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dian新闻
>
刘润对话俞敏洪:激荡的商业,和跌宕的人生

刘润对话俞敏洪:激荡的商业,和跌宕的人生

财经

 点击上方第二个“刘润”关注公众号

回复“1”抽取签名书

观点 / 刘润    主笔 / 钟卉    责编 / 莹莹

这是刘润公众号的第1520篇原创文章


深思半天,我们还是决定做些什么,以我们的绵薄之力,给这个迷幻的世界一点点确定性。
哪怕一点。
这段时间我被封在家里,每天晚上直播,名字就叫“刘润开封菜”,希望在不确定的世界里,给我们的读者带来一点点确定性的陪伴。
期间,我还邀请到我的老师们,一起来给大家加餐。
第三十三道菜,我特别期待,因为这场压轴大菜,我很荣幸邀请到了一位我特别特别敬重和敬佩的老师,俞敏洪老师。
俞敏洪老师,我想不用我多说,他和他的新东方,在我们这一代中国人心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份量。
一直以来,大家对俞老师个人和创业的经历,都有着极大的好奇。去年“双减”之后,大家也都很关心俞敏洪老师的近况,好奇新东方未来的发展。
所以在直播上半场,我问了俞敏洪老师很多问题,包括他的创业历程,如何解决转型难题、度过危机,还有未来的发展方向。
下半场,我也有幸和俞老师一起,探讨了一些关于人生经历和未来商业的话题。
我的收获很大,今天我把直播的内容分享给你,也希望能给你带来一点启发。



— 上半场 


1.1993年,是时候自己办学了。

我很早就知道俞老师,也曾经是新东方的学生,俞老师整个创业的历程,是非常有代表性的。
可能有些年轻朋友不完全知道,所以我问俞老师:
能讲讲您的这个历程吗?为什么取名叫新东方?
俞老师说,这个故事其实比较简单。
1990年时,我已经在北大工作了。当时想去国外读书,联系了很多学校,最后被不少大学录取了,但是,可能国外文科的奖学金本身就少,我一直没有申请到奖学金,所以只能自己想办法,自费去读。
自费,靠当时那点工资,肯定是不够的。
于是我就开始在外面代课赚学费,结果和北大的工作有冲突,被北大处分了。
我想,受了处分,那继续在北大呆着可能也没什么前景了,所以到了90年底,我就辞职,自己跑出来了。
出来后,一开始在别的机构上出国考试的课程,后来我承包了一个民办机构,叫东方大学,办外语培训班。
再往后,就到了1993年,我想,是时候自己办学了。
用了半年时间,申请下来一个办学执照,但叫什么名字好呢?
既然原来在东方大学干过,干脆在前面加个“新”字,就叫“新东方”。
我的创业,就这样开启了。



2.慢慢地,新东方聚集了这样的一群人。

我曾经在上海读了GMAT课程,当时新东方的老师们给我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
我至今还记得当时教我GMAT逻辑的老师,杨鹏,现在是上海新东方的校长,特别有口才,特别擅长调动学生的情绪,而且不仅是杨鹏老师,每一个新东方的老师,包括我们熟知的另一位企业家,罗永浩老师,大体都有这种特征。
我特别好奇,问俞老师:这个能力是您教的呢,还是他们天生就有?
俞老师说,有两个原因。
首先,从我自己一个人开始在新东方讲课的时候,就奠定了一个讲课风格的基础。有三个要素:
一是内容本身必须要讲得好,简明扼要,清晰到位;
二是你必须要有激情,和对教学这件事的热爱;
三是你得懂学生,他们的注意力可能5分钟、10分钟就飘走了,这时你要学会用故事,用幽默风趣的语言,把注意力吸引回来,然后再紧接着讲试题。
轻松的课堂氛围,也成为大家愿意继续来新东方听课的重要原因。
后来我发现,有些一板一眼的,不懂得调动课堂气氛,讲得不好的老师,会直接被学生轰走。甚至会导致学生退班。
所以我就意识到,我得培养风格一致的老师,这很重要,于是我开始亲自面试挑选。
招聘的时候我首先就要看这几点:
对所讲的内容,他本身熟不熟悉,水平够不够?原来的口才如何?是不是有幽默感,能轻松地表达?有没有激情和热情?
因为这些能力,是没法在短期内培训出来的。
为了让老师们对这份工作足够重视,我出的工资,是当时中国培训机构里的最高工资。
除了经济收入以外,学生的认可是对老师最大的鼓励。
当你走进一个500人的大教室,你讲课被学生欢迎,很多学生还要抢着挤着来听你的课时,作为老师,你的热情一定瞬间被点燃。
慢慢地,新东方就聚集了一群这样风格的老师。



