牵手60载 最长情的告别
【留美学子】第2935期
9年国际视角精选
仰望星空·脚踏实地
【陈屹视线】教育·人文·名家文摘
牵手60载
致他最长情的告别
感谢顾月华女士提供图文
【留美学子】汇编整理·安静审核
追寻孙林大师
2022年5月7日与爱妻牵手60年、相濡以沫的孙林先生,离开了他用画笔记录一生的世界。
在丈夫病痛、47天魔幻的日子里,顾月华像一个守护在中阴界的人,时时刻刻怕丈夫“过去”,她认真地与死神争夺爱人,生命也变得脆弱伤感。
在后来数月的悲恸至极的数个月里,顾月华无法停止对丈夫的思念与回忆, 终于在2023年1月27日,她缅怀着自己的丈夫,在朋友圈里写下:
过年,怕你寂寞,我在2023/1/21-1/24纽约春节深夜,终于完成了你在病中每一天的万字记录整理。
觉得自己半年前的47天,是一直站在中阴界前阻拦你进去,与死神争夺你,这半年中我还是前往中阴界寻觅着你。
不久前你来看过我了,我在梦里己经与你相见了,你已然解除了病痛,恢复了风度翩翩的模样。你好好的,我也好好的,我们梦中见!
生活中有亲人,我不会放弃自己,但是心灵深处的他,我不会忘记,在喧嚣人世中抽身,伏案走笔成文《守护在中阴界》,留下他最后日子的记录。
然而,失去丈夫之后的日子里,顾月华无时无刻地回想着他们在一起的点点滴滴。
”思念却越来越深,我真的感到痛心,他后来十多年的生活如此精彩,一个人能画出这么多的好画,远离尘嚣浮华与俗世的烦恼,我崇拜他的情操,心疼他的勤奋,佩服他的毅力,我想他。“
顾月华这样写在日志里。
“丈夫孙林的性格在年岁渐长后越来越沉静寡言,但是也越来越慈悲。
“他很爱动物,无论在哪儿遇见猫或狗,他都会去耐心交谈,捡到病鸟也会细心呵护,不同于人前的冷漠。
”他的佛系心态使他很钟情于画佛,但是他又不以画佛跟宗教有关联的牵強,他也喜欢画教堂的彩色玻璃,他认为这些都是至高无上的美,令人敬畏和崇拜,怀着如此的心态,他画出了许多好画。
“在作画过程中,他突破规则,启用银箔钖纸或立体塑形,不拘泥于传统形式与手段,往往在东方神韵中己注入了西方现代的抽象或超现实的形象交迭或变形的概念,使他的作品旡法仿倣独具风格和魅力,因此,当中国一些权威的艺术家和评论家看到他的画后,都写下洋洋洒洒的长文细细剖析了他的成就。”
往往一不留神,家里已铺天盖地地放满了他的画,画面上那满满的花花世界里,出来一个穿着工作围兜的他,沾满了颜色,有点邋遢,有点胡子拉茬,却俨然是这个世界上最潇洒的白马王子。
孙林作画时,不考虑市场,不衡量价值,只为自己感知而画。在爱妻顾月华心中,孙林是一位伟大、神圣且幸福的艺术家。
在他离世十个月后,也在清明之际,作为对牵手60年、相濡以沫的丈夫最长情、最深爱的告别,顾月华献给丈夫的就是这场、于2023年4月2-4日举办的《寻找孙林大师 —— 致敬经典·回忆展》,更是为他精彩的艺术人生划下一个完美的句号。
孙林先生把他生命的一部分交付给了艺术,所以,他的爱妻顾月华也要让他以艺术展现给世人的形式,让他的艺术“生命”永远存在,孙林先生,你永远不会离开这个世界!
