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5年,毛主席和周总理同时身患重病,主席致信总理:江山要谁来守
点击👇下方小卡片关注温史局,解锁更多精彩内容
1975年,毛主席和周总理都非常年迈,而且身患重病,很难再开展工作了,放心不下国事的主席致信总理:“你看以后谁来主持工作比较好?”
周总理回复说:“这几个人怎么样?”毛主席听到后满意地说:“恩来想的真周到。”
毛主席与周总理是亲密的战友,他们之间无话不谈。
那么,周总理到底推荐了哪些人呢?他与毛主席又是从何时开始成为革命伙伴的呢?
咱们今天就来说一说毛主席与周总理的合作历程。
英雄所见略同
毛主席与周总理年纪仅相差五岁。
虽然出身与经历大不相同,但他们作为那个时代的热血青年,都怀揣着一个共同的理想,那就是让中国成为一个富强的国家,不再受外国的欺负。
为了这个理想,他们各自努力求学,四处探索可以拯救中国的良药。
在上个世纪20年代左右,他们不约而同地接触到了马克思主义,并且都认为只有马克思主义才能救中国。
所以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后,他们都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开始在各地传播共产主义革命思想。
作为两个优秀的共产党员,他们早就知道了对方的存在,而且还阅读过对方的文章,互相仰慕,却一直未能相见,而且有好几次都失之交臂。
毛主席在中国共产党刚创建的前两年,担任了大量重要的工作,但此时,周总理远在巴黎,所以无缘相会。
1924年,周总理从巴黎回国后,来到了当时的革命之城——广州,参加孙中山先生倡导的国共合作,准备北伐事宜。
此时,毛主席正在广州任国民党中央宣传部代理部长,应该是有机会见面的,但事有不巧,毛主席因急事离开了广州。
当时,毛主席接受组织委托,前往上海开展工作,此后周总理前往上海参加中共四大时,毛主席返回了湖南老家。
次年,毛主席又来到广州,但此时,周总理已经率军东征离开广州了。直到1926年,双方才正式见面。
1926年,国民党二大召开,毛主席和周总理都参加了这次会议,二人总算是将对方熟悉的名字对应在了陌生的身体上。
而且令两人意外的是,刚见面不久的他们就有机会共同面对难题。
当年3月20日,蒋介石制造了“中山舰事件”,意图夺取大权,周总理早就看出蒋介石狼子野心,不会忠于革命,曾向苏联顾问季山嘉表达了自己的忧虑,但没有引起组织的重视。
而事发当晚,毛主席也看出了事态的严重性。
毛主席同样找到苏联顾问,表达了看法,季山嘉似乎也明白了事态严重,但不愿与蒋介石迅速决裂,所以拒绝了毛主席的反击方案。
毛主席无奈来到国民革命军第二军副党代表李富春家里,恰好遇到周总理。
毛主席对周总理说:“蒋介石如今是铤而走险,我们不要被他吓倒,否则以后就难办啦。”
周总理非常认同,他俩一起分析了当前的敌我力量对比,都认为可以与蒋介石一战,于是周总理再次去见季山嘉。
面对周总理的二次来访,季山嘉依然拒绝采取果断措施,周总理苦口婆心地劝说:
“我们越是害怕破裂,蒋介石就越是要制造破裂,只有让他知道我们是不好惹的,他才不敢轻举妄动。”但季山嘉始终没有听取周总理的意见。
由于季山嘉的严词拒绝,此事最终不了了之。
但毛主席和周总理增进了互相的了解,发现二人是志同道合的,为以后共同开展革命工作,打下了基础。
但也是经过此事之后,两人四年多都没能再相见。
1927年,国共双方正式决裂,为了打击国民党反动派的嚣张气焰,党内决定发动武装斗争,于是周总理发动了南昌起义,毛主席也闻风响应,发动了秋收起义。
随着革命工作的进一步展开,他们终于有了长期并肩作战的机会。
革命完美搭档
事实上,毛主席与周总理的第一次正式合作应该是在1931年,这一年,周总理被组织委任到中央苏区主持全面工作。