3.2013年,互联网来了。

2013年,互联网来了之后,开始出现大量线上教学,因此有一部分老师就离开了新东方,而新东方也面临着转型挑战。
我问俞老师,在这个非常关键的时间点上,您对互联网来临之后新东方的转型,有些什么样的思考?当时您做了什么,能给大家分享一下吗?
俞老师说,当时刚好新东方面临了两个方面的挑战。
一个挑战是,到了2012年、2013年左右,要继续保持“大班模式”,难度非常大。
因为新东方的业务已经开始从大学生逐步转向中小学生,他们的注意力更不容易集中,更需要点对点的关注。
另一个挑战是,由于盗版光盘和盗版的在线资料,导致新东方的课程,在外面能用很便宜的价格买到。
同时,由于互联网的兴起,老师如果去网上讲课,或许能吸引更多的学生。
结果,来新东方大班教室上课的学生,越来越少。
客户群体在改变,加上商业模型的改变,直接导致大班老师原有的薪酬体系无法持续下去。
来的学生少了,收入少了,自然就没法一直给老师加薪,而那些比较有名气的老师发现,自己出去互联网上干,比在新东方拿的多。
线上教学的兴起,是对新东方原有大班教学模式的颠覆。
除非,新东方愿意转型成一个巨大的互联网教学平台。
但是,由于新东方的基因和传统,再加上当时的业务重点已经转向了中小学,又不可能再去投入巨大的资金建一个大平台。
所以,新东方在这一块,不得不暂时放弃。
而新东方的大班老师们,本身个性就比较开放,勇于闯荡,虽然那时还没有直播的商业模式,但看到教育领域的蓬勃发展,很多老师其实早在2008、2009年就选择出去创业了。
这是一个不可逆的商业转型,而作为一个有自己强烈基因的公司,也很难一下子特别迅速地跟着时代去转变。
迅速去转变的话,可能你的损失会更大。
所以,当时我需要做一个决策,是继续推动大班模型的建设,把互联网用起来,把这些老师留住,还是放弃大班模型,转向去建设小班,往精细化服务模式走?
曾经,因为名师而起来的新东方,但我们却没有平台和能力留住他们了。
最后,我们决定去名师化,往小班精细化走。
这是一个艰难的决定,但是新东方也必须继续向前。



4.这是新东方的保命钱。

2021年,因为“双减”政策,新东方又遇到了很大的挑战。我记得俞老师说过一句话:
“新东方账上,有一笔钱绝对不能动。这笔钱,必须能够满足假设有一天新东方突然不能做了,要能够把学生家长的钱全部退还,把员工的工资全部发完,一分钱不欠地倒闭,或者关闭。”
作为一名企业家,俞老师做的这件事,让我很敬佩。做到这一点,非常不容易。
于是我问俞老师,这个决定是什么时候开始的?这笔钱,在账上留了多长时间?
俞老师说,做出这个决定,公司真正立下这个规矩,是因为2003年的非典。
那时新东方很兴旺,学生交完学费,我就去租各种各样的场地,做市场。
结果发现非典一来,学生来退费的时候,账上的钱不够了。
怎么办?
为了退还学费,我向朋友借了2000万人民币,最后才熬过去的。
经过这次的事情,我意识到,有些风险来临时,你完全预料不到,所以我就有了很强的风险意识。加上我本身就是一个相对比较保守的人,过分冒险的投资我通常都不会去做。
在非典以后,我就更加小心了。并且定下了一个规矩,就是新东方账上的钱,必须随时随地能够应对突然有一天不能做了,那就必须要能够把学生家长的钱全部退掉,把员工的工资全部发完,一分钱不欠地倒闭或者关闭。
只有这样,我良心上才能过得去。
后来随着新东方的发展,账上的储备金越来越多。一直到这次“双减”事件发生的时候,储备金已经有了200多亿。
在这过程中其实有很多挣扎。
股东说,你这个钱放在账上干什么?就拿那么一点点利息。为什么不能把它投到互联网教育里去?哪怕是用这笔钱买几百万学员回来,那新东方就转型成了互联网教育公司,我们股市的估值也能高出一倍。你俞敏洪个人的资产不也高出一倍吗?为什么不这么做?非要把这个钱摁在银行里面,不让动。
内部的管理层也说,我们不能这么保守,不然要被别的机构给超越了。被超越,最后也是死路一条,那还不如把这个钱全部投进去,搏一下命。
我说,这是新东方的保命钱。
如果你们想动这个钱,除非把我的董事长拿掉,把我的法人代表拿掉。
否则,这个钱就是不能动。
超出保命钱的钱,你们可以在安全线范围之内,适当的动。
尽管互联网世界风起云涌,不投入,可能就被甩到十万八千里之外了,但我的性格就是这样。
我一直觉得我挺对得起自己的地方,就是我在坚持做我认为教育应该做,并且对得起自己的事情。
没想到,双减来了,真的在一天之内就干不下去了。学生家长的钱要退,当时新东方十几万员工,至少要辞退三分之二,也就是要支付7、8万员工N+1的薪酬。
幸亏账上有这笔钱,才能把这事给解决了,同时还留给了新东方一笔能继续运营下去的资金。
未来如果有新的商业模式,或者发展机会的话,新东方至少留有一笔启动资金。
和俞老师聊到这儿,我真的很敬佩,太了不起了。
这笔钱看上去是保守,但对很多家长、员工来说,那真的就是保命钱,甚至是救命钱。
所以到底要保守还是激进,其实各有利弊,激进可能会发展得快一点,但中间如果非要画一条线,那就是:我们在拿谁的钱去冒险?在拿谁的钱激进?
投资人的钱,银行的钱,因为他们享受收益,所以他们也是愿意承担风险的。
但是,如果拿学生预付的学费去冒险,可能就过线了。
对。俞敏洪老师说,为什么我比较坚持,因为如果我把学生的学费和员工的工资拿出去冒险,万一收不回来呢?拿预收款去花,我会感觉自己一直被架在火上烤,这会导致我日夜睡不着觉。我觉得这是不负责任,甚至不道德的行为。
俞老师说,这是自己朴素的“农民主义哲学”,家有余粮,内心不慌。
但我认为这是俞老师的大智慧,他知道什么钱不能花,预收款是不能轻易花的,这是很了不起的决定,也是很不容易的定力。