不可多得的画
文 邱瑞敏
上海大学美术学院院长·上海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油画协会理事等
在二十年前, 我与吳慧明在纽约先后认识孙林、顾月华夫妇, 大概由于我们都是搞艺术的, 年龄又比较接近, 在那么多结识的朋友中, 彼此都留下很好的印象, 回国很久了, 这次约好见面, 双方都很期望,乍见都有些变异, 再过一会看看彼此都没有变化, 因为我们依然热爱艺术。
饭后, 我们专程去看了孙林的画室, 一踏进去, 几间屋子的四壁挂满了大型的画, 这些画有些特别, 我有些意外, 因为与我平时看惯的油画作品不同, 倒真是第一次看到如此别出心裁的作品。
孙林的画, 用帆布油画框, 上油画颜料为主的综合性颜料, 加上许多或有透明性、或有金屬性、有覆盖性或有塑形性的多种材料。
据他自己说, 他一面画, 一面寻找表现方法, 一面探索物质性能, 不断地变化, 不断的失败, 在失败中再出发,在偶然中成功便使他高兴莫名, 但在下一张画中,他又会寻一些创新, 给自己一个惊喜, 因为他搞创作沒有杂念, 只为把心中所想的画下來。
在他的画室里, 有一大批是画的佛象, 他称之为《佛缘》系列, 怀着内心的虔诚及宁静, 本身的艺术修养及造诣, 于是他随心所欲的画了一批市面上不易看到的油画, 这种超越绘画桎梏的画应可归类在后现代主义。
在用色上他的现代观表现在超越了光影、立体、透视的素描基础后, 蜕变为用一种乍一看似单色的基调, 仔细看基本上每一张有不同的色调, 每一张有相同的色度, 每一张有各自微妙的色相, 这种处理方法使这些画有磅礡之气势及耐人寻味的细节。
以上因素使他的画靠近抽象的美感, 但抽象画往往给人扑朔迷离的困惑, 但孙林却在下笔之始采用了极细致的写实造型, 在作画及完成过程中将它们破立, 虚实相映互补,这样一来, 这些画既没有拘泥形似的匠气, 反而在局部细节上达到了处处留情的意境。
由于每一张画都要煞费工序, 决难一蹴而成, 故而, 完成一张画精力消耗固然必须, 但体力透支也在所难免, 而且耗费时间及代价也不会少, 依一个老画家余生,仍执着地为他的一生划一个漂亮的句号,留下一些东西给人世间的愿望,所以我说这是不可多得的画。
变异中的发现
--孙林的油画新作
文 徐恩存
《中国美术》杂志主编· 资深美术鉴赏家
面对动荡不安的世界和喧嚣纷繁的时代, 他既不进行复制, 又不使其理想化, 也不简单地给以夸张, 他心中截取的不是偶然性, 而是纯粹的形式语言;当然, 在〝当下〞他尤为关注的是走出〝三维空间〞客观物性桎梏, 去创造另一个陌生世界的可能性。
他在实践中, 努力使自己的现实之树长出新枝, 营造着令人耳目一新的视觉图象;因而, 作为油画, 他的作品又提供了许多陌生的因素, 这些纯粹的形式、意味, 显然是源于一种发问、思考, 乃至挑战而被赋于生命力的。
这就是画家孙林和他的油画新作留给我们的印象。
〝长期积累, 偶而得之〞是说在寻常事物中发现不寻常的灵性之光, 并用它点燃或照亮事物的内在质地, 焕发出奇异的生命光彩与活力;孙林的绘画之路与艺术教育, 是从现实主义入手的, 同其他画家一样, 他的个人才情与智慧被那时的现实主题、外部世界的光色冷暖与还原真实所掩盖, 当他终于得以用自己的眼睛观察世界、用自己的心灵感受世界、用自己的语言言说世界时, 他的激情, 灵性在某种机缘中被瞬间激活, 虽然, 这是近年才出现的鲜活感, 但必竟走出了数十年的困惑, 开始了变异中的发现。