而毛主席此时正受到王明、博古一派的排挤,在中央说不上话了。就这样,地位天差地别的两个人见面了。
一见面,毛主席就向周总理陈述了大量苏区的实际情况,并提出了自己的主张。
他认为周总理高瞻远瞩,不是王明、博古之辈,一定会支持自己。
但周总理刚到苏区,很多事情还不了解,所以在大事上,周总理认为还是要多听听大家的意见。
当时中央苏区受“城市中心论”的影响,一心要夺取大城市,于是他们盯上了江西的首府南昌。
毛主席再三劝诫说南昌不易攻打,最终经过讨论,大部分人认为如果不打南昌,也至少要在吉安、赣州、抚州之中选一个来打。
再次经过几轮会议之后,大部分人决定攻打赣州为宜,只有毛主席极力反对,他认为虽然赣州没有南昌那么难打,但依然是硬骨头,还是不打为好。
而初来乍到的周总理决定听从大多数人的意见,打赣州。
攻打赣州果然失利,红三军团被围困在赣州城下,随时都有全军覆没的危险。
毛主席心急如焚,马上赶到前线,亲自指挥部队,成功救出了红三军团。
事后,很多人依然主张打赣州,他们认为首次失利是因为战术问题导致的,打赣州的整体战略没有错误。
这次周总理却想多听听毛主席的意见,毛主席说:“如今南北两面都有敌人重兵把守,西边有赣江天险,唯有东边的漳州一马平川,而且敌人守务空虚,攻之必克。”
很多人表示反对,因为这不符合党中央要求夺取中心城市的战略目标。
周总理这次却坚定地站在了毛主席的一边,对他说:“你放心去打漳州吧,我会保证你的后勤补给,替你顶住所有压力。”
有了周总理的支持,毛主席在闽东打了个大胜仗,比原来所预想的战果还要大,可是毛主席的日子却更不好过了。
打了胜仗回来的毛主席受到了上海党中央的严厉批评,从这以后,毛主席在苏区的话语权就更小了。
但是周总理看出来毛主席的军事思想是正确的,虽然还不能在明面上支持毛主席,但他一直在背后默默保护毛主席,等待着大家思想转变的一天。
周总理相信,总有一天,大家会知道毛主席的革命思想是正确的,那时候,他就可以和大家一起在毛主席的旗帜下奋斗了。
但是现在,他必须先保住自身的地位,以便于随时纠正苏区政策的错误与偏差。
毛主席在这段时间里,经常受到王明、博古等人的冲击,他们甚至一度想将毛主席驱逐出队伍,以防止毛主席再回到权力中心。
长征开始时,王明、博古等人想将毛主席留下,而周总理坚持要毛主席随同长征。
周总理的据理力争很快被证明是有先见之明的。由于党内的“左倾冒进主义”思想一直没有得到纠正,所以在长征前期中央红军的损失非常大。
国民党军四面围堵,中国共产党走到了生死存亡的边缘,这时毛主席义无反顾地站了出来。
1935年,遵义会议召开,成功地挽救了中国革命事业。
会上,周总理、张闻天等人坚决支持毛主席。
而且经过长时间的检验,大多数人都明白了毛主席的思想才是正确的,所以毛主席得以再次回到中枢位置上来。
毛主席马上命令红军四渡赤水,以变幻莫测的行军路线,甩开了数十万追兵。
这一手天才操作震惊了国共两党的人杰们,成为毛主席的革命史诗中得意的一笔,也成为世界军事史上广为流传的神话。
在这段时间里,周总理也彻底明白了只有在毛主席的领导下,中国革命才有出路,红军才有生路。
于是他从此一心一意地做毛主席的副手,坚决执行毛主席的主张,紧紧围绕毛主席的旗帜开展工作。
一次,红军冒着敌人的炮火渡河,周总理看不到毛主席在什么位置,便紧张地到处询问毛主席的下落。
一番寻找之后,发现毛主席果然还没来得及过河,便命人赶快护送毛主席过河。看到主席安然无恙地到达对岸,周总理才开始渡河。
在毛主席的领导下,红军顺利转危为安,经过两万五千里长征,在陕北落了脚,毛主席与周总理就一起在延安工作。
但不久之后,形势突变,他们又不得不分开。
迟暮不忘国家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国共双方再次合作。
