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dian新闻
>
第一届系统生态—西安社区(艺术)实践季

第一届系统生态—西安社区(艺术)实践季

公众号新闻



2023年西安美术学院联合山灰艺术社区,创办第一届系统生态—西安社区(艺术)实践季,今年我们以社区艺术为主要类型,邀约各方艺术家、设计师、学者、团体机构,呈现各地的社区艺术实践项目,并以“系统生态”为主旨,从两个维度来进行呈现——


1、自然与人形成的生物生态系统;

2、人与Community所构成的社会生态系统;


——来观察“人-Community-自然”所构成的“社会性系统”和“文化性生态”,体验“地球+世界”所共构的复杂、多义、感性的链接关系。


艺术,作为一种生命意志所驱动的主体实践,以一种不断展开、不断生成的文化方式,关注社区生态中互构、互融、互生的关系。在具体的操作中,通过多种社区艺术的实践放方式,包括空间营造、视觉营造、情境营造、关系营造、活动营造等,来呈现“系统生态”在社区领域中的相互关联、相互依赖、相互作用,体现形塑社区生态系统所包含的重要意义。


展览

部分作品


项目名称:在城市,在乡村,重塑日常

艺术团体名称:Local 本地

项目概述:Local 本地是一个工作边界不断延展的文化机构。2006 年起,开始以文字、影像、艺术、设计等多种形式,对城市与乡村进行记录和研究,秉持“艺术介入”理念,已形成系列的展览出版/传播体系。多年来持续围绕构建“新本地文化”进行内容生产,并已创建包括博物馆/艺术中心/社区文化中心在内的多个城市文化复合公共空间。本次展览,将通过文献、影像、模型等多种方式,对 Local本地多年来的工作进行切片式的展示

项目名称:“空间、关系、故事、审美”--社区艺术行动的 3个案例

项目时间:2015 年至今

项目概述:胡燕子工作室基于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城乡关系和基层社会现状展开研究,关注艺术参与社区营造、乡村建设的方法,关注基于真实现场和在地文化的当代艺术个案。工作室通过展览策划、田野调查、空间规划等方式,探索从艺术的角度推动社会改良、进行社会雕塑的路径。工作室案例覆盖多个城市,包括从 2015 年至今的140 多场公共活动(艺术节、展览、论坛、讲座、工作坊、专题研究等)。本次主要展示三个案例:“坊间·社区公共艺术节”、从“生根”到“营生记”--“社区策展人”的实践、“童年秘密档案馆”。

项目名称:生态社区艺术研究

项目时间:2022年10月--2023年4月

项目概述:本项目以生态社区研究为主题,针对环保运动、生态社区、社区实践三大板块,在对相关案例浏览、阅读、分析与书写的基础上,以"生态危机与意识觉醒:环保运动→针对实验:生态社区一新的道路探索:社区艺术实践”为脉络,系统性的梳理总结了国内外的相关经验,并尝试进行谱系梳理与脉络归纳,以帮助观者建立对这一主题较为清晰且完整的认知,并为未来的艺术及行动提供更多样化的路径探究。

项目名称:一平方米行动

项目时间:2021 年至今

项目类型:社区营造

一平米街区艺术便民服务行动,简称“一平米行动”是 2021 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新华样板社区中“人人街区计划"中的行动之一,也是第二届“新华 HOW”人文新华原创设计大赛的主题活动。一平米行动的产生,源于人们对身边议题的关注,对生活于美好街区的期待,也源于人们愿意用自己的双手来成就这份期待的勇气与创造力。这群可敬的行动者们通过多轮头脑风暴,从个人的好点子到找到行动伙伴共同探讨更广泛的议题,再到提出具体行动方案与各种相关方接洽和不断打磨行动路径,并思考更可持续的行动策略。在这期间,每一位行动者都担当着在街区穿针引线的重要角色,为韧性社区创造了无数有趣又重要的连结。行动自 2021年6月底正式发布,共收到 30 多份来自新华街坊多元角色的提案,并收到 14 位便民艺术家的报名,最终形成了 14组落地方案。"一平米行动”从提案到落地,体现了人人参与、人人共创、人人共享美好社区的过程,欢迎到新华转转,偶遇居民和艺术家的“一平米创作”。