变异中的发现, 在孙林油画中是指他的艺术观在历经了困惑、彷徨之后的悄然顿悟, 这是一种艺术的觉醒与发现的自觉, 它们无一不体现为对外在物象的疏离, 而自觉回归到艺术本身, 一旦觉悟到了这一点, 画家认清的是--什么是真正的艺术, 什么是伪艺术, 并据此以新思维、新理念去把握自己的艺术创作。
艺术作品, 就其实质而言, 乃是视觉创造的智慧表现, 以及实践才能的检验。孙林油画对铝箔的运用, 是作为材质的置换引起视觉效果的巨大变化的。并由此而一发不可收拾, 在〝材料与发现〞的道路上, 渐行渐运。
此时, 作为绘画观的转折, 孙林告别了传统油画的叙事性, 而以〝材料与发现〞为标志, 进入了表现领域, 不光如此, 由於铝箔的运用, 使他的油画色彩在冷暖变化中, 产生冷金属的基调, 还使油画色彩的冷暖关系, 焕发出前所未有的奇异性, 神秘性和厚重感, 而且, 随着画家不同的绘画手法,产生并造成了因不同质感而出现的美感与魅力。
艺术作品中的材质, 在某种程度及意义上, 是〝无目的〞的语言或形式, 它不直接参与画面的结构营造, 但结构营造却离不开所用的材质。
孙林的油画把亚麻布置换成铝箔, 实际上, 是为他的艺术增添了新的语言因素, 丰富了艺术表现力, 让人重新认识到〝视觉创造〞的无限生机与活力, 打破了习惯于〝定法〞的传统思维习性, 开启了具有实验特点的油画语言探索, 并收获了意料以外的艺术成果。
铝箔作为材质介入油画创作, 它的局限性是显而易见的, 而在孙林的笔下, 其局限性被转变为优势, 那就是--放弃了写实油画的塑造性, 在因材施宜中, 〝将错就错〞地以平面化的方式处理对象与材质表面的关系, 铝箔在材质性能上有别于亚麻布, 色彩不宜层次过多, 不宜用色变化复杂, 也不宜于细节的精致刻划。
因而, 孙林以平面化的手法, 借用阴刻线的手法, 在铝箔与油画底色上, 刻划下永乐宫壁画般的优美线条, 壁画人物意象在油画的新材质上, 获得了全新的美感与意义, 特别是中国传统的线描艺术在被移置入油画中之后, 依然保持着飘逸、灵动, 而且富有节奏、韵律与力度的变化, 这样的线, 与平涂的色彩, 在色阶变化中, 尤显示出其独特魅力, 突显的是材质之美, 语言之美, 发现之美与感觉之美。
铝箔的运用, 线的运用, 以及平面空间的处理方式, 被油画接纳, 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命题, 画家孙林娴熟地完成了不同质绘画之间的嫁接与移植过程, 以油画的语言元素表现中国传统题材、意象, 重要的不是画什么, 而是怎么画, 〝怎么画〞, 作为问题的介决, 无疑需要有自由的想象空间与精神空间, 以及艺术把握能力与良好的艺术感觉。
我们看到, 在孙林油画的平面空间中, 画面虽无中心、无焦点状态, 这是一种非理性的直觉把握, 时间的消介直接体现为空间化, 没有了时间的空间中, 所有的点、线都呈现为并置状态, 它们没有了透视、比例主次, 只有大小、前后的关系, 不论长线、短线、曲线、弧线、折线,都以〝占位〞的方式分割着空间, 作品因而表现出在同一瞬间中多个空间的并置。
其实, 主题在这里是不重要的, 画家选择的形式在很大程度上也是无目的的, 他着力表现的乃是〝语言〞本身, 而且所运用的材质本身己成为重要的语言元素, 它言说着艺术本身的意蕴和纯粹性的表达, 正是在这里, 油画的传统概念, 发生了质的变化。