5.只要精神不垮,未来就还有希望。

新东方股价其实跌了不少,跌了95%,您压力大吗?我问俞老师。
他说,股东当然给了我比较大的压力,但他们也知道这是一个不可抗力因素,不是我经营不好,也不是新东方本身出了什么大问题,所以也只能接受。
股东们关注的更多是,我还有没有斗志,我还有没有信心,继续把新东方做下去。
尽管我确实受到了一点打击,但这会让我未来更加成熟稳重地去做事情。我有信心,继续把新东方做下去。
只要精神不垮,未来就还有希望。
现在转型期,要找新的业务方向,新的发展目标,需要一定的时间来度过。
那,您未来的转型方向是什么?能说说吗?我问。
很多读者可能看过俞老师近期的直播和短视频,我的《底层逻辑》这本书,在俞老师的直播间,他以一己之力,卖出去了十几万册,简直叹为观止。但是,直播间卖书是您未来的转型方向吗?
俞老师说,不是的。其实我并没有计划要做图书的直播带货。
因为现在有了这么好的分享平台,一开始当我读到一本好书,会忍不住分享,有时候在视频上挂了书的链接,是其他小店的,店主都不知道,我也没有向他要任何佣金。结果很多小店来找我说,俞老师你怎么帮我们店推荐书了?
后来我才知道,原来卖书是有佣金的。
于是我就跟我的同事说,你们去和出版社、小店谈吧,如果能拿到佣金最好,拿不到也没关系,反正我本身就是觉得书好,自己想推荐的。
没想到,就这样形成了一个小型商业模式。
《底层逻辑》卖得好,我觉得是因为你用简单明了的语言和逻辑,就能把一件事说得特别清楚,让人明白了很多道理,人生其实并不是那么复杂的。我读的时候,也是深有体会。
而因为这本书卖得好,结果出版社开始蜂拥而至。我现在每天都能收到各个出版社寄来的至少100本书。
寄给我行,但我推荐的书,一定是我读过,并且觉得好的。
至于这么多书,怎么挑选?
我推荐的书其实是我自己本身爱看的,主要是这些方向,一是人文方向,包括科普类的书;二是商业类的书。再就是一些适合家长和儿童的读物。
选书的时候,先翻阅20分钟,看值不值得进一步去阅读。然后把值得进一步读的,再分成两类,一种是要细读的,从头到尾读完,并且要做笔记,这种得花上6到8个小时;还有一种是花两三个小时翻阅的。
这两类值得读的,就是我会为大家推荐的书。
那,除了直播,除了分享书,我想大家一定还很好奇,俞老师对未来新东方的发展方向,有什么思考?
整体来说,俞老师认为有两个大方向。
第一,依然是在教育领域深耕,当然,是在符合国家政策规定的情况下去深耕。
比如,孩子的全面成长。孩子的个性、成长中需要的专注力、毅力培训,等等。
比如,成年人的培训。18岁以后,大学生和毕业以后的职场人士,在职业发展方面,探索陪伴他们继续成长的课程体系和培训体系。
第二,基于现代科技发展,做出图书和图书相关的一系列软硬件学习产品。
另外,因为新东方有两个上市平台,一个在美国,一个在香港。
香港的新东方在线,会变成一个以生活产品和学习产品为核心的运营平台。
之前俞老师说要卖农产品,他真就做了一个“东方甄选”,选全球最好的农产品生产厂商合作,现在已经有自己的平台和产品了。
刚开始做的时候很艰难,只有2万用户,现在卖得还挺好,一天的销售额基本能突破100万。
俞老师说,尽管还是个小平台,但照这个发展速度,值得期待。
经过去年到今年,我想,大家对俞老师的了解更加立体了。我也愈发尊敬俞老师。
祝福新东方,这么好的公司,一定会越做越好。