项目名称:《老年同居的情欲色》

研究者:隋雨荷、王晓涵、章宇征

作品类型:社会性艺术

时间: 2020年

影像部分时长:2 小时 24 分 07 秒

作品名称:《Pieces》

作者:刘也

时间:2020 年

作品类型:装置(亚克力摄影)

作品名称:《东阳东阳》看不见的社区

作者:康刘星灵

时间:2020 年

作品类型:装置、文创产品


艺术家

介绍



大鱼营造

大鱼社区营造发展中心是一个跨专业青年组成的创新型社会组织,其核心专业能力包括社区营造与街区创生、社区规划与空间设计、社会学、活动策划、空间创新运营等。以「人人参与共创美好街区」 为倡导,致力于推动城市再生语境下的多方参与和社会创新。城市更新的背景之下,关于空间的营造是一种有力的载体,但其内核和价值是关于社区的人的营造,而关于人的营造需要的是社会创新与跨专业的协作。大鱼成立为一个社会组织来自一个共识,即两个领域 ―― 城市更新与社区营造,都是需要跨专业、多专业的系统协作。在这两个领域中,有和传统城市建设中相同的市场服务解决的工作,也有不能以营利为目的的与社区和居民紧密相关的工作。关注创造社会价值的创新力量首次形成一个专业的整合平台。我们希望通过社区营造,能够激发社区活力,赋能居民参与,最终能够实现社区的长效运营,定位于一个社创项目的孵化平台。


地瓜社区

地瓜社区在地下空间营造中植入更多价值内涵,树立了社区地下室改造的阶段性标杆,引领和撬动着同类行动的持续发生。同时,其对空间的人本思考实际已经超越了地下,开始探索面向未来的城市空间生产方式,将“空间(space)”改造成有温度的“场所(place)”。地瓜社区2019年被美国Parsons 设计学院选为全球最佳社会创新案例之一、2018年被评为年度Beazley最佳设计之一、2016年荣获 DFA亚洲具影响力设计全场大奖 ……


芬 雷

艺术与出版策划人,联合发起泼先生、方志小说、复杂问题研究所等。策划记述电影周(杭州,2014)、居伊 · 德波电影周(杭州,2015);策展“高洁人民出版社:高洁个展”(上海,黑石公寓U26、2018)、“在兹远游:方志小说驻地联展”(宁波,假杂志图书馆,2021)、“风物变:孔德林个展”(福州,桂湖美术馆,2022);联合策划第 11届上海双年展城市项目“谷神变”(2016)、“谷神变Ⅱ:营造语法”(2017)、方志小说:驻村写作联展(2018)、致睡神:中法诗歌行为之夜(2019)、“谷神变Ⅲ:田野会议”(2019)、“睡梦散页”戏剧之夜(2021、2022)、“超迹象:中法诗歌行为季”(2022)、TBB 社区建筑与文化季(信阳,2023)等。


葛宇路

1990年出生于湖北武汉,2013年毕业于湖北美术学院影像媒体专业,2018年于中央美术学院获得实验艺术硕士学位,现工作、生活于环京地带。葛宇路的兴趣多集中于城市公共空间中的趣味表达,试图通过作品调侃生活中隐藏的矛盾。他用自身对公共空间进入介入和协商,企图从中制造新的动态关系。他的个展曾在北京公社和广州扉美术馆举办。他近期参与的部分展览包括“From Luther to Twitter. Media and the Public Sphere”, 德国历史博物馆,柏林,德国(2020);“情的时代”爱知三年展,日本名古屋(2019);“无界艺术季”,扉美术馆,中国广州(2018);“家的变迁”,金泽21世纪美术馆,日本金泽(2018);中国当代艺术年鉴展,民生美术馆,中国北京(2018);“应力场”第四届美术文献展,湖北美术馆,中国武汉(2017);“抗体—新视觉艺术节 2017”,华美术馆,中国深圳 (2017);CAFAM双年展—空间协商,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中国北京(2016)等。他曾入围2019艺术8青年奖以及第十三届AAC艺术中国年度青年艺术家(2019)。2020年,他在北京公社的同名个展“葛宇路”荣获画廊周北京“最佳展览奖 - 创新奖”。