1938年,周总理作为八路军代表入驻重庆,从此在长达九年的时间里,周总理长期都在重庆工作,只有短暂时间回到延安。
但毛主席和周总理经常互通音信、相互问候,千里河山阻挡不了他们的革命友谊。
1946年,毛主席前往重庆与国民党谈判,周总理命令在重庆的地下党同志不惜一切代价,务必保证毛主席的安全。
随着蒋介石撕毁谈判协议,全面内战爆发了。
周总理返回延安,与毛主席一道指挥了解放战争,经过三年的浴血奋战,终于开辟出一个崭新的中国。
新中国成立后,毛主席和周总理身上的担子更重了。
建国后,周总理长期担任国务院总理,我们亲切地称呼他为周总理。
在总理任职期内,他组织开展了全方面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健全了我国的工业体系,为以后我国经济的飞黄腾达打好了基础。
虽然周总理一直紧紧团结在毛主席的身边,而且毛主席也一直信赖着周总理,但在数十年的工作生涯中,二人也难免有意见相左的时候。
早在南方苏区的时候二人就有过分歧,建国之后,在经济建设方面,他们曾经也有不同的看法。
虽然二人的不同主张给具体工作带来了很多困难,但两人还是维持着最大限度的理解和包容。
在生命的最后几年,周总理依然宵衣旰食,他的身体日渐消瘦,国家经济却在他的努力之下,逐渐复苏。
1972年,周总理被检查出患有膀胱癌,得知消息的毛主席马上吩咐让周总理住院接受治疗,并要求医院组织最优秀的专家团队来为周总理诊治。
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周总理总算可以出院了。但他不知道的是,此时毛主席的身体状况也出了问题。
毛主席在1972年之后,患上了肺心病。后来病情逐渐恶化,到了1973年,中共十大召开时,毛主席拖着病体,坚决参加会议。
会议结束后,毛主席行动困难,无法起身离开。主席不先走,其他人也不敢走,现场陷入一片焦灼的寂静之中。
正在这时,周总理看出了毛主席身体的异样,于是当机立断,起身向大家宣布:“今天特例,主席说要看着各位代表先走,他最后再走。”
代表们离场之后,周总理马上命令医疗队将主席送回病房。
两位领导人的身体状态大不如从前,他们不约而同地开始考虑下一代领导班子的问题。
在周总理看来,邓小平、叶剑英和李先念等人是最好的人选,而毛主席也认为邓小平人才难得。
但是,他们两人还没有互相交流自己的内心想法。
周恩来竭力保护邓小平等人,使他们尽量不受到冲击,还想方设法让他们参加国家重要会议,参与政府具体工作。
由于种种原因,邓小平还是被搞下了台。但主席亲自关照,邓小平没有受到太多伤害,很快又重回中央了。
1974年5月29日并不是什么特殊的日子,这天周总理陪同马来西亚总理与毛主席会面。会面结束后,所有人都先行离开了,周总理却还留在屋里。
周总理与毛主席相互看了一眼,默默无言地握了一次手,这是他们最后一次在公开场合握手。
1974年12月26日,在毛主席81岁生日这天,周总理与毛主席促膝长谈,秉烛达旦,讨论了未来国家领导班子问题,共同作出了意义深远的“长沙决策”。
1975年,两位领导人的身体再度恶化,分别住进了医院,毛主席再次向周总理询问此事。
这期间,毛主席曾给周总理写了一首《诉衷肠·赠周恩来》,里面一句说“江山靠谁守”,即是隐晦地询问周总理对下一任领导班子的看法。
周总理依然坚持之前二人共同商量过的邓小平等人是最适合的人选。
1976年,两位伟人与世长辞,而邓小平等人也不负他们的期望,将中国建设成为了一个富强的国家。
小结
毛主席与周总理的事迹早已家喻户晓、彪炳史册,而他们之间的革命友谊也将永远被人们传唱,值得我们所有人的学习。对于两位伟人几十年的风风雨雨,大家有什么感想呢?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