— 下半场 


6.从小到大,逻辑,是刻在血液里的。

俞老师说,你问了我那么多问题了,现在换我问你了。
我想,中国面向未来,商业和企业的发展对于中国的可持续繁荣,依然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关于未来商业,我想和你探讨一下。
但在探讨之前,先聊聊你的背景吧。你的大学专业,对你今天的工作有什么帮助?你的口才是天生的,还是怎么练出来的?还有你的写作能力、逻辑能力,是怎么训练出来的?
好的。有些故事读者可能知道,我简要地先回答一下俞老师的问题。
我是76年生的,85年时邓小平说“学电脑要从娃娃抓起”,那一年我9岁,上小学三年级,就被抓去学电脑了。
第一堂课学26个字母,第二堂课就开始学编程了,后来就一直在计算机这条路上走下去了。
受了计算机思维的训练,我学会了严谨。后来,我在南京大学读本科,学的是数学,更加强了对逻辑的训练。这道题,你证明不出来,就是0分。
毕业之后,我就进入了软件行业。软件也是如此,出了故障,那就是出问题了,必须得解决。
在我刚加入微软的时候,有一位前辈给我讲了个故事,我一直记到了现在。
我们有个在马来西亚的客户,有一天晚上,他机房的电脑蓝屏了,不知道为什么。一时半会我们人也过不去,同事就说,你派个人晚上到机房守夜。结果守了一夜,电脑什么问题都没有。大家以为没事了。第二天,没人去守夜,结果计算机又出问题了。
守着就没问题,不守就出问题,这太奇怪了。
不行,这事必须得解决。到最后才搞明白,问题出在哪儿。
原来,工程师去机房守夜的时候,因为天气热,人在里面就把空调打开了,人不在的时候,空调是关着的。而计算机出故障,就是因为CPU过热导致的。
这个原因,光靠想,是怎么都想不到的。你必须拥有非常严谨的逻辑,去判断每一个可能性,才能找到“根本原因”。
从小到大,逻辑,是刻在血液里面的。
所以后来进入商业世界,经过计算机和数学的训练,我养成了一个思维习惯,总是试图去寻找商业世界的底层逻辑,和有用的模型。
真正下决心训练自己的表达能力,是因为我在高中的时候,受到了一次刺激。
我被拉去参加学校的辩论赛,那是我第一次打辩论,最后我们这一队赢了。但是,我只在最后站起来的时候,说了两个字,“谢谢”。整场辩论,我竟然一句话都没说过。心里一直在琢磨该怎么说,却一次也没站起来。
当时简直太受刺激了,我感觉受到了奇耻大辱。
不行,这一定得练。94年进入大学之后,我继续加入辩论队,练了几年之后,终于在大学拿到了最佳辩手。
后来,我工作加入微软,到了外企我发现,级别越往上走,你的演讲能力必须越好。因为你不可能每天去跟每个人单独沟通,级别越高,就越需要具备一对多沟通的能力。
就这样,一路训练出来的。
写作也一样。
我每年年底,都坚持给我的同事们写一封《致全体员工信》,清清楚楚地表达我对未来一年的想法。
如果你写不出来,通常是你没想清楚。只有你想得10分清楚的东西,你才能写出1分,你能写出1分,或许只能讲出0.1分。这是信息量的差别。
写作,也同样经历了很长时间的训练。