广州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团队

跨媒体艺术学院是面向未来艺术发展的学院,2018 年由实验艺术系、戏剧与影视艺术专业、摄影与数字艺术专业整合而成。其中,跨媒体艺术学院的前身――实验艺术系成立于2011年,是继中央美术学院实验艺术学院之后在国内第二个成立、并且在华南六省唯一以实验艺术专业招生的系别。跨媒体艺术学院应时代的发展和广州美术学院实验艺术教学的成长而生,是艺术界和产业界交流沟通的高端教育平台,秉持“立足当下、实验创新,整合公共知识、运用前沿技术”的理念,以培养艺术领域“导演型”高水平艺术人才和文化创意人才为目标。本次参展项目由跨媒体艺术学院张晓静老师与学生共同开展的“怡乐行 ―― 社区与实验艺术”及王超老师与学生共同开展的“坠落街”组成。


黄孙权

学者、策展人、艺术家、工学博士。现为中国美术学院教授,跨媒体艺术学院网络社会研究所所长,视觉中国协同中心乡土实践与空间生产研究方向导师。


黄边站

黄边站(HB STATION)是一个非营利艺术机构,2012 年由广东时代美术馆创立于广州。我们希望与艺术家、写作者、策展人、建筑师及相关领域的行动者紧密合作,通过“实践 研究 创作”的相互推动,鼓励自我组织,建构面向当代情境的联合工作和学习交流平台。在此基础上,也希望探索当代艺术教育的可能形态。2022年我们把本部空间从黄边北路迁至晓园北路(海珠区),以及注册了新的公众号。两者都关乎如何继续黄边站的长期愿景:推动不同地区、不同背景的实践主体的联合,鼓励自我组织,构筑面向当代情境的共同工作和自我教育平台。简言之,如何保持对集体/社群创造力和其替代性、公共性的探索,同时创造性地投入其中。


胡燕子工作室

胡燕子工作室基于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城乡关系和基层社会现状展开研究,关注艺术参与社区营造、乡村建设的方法,关注基于真实现场和在地文化的当代艺术个案。工作室通过活动策划、田野调查、空间规划等方式,探索从审美的角度推动社会改良、进行社会雕塑的路径。工作室案例从2015年至今,共计140多场公共活动,覆盖多个城市,包括艺术节、展览、论坛、讲座、工作坊、专题研究等形式。先后发起并策划“复归 · 国际现场艺术节”“镜中民间 — 想象的共同体”“有艺无疫社区美育行动计划”“童年秘密档案馆”“社区微型美术馆”等项目,联合发起并策划“复归倡议行动”“坊间 · 社区公共艺术节”“麓湖社区艺术季”等项目。2022年10月,工作室打造“童年秘密档案馆·玉东馆”并投入运营。


焦鹏飞

1989年3月生,山东省广饶县人,现生活在西安。独立艺术家,现从事行为艺术、参与式艺术项目、实践艺术创作。谷咀青年艺术家、拆界艺术小组成员、西安共治空间主理人之一。


刘昭吟

集美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外聘教师,乡愁经济学堂秘书长。拥有台湾大学化学系学士、硕士,以及建筑与城乡研究所硕士、博士,并为2003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富尔布莱特访问学人。研究与实践关注区域与地方发展的经济、社会和空间,如产业经济分析与政策建议、社区营造和社会空间设计等,协助建立社区营造的推动机制和长效平台,通过赋能和自我赋能与各方团队共同成长。在社区营造领域的项目包括:浙江省宁波市奉化区乡愁经济发展、福建省泉州市美丽古城家园共造、泉州市城市管理提升行动之社区营造、广东省韶关市乡村振兴之社区营造行动推动。