在孙林的油画中, 中国绘画的线及其韵致被成功转译到油画艺术当中, 转译的结果, 昭示了〝视觉创造〞的无边界和无限丰富性, 因此, 油画中的〝线〞在异质语境中, 获得新的美感, 即软笔转换的硬笔, 宣纸转换成铝箔, 水墨转换成油彩, 结果是在不失中国韵致的情况下, 线的美感获得了极大的丰富性和表现性, 同时, 又增加了线的力度、刚性和厚重感, 在依然飘逸、流畅与婉转当中, 它不再是传统水墨的艺术表现了, 而是油画艺术的本体言说, 以及不同文化嫁接与转译后所产生的〝第三种美〞。
这种〝美〞, 具有共享的价值与特点, 同时, 也具有自身的独特性和美感。
孙林的艺术经历了〝转型前后〞的过程, 这个过程既是痛苦的, 也是幸福的, 而在实际上, 蜕变在此中悄然完成。
孙林的油画, 在骨子里, 充满了本土文化的情怀, 甚至是根深蒂固的, 即使后来, 他身处异域, 但异质文化的参照, 更让他认知了本土文化的孰重孰轻, 所以, 他的艺术便时时流露出浓郁的〝故国〞情结。他的近作, 体现为一种〝变异〞性, 一种求索精神, 但永不失去的是那种〝灵性〞和〝中和之美〞, 这正是不朽的中国文化精神与魅力。
孙林试图挽留的是不断消失的文化经典及其精神之美, 他的〝创新〞始终以〝传统〞为底色, 他在作品中表现的是艺术自身之美与纯粹性, 但给人的感觉却是〝历史〞的厚重与久远, 就艺术品格而言, 他体现的正是这个世界与时代特有的不协调, 以及大变动中短暂的文化宁静。
在这种挽留中, 我们看见了〝历史〞在现实中的背景, 也看到了〝异质〞文化与本土文化的互融互补, 孙林努力去做的, 乃是文化在生存中的折射及反映,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 我们肯定其〝变异中的发现〞的现实意义及启发性, 因为, 孙林的艺术选择与艺术取向都是基于〝现实〞产生的。
阅读孙林的油画新作, 我们特别感受到画家观察世界与人生的角度较前有了很大变化, 他对世界的洞察, 人文精神的关怀也都在艺术中得到锤炼, 他的现实主义艺术观、印象派画风、俄罗斯巡迥派的影响都开始松动, 另外一种和既往不同的素质与气息在画面的笔触、色彩、线条中流幼, 进而转换为一种氛围、境界、色调、情绪、感觉与情怀, 这便是与大时代息息相关的现代意识与审美追求的由衷表现。
我们从画家孙林的作品中, 分明看到了一种从唯美追求到深沉、 厚重艺术的转型, 并最终成为他艺术的重心, 由此, 我们想到, 艺术的意义其实不在于刻意求变, 而是水到渠成或瓜熟蒂落的渐变与成熟, 可以说, 沉潜、冲淡、温和, 无论作为创作态度, 还是作为一种美学取向, 都从来没有失去价值。
我们正是试图在这样的层面上, 总结出孙林油画新作之意义。
诉诸“物性”的东方美学
——读旅美画家孙林的作品有感
文 张祖英
中国油画协会秘书長·中国美术展览策展决策人
自上世纪80年代孙林去美生活与工作而分别,已有近20年未晤面。
去年得知他已回上海生活,仍潜心于他钟爱 “画画”的事儿。而且还不时有新作产生,去年夏天到上海出差,在一个毛毛细雨的天气,远驱他在虹桥郊外的寓所,看望他和夫人顾月华(也是我的同窗)。
多年不见仍一见如故。往日的亲情回顾或是往事的眷思,均历历在目,但最令我高兴的还是看到他这么些年对于画作的不减勤劳,在他居室旁的画室里齐排着数十幅以油彩和综合材料表现的新作,无论是表现城市或乡野生活场景,欧洲宗教建筑,还是东方佛教题材作品,显得清新和绚丽,这在上海的画界别有一番风景。
早在四十年前同窗学友期间,孙林在班中都是优秀的学友。不但勤奋而每每能在作业中有些新招或是可品出特别的味道。用一句现今流行语来说:总能在熟悉的教学中“闪”出一点出人意料的新点子或新鲜灵感。同学誉为肯用头脑的学生,我们互相学习,相处甚好!