7.咨询顾问和企业家,就像谋事和将军。

逻辑能力很重要,但做商业也好,做企业也好,常常处在不确定的状态里,有些商业机会,可能并不在规律和模型里。
俞老师接着问我说,我是一个典型的直觉思维,而非逻辑思维的人,还有很多企业家也是文科出身,甚至大学都没上过,你觉得这是为什么?
俞老师这个问题特别好。
虽然我似乎也在创业,做了润米咨询,但严格来说,它或许并不能叫创业。因为它是智力输出型的。
扪心自问,如果我去做一家零售企业,实体企业,我能不能把它做好?答案是不一定。
咨询,和企业家,是两种不同的能力。
作为咨询公司,我们在找规律,争取能看得更清楚一点。就像庖丁解牛一样,当你知道了牛的身体结构,或许能减少试错,走得更快一点。
咨询公司把规律性的东西总结出来,然后给有实干经验的企业家做参考,帮助他们稍微补充一点点理解,哪怕只是在他的全景图里,补充了一个点。
企业家可能听,也可能不听你的建议,决策还是由他们自己来做。
作为企业家,他们拥有实干的能力,遇到问题,解决问题,抓住机会,和员工并肩在前线作战。
所以,咨询顾问和企业家的关系,就像一个普遍规律和一个具体做法之间的关系,两者结合起来,就是先抽象再还原的能力。
俞老师说,咨询顾问和企业家,就像诸葛亮和刘备的关系。
刘备有雄心壮志,带队伍打胜仗,他有大目标,但不一定知道具体该怎么做。而诸葛亮能帮助他分析天下大势,讲清楚具体要走的路径。
企业家是需要谋士的。两边的特长是不一样的,双方直觉可能有暗合的地方,而通常谋士们抽象之后,再由企业家去还原到具体问题、具体场景里。
俞老师接着问我,你是怎么从软件公司、数学模型里跳出来,突然想到要进入咨询领域的?
我想说,创业和做咨询公司,其实是两个不一样的契机。
创业是一个决定,做咨询公司是一个选择。
因为我始终对这个世界充满了好奇,想要做一点自己想做的事,所以我对创业是有执念的。
加入微软的时候,我想,我最多在这家公司干两年,学个两年就出去创业。但是没想到值得学的东西太多了,身边的牛人太多了,学不完,学者学着就到了5年,10年,心里特别紧张,万一这家公司不需要我了,怎么办?
后来快到14年的时候,我想,必须得出来了,不然以后可能就出不来了。没办法从0开始了。
所以,2013年我辞职了,决定创业。
而之所以做咨询行业,是一个选择。
过去咨询公司,或许可以靠案例库和方法论打天下,但是到2013年,时代变了,环境变了,案例库突然之间,几乎全部都失效了。过去的做法,放在今天的环境里,行不通了。
这时,咨询公司的机会来了。如果你愿意去做深入研究,研究底层规律,你可以和其他大型咨询公司,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重新起跑。
正因为有这个重新起跑的机会,所以我选择做咨询公司。
很多人从大型公司出来,一般会选择做管理顾问,但我选择做战略顾问,因为商业世界的“战略”正在高速变化,而只有变化,才会有机会。