刘悦来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副教授,社区花园与社区营造实验中心主任,上海四叶草堂联合创始人 & 理事长。长期从事可持续景观规划设计、社区花园、参与式社区规划与社区营造教学、研究与实践,作为上海首批社区规划师,近年来在上海以社区花园为实验基地推动参与式规划和社区自组织景观营造,促进多元共治机制下的基层社区共同体建设。2021年获三联人文城市奖,四次入选《上海手册:21世纪城市可持续发展指南》。


刘 阳

广东时代美术馆副馆长,首席公共项目策展人。2008年起在深圳参与华 · 美术馆开馆筹建和OCAT 馆群的工作,曾任职华·美术馆策划部主任、执行馆长助理,OCAT 深圳馆兼华 · 美术馆公共项目部主任等。2020年加入广东时代美术馆,探索美术馆在进入社会现场、联结不同社群和认知经验中的独特价值。


李财林

陕西安康人,艺术创作与教育工作者,任职于渭南市澄城中学。本科毕业于西安美术学院美术教育系油画专业,硕士研究生在读于西安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系实验艺术专业。长期关注社会性艺术及社区美育,研究儿童生态美育在教育实践中的应用,曾多次前往大凉山支教,组织乡村儿童美育活动。


Local 本地

Local本地是一个工作边界不断延展的文化机构。2007年起,开始以文字、影像、艺术、设计等多种形式,对城市与乡村进行记录和研究,秉持“艺术介入”理念,已形成系列的展览出版 / 传播体系。多年来持续围绕构建“新本地文化”进行内容生产,并已创建包括博物馆 / 艺术中心 / 社区文化中心在内的多个城市文化复合公共空间。Local本地不仅深耕内容,更凭借成熟的执行团队与落地执行经验,在城市更新领域,累积了一系列具有样本意义的改造项目案例。涵盖社区 / 街区 / 园区等多种城市形态,从项目研究 / 策划/ 规划 / 设计,到业态落地 / 品牌孵化 / 后期运营,全过程成功执行了多个不同类型项目。


鲁 潇

艺术家、艺术以及身体课程实践者。毕业于法国瓦朗斯高等艺术设计学院纯艺术方向,现作为自由艺术家、教师就职于西安美术学院、西安欧亚学院。创作媒介涉及行为表演、行为影像以及与身体议题相关的素描,研究方向以日常生活与社会规范中,身体状态的主动与被动性的边界展开。


李鹏鹏

河北邯郸人,本科毕业于西安美术学院油画系,西安美术学院实验艺术硕士在读,工作生活于西安,从事多种艺术实践以及教育实践。现为实验艺术艺术实践者、拆界艺术小组成员、实验艺术美育实践者。


年进军

1996年生,甘肃渭源籍,2018年毕业于昆明理工大学本科城市学院艺术设计系视觉传达综合艺术工作室。创作涉及:策划、诗歌、绘画、行为、摄影、声音、视频等。目前创作方向主要探索我与肉身是否一致,在作品里有没有做到足够的诚实,是否在自己的作品里做到了不虚伪,在作品内部展现出的艺术上的道德视野是否与现身一致。


屈 波

艺术史博士,四川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四川美术学院美术学学位评定分委员会委员兼秘书。策展人、批评家。中国文联文艺研修院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会员。


四川美术学院团队:虎溪计划 - 历史与当下

四川美术学院是西南地区唯一一所高等美术院校,扎根于直辖市重庆,坐落于长江之滨、缙云山麓,是中国培养高层次美术人才的摇篮和推进高水平艺术研究的重镇。“虎溪计划”是2021年四川美术学院师生在美院大学城校区所在地――重庆市高新区虎溪街道展开的系列社会美育项目实践,由屈波、王天祥、靳立鹏、周晶、杨方伟、刘也、李一晨、张朤、杨洲等老师发起,与虎溪街道进行了紧密合作,社会美育、实验艺术、综合艺术、公共艺术、雕塑、版画、中国画、产品设计、视觉传达等不同专业本科生、硕博士研究生参与,通过持续开展的课程教学、特色美育工作坊、品牌性展览“中国社区美育行动计划展”、各种类型与规模的研讨会等活动,构建“10 分钟美育圈”,让小区、商圈及社区文化服务中心变身为艺术现场,一场场高水平的艺术创作、展演、讨论活动有序展开,师生与居民共创共享,促使居民在家门口附近即可切实感受到艺术的魅力。