在我们一起观看这些作品时,他热忱的介绍二十余年在美的生活。虽历尽沧桑,但仍钟爱绘画。在关注国外艺术发展时,总在寻找适合于自己的“路子”。
这批作品的产生,得自于一个偶然的机会,一次手头握着美式快餐带有金属感的包装,无意中用颜色涂抹,忽发现这种金属材料与色彩的混合交融效果,产生出一种非常奇特的效果,于是他便焕发出他善于感受新事物的天性,精神兴奋了起来。
经过无数的实验,反复尝试各种手法的效果,形成了现今他的实验成就,在上海画界引起了不少同道的关注。
我们说在艺术领域,还是变化的今天绘画材料的拓展,已经改变了我们在现代艺术创作中的视觉习惯和观念。孙林的这批作品属于我们习惯称之为的综合材料绘画,这是一种采用非传统意义上的绘画材料的自由形式的绘画。艺术家借助于材料创造具有新感性、新维度的审美形式,以及新的意象和审美符号。创造属于自己的心灵世界。
综合材料在绘画中的运用是现代艺术变革的产物,它是从审美观念、艺术形式、艺术语言上都紧紧围绕对传统的变革而进行的,从而表达艺术家对现代艺术、现代生活的看法。
二十世纪末,各种综合材料逐渐成为我国现代绘画创作中一个重要且鲜明的绘画形式语言,许多艺术家也越来越重视这种绘画形式语言的探索。孙林在美国纽约的20多年间,身处东西方文化的交汇点上, 自然成为国内实践这一现代艺术形式的先行者。
基于东方人对材料的独特感悟,孙林选择了“金”作为自己的专属材料,他选用许多带有金属特性的金银箔,采用金属专用的“锻”、“塑”手段,构建他的材料世界。
在中国传统哲学中,“五行者,金木水火土,其数有五,并往来乎天地这间,而不穷者也,故谓之行。”金木水火土既是构成世界的五大元素,又对应着人的命相,“以谓人禀五行之全气以生,故於物为最灵。”
五行造就了人也塑造了人性,人与物以气共通。因而,金木水火土所具有的生命内涵,成为我们民族特定的文化象征符号。这其中,“金”是“至阴中含至阳,故光明可照”,“ 坚刚”。“金”体现神圣尊严,力量、权力,也有华贵与绚烂。这是“金”的“物性”。当然材料的属性有其意义,但仅仅使用材料,并不能等同于艺术作品,他把它应用于绘画的创造。
而我为画家的心灵之作则需要运用我们绘画创作灵感进行艺术的升华,注入于作者的艺术素养及作为绘画的种种表现技巧,才能使材料通过艺术的手来成为展示心灵境界的艺术作品。才能真正成为孙林的作品的价值所在。
“物性”是材料物质特性的抽象集合。作为艺术创作媒介的材料物质,其“物性”会被重新体现在作品中,艺术家运用材料进行创作,会尽最大努力保持材料的原本“物性”,但伴随着创作活动的进行,“物性”也具有了工具价值以外文化价值。
在艺术作品中寻找“物性”的文化意义与艺术家精神诉求的撞击点。“物性”使物质材料与主体精神的内在共通得以实现。因而,寻找构建艺术精神家园的起点也正是“物性”研究的前提。
孙林从中国传统思维和方法出发,在艺术创作中不断地探究“金”的“物性”的意义,他多年沉醉在对“金”的审美体验之中,并最终透过“物性”在审美与精神诉求之间建立起一条相互交融的通道,使我们在面对孙林作品时,能够自然而然地融入艺术家付诸于以“物性”之美的精神世界。
读孙林的作品是一种清新的体验和享受,因为他的作品并没有一味追摹西方现代性的套路,更没有染上当代艺术中无处不在的“文化病态”。
在题材上,我们在孙林的作品能看到最具东西方特征的两种看似对立的题材——“佛像”和“教堂”,很显然,对于孙林而言,宗教符号并不简单是宗教的意义象征,而更是东西方的文化象征符号,但宗教符号又是最能直指精神世界的题材。
在孙林作品里没有对于文化与精神的图解,画家是以最平实的视角和最平实的内容,透过“金”的“物性”使平凡的景物与精神世界相关联,使我们透过作品看到的是他对于世界以及人与世界的关系的思考。
和基弗尔、塔皮埃斯以及国内众多的运用综合材料语言的艺术家不同,孙林的作品是具象写实的,他的作品也并不直接关注任何的社会、现实问题,透过具象的景物传达的却是一个崇高的、理想的精神世界,一个饱含浓郁东方文化底蕴的精神世界,这个世界是孙林的精神归宿也是所有观者的精神向往。他透过一个东方艺术家所有的对“物性”的感悟持续不断的关切和守护着这个精神家园。