8.一个人最重要的资产,是信用。

俞老师说,他曾经刚开始招生时,因为也不能打着北大的招牌,就遇到了很多困难。
他记得特别清楚,贴了好多广告,等了四五天,终于来了两个学生交费,每个学生交160块钱,很高兴。
结果过了15分钟,两个学生又回来把钱拿走了,说我们还是不放心,你们就在这个破房子里面,万一你们拿了钱跑了怎么办。
后来没办法,俞老师就想了一个方法,为什么不开免费课呢?
于是他找到大学周边的一个小学,租了个便宜的教室,能坐50人,开免费讲座。
结果没想到一下子来了100多人,教室里根本挤不下,最后不得不在黑暗的操场上,给大家讲了堂课。
第二天就有10个人报名了。后来,他不断地开免费讲座,学生越来越多,口才也越练越好。
这是俞老师起步的故事,以及他和学生建立信任的方式。
所以俞老师问我,当初你是不是也有这样一个过程,类似的路径?靠先写文章、先出书去建立信任。
俞老师的故事特别励志,没错,我也经历过。确实我刚开始创业,也不想打着微软的牌子。
那,到底怎么去建立信任呢?
商业世界有两条阻碍交易的“恶龙”:信息不对称,和信用不传递。
信息不对称是,你到底会什么,别人不知道;
信用不传递是,我凭什么相信你啊?出了问题谁负责?
于是我开始不断地向社会,去输出我们的价值,释放善意。当时我的方式,就是在福布斯中文网上去写专栏,在自己的博客、微博、后来又在公众号上写文章。
不断不断地输出自己的想法,直到有一天,和潜在客户产生了共鸣。
我把这个商业模式叫“自管花开”。
作为咨询顾问,我的时间是最重要的资源。是拿时间去做售前,还是去做交付?
做售前的话,你可能见20个、30个客户,才能签下1个,这对时间资源的占用太大了。
所以当时我做了一个非常“离经叛道”的决定,我不去见任何一个客户,需要客户来我办公室见我。
结果就是,没人来见我。
没关系,那我就把它作为一条线,直到有一天,有人愿意到我办公室来见我时,那这个模式就跑通了。
在此之前,就努力,不断不断地去写文章,大量地输出,把时间花在品牌、声誉、市场营销上,而不花在渠道、销售、获客上面。
只有品牌打法,没有渠道打法。
这就叫“自管花开”。这其实和俞老师做免费的讲座,道理是一样的。
另外,创业时如何建立飞轮呢?
建立飞轮背后,你得有真才实学。你必须在企业里实战过,做过一些公司的顾问,陪伴过他们的成长,拿到过结果,你才能写出东西来。
而拿到结果,有来自于你有学识,你能出书。
“写文章、出书传播→建立信任→做顾问积累案例→写文章出书”,这就是润米这家小公司的正向循环,也叫增强回路。
当有了这个飞轮,你就有了战略定力,你知道什么是对的,只要朝着这个方向一直走,不怕走得慢,坚持下去,迟早这个飞轮能越转越快,最后,它自己就能转起来了。
俞老师说,信息不对称、信用不传递,这句话特别好。
对应到新东方,过去这么多年新东方做事情有两个核心,一是要让大家知道新东方在卖什么东西,以及提供什么服务;二是能够让大家相信,新东方是一家好的教育公司。
这次新东方捐课桌椅的事件,引发了大家对新东方的不管是同情也好,感动也好,社会上的评价比较高,可能并不来自于捐课桌椅本身,而是来自于这么多年的服务,让那些来过的学生和家长产生了信任,积累到最后的结果。
中国有句古话,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新东方的青山,就是信用。
老老实实把学生的预付款给退掉,把老师N+1的工资付清,这就是给未来留下信用资产。日久见人心。
从2003年非典事件后,新东方的学员就认为,把钱放在新东方,是永远没有风险的。
一个人最重要的资产,就是他的信用。
只要信用在,未来东山再起的机会就永远在。



9.更先进的商业,就是更高效率的交易。

俞老师说,他喜欢读历史,问一个历史问题。
从历史上看,商业对国家的繁荣,有着重要作用。比如丝绸之路,带来了唐朝的繁荣景象,清明上河图也描绘了宋朝汴京的繁华。
但是,为什么中国历史上一直有着“重农抑商”的传统,“士农工商”里也把商人排在最下一等?而当机会来临时,中国人实际上却是做生意的好手。
这种矛盾是怎么来的?面向未来,又该怎么去做?
这个问题很宏大,我不一定有资格来回答。我就说说我的一个朴素的想法吧。
可能是因为大家对“商业”的理解,并不完全一致。
商业的本质是交易。
有人把大米种出来,把袜子织出来,把机器生产出来,但这都不叫商业。
那什么叫商业?是把种出来的大米、生产出来的机器,卖给需要的那个人,这才叫做商业。
我很想分享三句话:
1)商业,不是一门关于生产的学问,而是一门关于交换的学问;
2)劳动创造财富,交换激励创造;
3)货币切分了买卖,商人连接了交易。
完整的商业,是包括两部分的,创造价值和传递价值。
中国人轻的或许不是“商”(商业),轻的是中间“传递价值”的那部分“商人”。
就比如,我种的米10块钱卖给你,你却跑到另一个地方20块钱卖给别人,你这个奸商。
他们尊重养羊、种粮食的人,但却不尊重传递价值的人,尤其痛恨哄抬物价、倒买倒卖的人;尊重把东西做出来的人,但不重视把东西卖出去的人。
尊重“创造价值”,而对“传递价值”没有充分的理解。我想,这可能就是矛盾的地方。
商业的本质,是交易。未来,更先进的商业,就是更高效率的交易。
熊彼特讲过一句话,就是:
“商业的本质,不是为女王提供更多的丝袜,而是让在工厂里工作的女工,也能穿上丝袜。”