时志华

2000年生于山西太原。本科就读于西安美术学院实验艺术系。目前硕士就读于西安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系。


时代美术馆

广东时代美术馆于2010年10月在广东省民间组织管理局正式注册为非营利性公益美术馆(民办非企),以研究性、实验性、对话性展览为核心,关注、推动珠三角及南方理论地区的艺术生产,传播泛社区的机构和艺术概念,将建构公共艺术机构作为社会使命。广东时代美术馆公共项目致力践行“泛社区”的理念,以身处变动中的城乡结合部社区为原点,既敞开面向以大湾区为代表的城市发展经验,亦深入关注不同社群的面貌与状态,推动多元、包容的议题和实验。我们希望用当代艺术联结不同学科领域,形成更广博开放的认知网络,创建知识分享的公共平台;也珍视丰富多样的个体经验价值,以更开放的态度,发起与观众的平等对话,发展引导式、启发式的艺术体验。旨在建构美术馆具有公共性、开放性、平等性的公共语境,致力参与一个更包容、公正、互敬的社区与社会,践行公共艺术机构的社会使命。


四叶草堂 &同济大学社区花园与社区营造实验中心

四叶草堂是一支致力于城乡社区环境发展、公众参与和教育的联合工作团队。团队倡导向大自然学习的可持续生活方式,推动参与式社区规划和社区花园实践行动,为孩子们带来成长素养教育,协助社区民众共同打造心目中的理想家园。四叶草堂愿景是“人人参与,共建共享家门口的都市桃源”,目标建立越来越多的“身边的自然、都市的田园”,成为社区家门口的自然王国以及公众参与社区营造的绿色起点和象征。社区花园以绿色空间为载体,以公众参与为主要力量。它强调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精神,是文化复兴与生态文明建设在都市区的缩影与绝佳实践点。同济大学社区花园与社区营造实验中心致力于研究在高密度城市,通过对城市社区的生态修复、修补,实现社区的有机更新,并在社区花园营造过程中促进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社会多方资源的整合、生物多样性保育、非生物环境的改善、社区花园自我永续发展,最终通过社区花园的营造,促进政府管理机制的改变、管理模式的变化以及管理政策的改变,实现城市的有机更新。


三明治

三明治是中国第一个Life Writing平台,以非虚构Storytelling形式激发创造力,并将生命故事运用于个体探寻、在地研究、出版策展、声音播客、儿童成长等领域。在上海拥有两家三明治文化中心线下空间。成立十二年来,三明治的媒体团队致力于以非虚构故事的形式,观察记录时代症候群,揭示中国社会的变化脉络。同时,我们也为国内及海外的华语写作者,提供每日书、短故事学院、写作工作坊等写作项目,打造了一个有质感有温度的写作社 群,超过10000位中文写作者在三明治记录下了数万个非虚构故事。


王 沂

中央美术学院教师,中央美术学院“EAST—科技艺术季”执行委员会召集人。作品先后入选第十三届全国美术作品展、中国青年实验艺术邀请展、北京媒体艺术双年展、济南国际双年展、中央美院实验艺术教学成果展、中央美术学院科技艺术成果展等大型展览,并被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红门画廊、金杜艺术中心、铸造美术馆等机构收藏。先后参与承担教育部纵向课题 2 项,中国科协科普标准化项目 1 项,国家艺术基金培训项目1 项,校内自主科研 1 项。在《美术研究》、《北方美术》、《画廊》等国家级核心期刊及“中国社会学年会”等相关会议累计发表论文及相关评论 8 万余字,主持编写相关专业文献 35 万余字。


王志亮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博士,美国匹兹堡大学建筑与艺术史系访问学者,现工作于河北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任艺术学理论系副主任,中国美术批评家年会学术委员。