“物性”在历史与文明的积淀中蕴含了丰富的人文意义,因而“物性”也能更好的显现东西方文化的差异性。基弗尔透过他西方式的感知力,使金属变得沉重而冷涩,“金”被负载上了浓厚的西方文化的特性;“金”在中国人的文化感知里承载了东方文化特有意义,孙林的民族、历史背景注定他不可能像基弗尔一样,在孙林的作品里是典型的东方式的、飘逸的、宁静的精神体验,绝没有西方的“冷峻”与“批判”的精神特征。
纵观孙林的作品,可以感觉到透过材料“物性”所承载的东方文化意蕴在随着孙林的人生觉悟中不断地深化着。孙林的作品开启了“物性”体验与艺术表现的独特管道,他的图式符号是东方文化所独有的,它能溶解异域文化,又能承载东方的历史人文传统。
孙林运用“金”进行绘画创作的过程,是立足于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反思和对西方文化的审视的过程。文化的差异是流在血液里的,古人云“文以载道”,孙林以他完美的、东方式的现代艺术语言,顺理成章地构建起了纯粹的、自如表达的艺术境地,在作品中建构起自己的东方美学体系。
孙林 2010年12月写于上海
在艺术范畴中,无论你从事文学、美术、音乐、舞蹈或戏剧,都必须〝开悟〞,只有开了悟,才能从理性转至感性,规范化变成自由化,从生活真实融汇觉通为艺术创新。而从〝开悟〞后又必须〝悟道〞,悟出一条自已在艺术上的道路,是别人无法取代的,有自己风格特色的道路,前者是思想前行,后者则必须身体力行,將虚化为实。
从这虚与实的辯证关系,有一条格言一直藏在我心中,以检测自己的创作及构思,是否达到这个境界,那便是:〝以崇虚尚简,得象外之趣〞。
我於是想就此审视自己这一生的道路,是如何领会及觉通这悟性、悟道的。
我曾经很苦闷过,我喜欢现代感觉,又热爱东方传统,在生活中同样矛盾冲突重重,但细察之下,我发现东西方艺术看似对立,其实不然,东方民族传统与西方现代艺术之间,一直纠缠着相互的启迪、互补、继承、吸收,达到微妙的变异,形成更新的风格派别。在许多古迹或艺术殿堂中,我开始悟到形式与内容之间的表现手法,绝对要大胆突破,不可拘泥古人,更旡需界定地域传统,重要的是想表现的信息。
我曾经是一个十分崇洋的人,奇妙的是时日越久,似乎从我身体中滋生出一种对崇洋的抗衡,我越來越喜欢东方的传统艺术,但旡论东方或西方,生活的沉淀中会产生一种奇妙现象,那是依附於物体的一种光泽,被人们称作PATINA,我忽然发现这一种帕蒂娜PATINA现象,它介於物质与精神之间,它是绿銹,它是古色,它是长年经历形成的神态,由於岁月的沉淀形成一种被长期磨擦、揩拭、抚摸后的光泽,这种光泽融合了其它的生命所赋於的关切及感情,附着在古老的器物表面,这一层后天生成的带着光泽的木质,是可遇不可求的衍生物,在人文意识中却具有汇聚了知识、智慧、成熟及理性的含义,象一粒种子在温床中探索着破茧而出,表现在作品中即产生独特之趣,也是从悟性走向悟道后找到的感觉。
我在艺术创作生涯中也許艰巨却並不感到苦闷,原由便是那种倾诉及表述对生命及生活中的真善美最后回報给我是无穷的乐趣,甚至是无尽的快乐及幸福。
孙林生前重要画展
2010年5月,参加上海春季艺术沙龙展出。
2011年2月,在澳大利亚墨尔本MEOU画廊开个人画展。并有四张画被收藏家收藏。
2015年6月-7月,在纽约AGORA GALLERY展出油画作品。其中两幅被News 和Asia Art亚洲艺术杂志特别介绍。
2016年9月,上海虹画廊展出孙林六十多幅作品于《花语》个人画展。
2017年,加盟美国亚洲艺术画廊,Fine European & Asia Work of Art ,参于拍卖艺术作品。
牵手60年 孙林与爱妻顾月华
最长情的告别
孙林画展· 2023年4月2日至4日
延伸阅读
【留美学子】近期发表
精选汇编 ↓↓↓ 百篇尽收眼底
汇编1-21期
汇编1-35期
汇编1-30期
汇编1-24期
1-30期
喜欢就点“赞”吧↓↓↓↓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