未来会怎么样,我也无法预测,但是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这个问题可能依然会存在。
但只要坚持市场经济,就一定能够让效率高的企业冒出来。
经过不断探讨,观念一定会转变,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说到商业观念,大家其实还对另一句话有误解。
经济学之父,亚当·斯密说:“商业是最大的慈善”。这句话也引起了一部分人的反感,为什么?
反感,可能是因为慈善这个词,但如果换个说法,到底是什么在创造全社会最大的福祉?社会的总体价值到底是什么创造出来的?
一定是商业创造的。
商业背后是分工和协作,分工会带来专业性,专业性带来效率,效率会提升总价值,然后再通过交易创造价值。
商业越文明,整个社会创造的财富总量就越大。
总财富增加了,接下来就是分配的问题。
第一次分配要尊重效率,或许不完全公平,于是需要政府进行第二次分配来调配,更加注重公平。如果还没能解决问题,就出现了第三次分配,这一次是出于自愿的,比如公益。
所以说,商业创造了全社会最大的福祉。商业是最大的慈善,这个说法我认为是没问题的。
至少,得先把蛋糕做大。
俞老师说,商业进步了,才能促进医学、生物学、化学等学科的发展,人的生活环境和条件得到了很大的改善。
虽然依然要花钱去买,但商业确实是社会进步的推动力,使社会的灵活性变得更高,给每个人带来的发展机会也更大。但负面的是,给大家带来了更大的压力,今天也叫内卷。
俞老师问我,当今大学生,面对现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你有什么建议吗?
我的建议可能有点扎心。
在我1994年读大学的时候,上大学的比例是5%左右。而今天上大学的比例,可能达到50%。
所以我们首先得意识到,今天“大学生”这三个字的概念,一直在变。
而且,这些年中国的GDP一直是在上升的。
所以说句扎心的话,不是好工作变少了,而是认为自己能找到好工作的人,在变多。
我的建议就是,我们始终要把自己,按照市场的要求去重新排序,尽量往前排,处于一个相对安全的位置。
如果你觉得自己不在前排,那一定要抓住一个工作,去掌握真正的手艺和本事。
另外,如果你读研究生是为了逃避市场竞争,延迟进入社会的时间,那我并不建议你读研,而建议你大胆地到工作中去提高自己。



10.变化的过程要慢,意识的转变要快。

今天聊了很多,但还想再探讨一个话题。
俞老师问我说,中国在过去几千年,其实都是农业文明社会,而改革开放40年以来,中国在从农业文明走向商业文明。
面向未来,中国的农业文明和商业文明如何结合?往什么方向发展,有利于国家的长远繁荣?
俞老师这个问题依然很宏大,我尝试来回答一下我的理解。
第一要慢,第二在另一些地方要快。
听上去有点矛盾。什么意思?
什么要慢?
我们说,商业文明中,一个巨大的变化,最好的时间是发生在40年里面。为什么?
假设你18岁上大学报了一个专业,结果才上到大一,突然有人告诉你说,新科技来了,你这专业以后就不复存在了。你一定特别痛苦。
变化太快,会带来剧烈的震荡。
而如果变化是在40年间,在你20岁毕业,到60岁退休之间慢慢变化,那你就不会有特别痛苦的体感。
所以,变化的这个过程要慢,给大家适应的时间。
今天很多的政策,其实就是在稍微放缓一点变革的过程,给一个过渡。
那快是什么?
观念的转变要快,意识的转变要快。
如果我们回过头来看中国的历史,曾经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但在17世纪,荷兰成为了世界霸主。
为什么?因为它发明了银行,发展了贸易,发明了证券交易所,通过全球交易的形式,把商业文明推到了极致,创造出极大的效率。
但是,后来英国超越了荷兰,成为全世界最强大的国家。因为工业文明。机器生产,让创造价值的效率提升。
再往后,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美国变成了第一名,因为科技带来的进步。
科技的问题只有通过更高的科技来解决,我们是无法倒退的。
在科技这条道路上,只能一路狂奔。
荷兰,因为传递价值而进步;英国,因为创造价值而进步;再往后,美国,因为科技而进步。
商业文明、工业文明、和科技文明,这三个时代,别人走了几百年。
而我们要把这时间压缩,必须在几十年时间里,迅速走完别人几百年的路。
所以,思维观念、意识的转变,一定要足够的快。
一快一慢,我相信这个转身对中国来说,会是一个非常华丽的转身。
确实如此。
俞老师说,这个快和慢的辩证法,把中国改革开放中间遇到的困难,以及它的机会都讲清楚了。
你把钱从别人口袋里拿走最困难,这是商业的逻辑;而你把思想灌输到别人头脑里也最困难,这是教育的逻辑。
观念的改变往往最困难,需要循序渐进。
大家互相讨论,包括像我们今天这样交流沟通,和几十万网友、读者一起,这正是一种观念转变的尝试。



