风雨,却至今深交。志纲老师开玩笑说,他估计自己就做不到。
这次自媒体“脆皮先生”的文章(《俞敏洪,我敬你是条汉子》)席卷全网。一些流言家又跳出来说,这是新东方的炒作,媒体都为富人说话,云云。
其实老俞和作者根本不认识。此人发现了他性情之下的风骨,塑造了一个大众期待中的大商,他也高兴,却为了避嫌,下令公司员工不准转发这篇网文。
他还介绍了自己计划做的新事。
第一步,把新东方的老师都变成线上的主播,为各地的特色农产品带货。
在他看来,这个事的优势是明显的:自己来自农村,懂农民;新东方的老师都有一副好口条,表达幽默受欢迎;而且公司沉淀有长期集聚的数据、口碑与信任资产,很有价值。
但面前的挑战也是明显的:农业周期长,回报慢,赚钱难,农产品风险高、利润薄。很多朋友劝他,带货的话不如卖国外的奢侈品,很受新富群体的欢迎。
他却认准了,难的事总要有人做。他听到了田野的呼唤,那是来自故乡与童年的声音。
这些年,很多领域的进化一日千里,甚至走在了欧美发达国家的前面。唯独国内农业这个领域,鲜有变化。
一代代农民以同一个姿势面朝黄土背朝天,从小到老在一亩三分地里饿其体肤,劳其筋骨,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不知延续了多少年。
他梦想有一天,身边的老人也能跟日本德国一样,用上现代化的器械,一个人就能驾驭、耕耘一片田野。而这个产业,不像之前的跌荡,能建立起较为恒定的预期:有春花就有秋实,有耕耘就有收获。
这些年,“企业家”的概念的确被泛化了。
真正的企业家是什么?这方面的论述汗牛充栋,前人之述备矣。
具体到我自己,接触的企业家和生意人越多,越常想起两句中国古诗。
一是宋朝张俞的《蚕妇》:“昨日入城市,归来泪满巾。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
另一首,也是宋诗,范仲淹的《江上渔者》: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渔者经常要在风雨里奔波,在风波里出没。吃鱼的人,则很少想到打鱼人的辛苦。
风波便是冒险与不确定,这就是商人的特质。
消费者体验着舒适精美的产品,很少去想,为了做出好产品,经营者要在市场的汪洋里煎熬,水深火热,神出鬼没。
我理解的企业家,简单地说,就是善于操舟弄潮,却也不忘与身边人和远方客同舟共济;就是自己锦衣玉食后,也努力让养蚕人能遍身罗绮。
有了这样的心肠与心境,便能纵浪大化,坦然浮沉。
俞敏洪便是这样的企业家。
公元1082年,苏东坡与友人春游遇雨,没有雨具,同行者皆觉狼狈,唯独贬谪中的苏东坡泰然悠游,不以为意。
不一会儿,天就晴了。他挥毫写下一首《定风波》。
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排版 | 木口
审校 | 木口 主编 | 孙允广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
戳这里提交新闻线索和高质量文章给我们。
来源: qq
点击查看作者最近其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