最后的话

听了俞敏洪老师亲口讲述的创业点滴,我很兴奋,也愈发尊敬和敬佩俞老师了。
我相信,看完这个分享,你也和我一样,会对俞老师有一个更加立体的了解。了解他的个性,做事风格,决策习惯,以及新东方这家公司的基因。
俞老师说这是自己朴素的“农民主义哲学”,家有余粮,内心不慌,背后其实是他广阔的格局和大智慧。
一个人最重要的资产,就是他的信用。
只要信用在,未来东山再起的机会就永远在。
只要精神不垮,未来就还有希望。
祝福俞老师和他的“东方甄选”,蒸蒸日上。
也祝福新东方,这么好的公司,一定会越来越好。
再次感谢俞敏洪老师,也感谢来到“刘润开封菜”直播间的所有老师。
刘润开封菜已经收官了,但我相信,知识不会收官,所有老师带来的智慧,和他们的精神,会一直延续下去。
这个世界虽然充满不确定性,但没关系,有变化,咱们就一起应对变化。

推荐阅读:
《刘润年度演讲2021:进化的力量(演讲全文)》


 花半秒钟就看透事物本质的人,
  和花一辈子都看不清的人,
  注定是截然不同的命运。



点击下方卡片关注刘润,和我们一起

洞察商业本质

 点击上方卡片关注刘润,洞察商业本质


品牌推广 培训合作 | 商业咨询 | 润米商城 | 转载开白

请在公众号后台回复  合作  

欢迎把文章分享到朋友圈

200多年前,达尔文登上了距离南美洲大陆1000多公里的加拉帕戈斯群岛,24年后,写成了《物种起源》。
不是最聪慧,不是最强壮,但是最适应的,生存了下来。
这座岛启发了达尔文,印证了“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这座岛就是,进化岛。
在如今瞬息万变的商业环境中,我们每个人都必须不断提升自己的商业认知,不断进化、进化、进化,才有可能看清时代的逻辑,抓住更多机会。
所以,我建立了一个社群,取名“进化岛”。
在岛上,你可以阅读和分享独到的商业观点;与岛上的大咖们积极互动,互相学习。
有时候你的顿悟,可能只是别人的基本功,而你的只言片语,也许能让别人醍醐灌顶。
长按识别下方二维码,我们岛上见。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

戳这里提交新闻线索和高质量文章给我们。
相关阅读
俞敏洪爆红、罗永浩隐退、李国庆自黑…“中年失意企业家”直播间图鉴刘润对谈罗振宇:到底该怎样阅读?俞敏洪直播间一夜爆火:读书的人,永远有出路!刘润对话樊登:拼命培养员工,让他强大到足以离开刘润对话小马宋:营销,不是一下干件大事,而是做对一系列小事东方不败,俞敏洪董宇辉的未来,早在俞敏洪的预料之中逼急“华尔街精英”,俞敏洪都看不下去,原来李国庆是个喜剧人!那些浸泡在谎言中的灵魂保护我方俞敏洪!俞敏洪这是要在抖音翻天了啊!药方记刘润对谈贾伟:商业顾问的产品思维,被设计师颠覆了俞敏洪挺过至暗时刻商业航天民营化:硬科技企业的商业逻辑和人才路径只想给俞敏洪的企业家精神点赞俞敏洪逆风翻盘的故事,我一点也笑不出来俄急需军备,中国有贼心无贼胆干瞪眼一键收藏!吴军、俞敏洪联袂分享,职场人必听的生存法则(内含精华版对话视频)俞敏洪:挣干净的钱,做有功德的事俞敏洪和罗永浩,VC还要投真正的商业,不是买卖美国和俄罗斯我更喜欢谁?俞敏洪:面子不值钱,赚到钱才是最体面的活法俞敏洪最新对话樊登:在绝望中,我们要辟出希望的宝石早春二月游巴西(1) - 行程攻略独家揭秘东方甄选直播:俞敏洪和他的团队,能处刘润对谈吴晓波:每一个伟大的企业,都是冬天的孩子俞敏洪:在暴风雨中狂奔,我一边大笑,一边大哭吴军对话俞敏洪:保持终身学习的底层能力,是未来人类社会最大的竞争力俞敏洪在直播间找到了新活路?俞敏洪插刀李国庆也太好哈了!刘润对谈任泽平:世界终将属于理性乐观主义者。从俞敏洪到罗永浩,直播间没有新玩家新东方大涨40% !俞敏洪的春天要来了吗?
logo
联系我们隐私协议©2024 redian.news
Redian新闻
Redian.news刊载任何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文章信息的合法性及真实性由其作者负责,与Redian.news及其运营公司无关。欢迎投稿,如发现稿件侵权,或作者不愿在本网发表文章,请版权拥有者通知本网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