王 超

广州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讲师,木雕实验室主任。


王檬檬

教授,策展人,艺术学理论博士,西安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系主任。长期关注与从事当代艺术前沿问题研究和策展、教学、创作等工作。生活和工作于西安。


王一珂

1996年生于河南郑州,目前就读于西安美术学院实验艺术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聚焦于“生态、植物、社会”和艺术的交叉领域,作品从探索个人感悟到介入真实的社会现场,善于用身体语言及影像为主要媒介创作,处于不断生成中。


王 莹

1983年出生于陕西省西安市,硕士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实验艺术学院。创作聚焦于真实的社会现场,关注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以及在此过程中产生的阶层固化和社会割裂,并将社会介入作为主要创作手段,试图通过与大众的交流及合作,描绘出当下社会语境中个体或集体的命运形态。她将艺术作为认识世界的一种方式,从而去探寻艺术作为实践力量在面对具体社会问题时的可能性。作品形式主要涉及社会介入、影像、装置、绘画等。曾获得SAP艺术大奖年度新锐艺术家、莱俪青年艺术奖、iArt 青年艺术计划三等奖。


徐坦

1957年生于武汉,于1989年获广州美术学院硕士学位。1993年加入广州“大尾象工作小组”。现工作并生活于珠海。徐坦的创作涉及文字、图片、录像、行为、装置、网络等多种媒介领域,他敏感于社会生活和文化的变化,不停地追问当代艺术的边界何在。他将艺术表达和知识性研究、美学实践和理性认知视为他工作价值中不可分割的两个维度,并探索两者之间一种适度的张力。他将艺术表达和知识性研究、美学实践和理性认知视为他工作价值中不可分割的两个维度,作品曾参加第53届威尼斯双年展,第50届威尼斯双年展、柏林双年展,广东三年展等国际大展,在国内外被广泛展出。


谢凌慧

本科毕业于华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视觉传达系,研究生目前就读于广州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实验艺术专业。作品以平面设计为主,围绕在地设计与社区艺术介入进行创作和平面视觉探索。


西美社会性艺术小组

西美社会性艺术小组是西安美术学院实验艺术专业近几年来致力于社会性艺术的共同体,从在各种社会公共空间中的实践,到对几十种社区问题的发掘,逐渐形成了大量社会性艺术的实践案例样态。


杨光炤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院教师,苍耳社区营造发展中心主任。西安新城区解放门街道社区规划师,新城区西一路街道市域治理专家智库成员、SRC城市街景设计研究中心专家智库成员、SRC城市微更新专项研究小组组长。全国社区花园SEEDING联盟(西安)发起人、实践者。营境设计YINGIING DESING联合创始人兼主持设计师。


鱼盐村

鱼,是一个独立的生命体,也是我们的食物。盐,是一种矿物质,也是尝起来咸咸的东西。村,是人类最早的聚落,也是人们彼此建立联结的开始。鱼盐村,是我们想象里的一种生活状态,通过这些最日常的失误,深刻感受我们与所生活的土地,自然和社会的关联,深入理解我们所处的环境对人的深刻影响与塑造,与我们志同道合的伙伴共同享受与挑战深度的学习,让更多有趣的事发生,让我们的世界变得更美好。


张晓静

广州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副教授,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系访问学者。2006年毕业于法国斯特拉斯堡高等艺术学院。主要研究领域女性主义艺术、社区艺术和艺术疗愈。出版《社区艺术与公共空间》、《新女书》、《视觉书与公共空间》。


中国美术学院网络社会研究所+ 空间生产小组

中国美术学院(CAA)下的跨媒体艺术学院(SIMA)的网络社会研究所 (INS),为黄孙权教授创设领导,由国际教学队伍组成,以“互联网 ”时代为思考,推动互联网环境、虚拟现实、网络生态、数字人文和数码客体、游戏科幻、未来媒体/ 艺术等方面的研究与创作。强调网络(network)而非网路(internet),是因为更关注与资讯技术连动之社会文化变革,通过掌握流动空间(space of flows)和实质空间的互馈生产,探究因之重组的新社会关系,产业技术,情感认同与媒介表现。研究所采用项目驱动(project&based)学习方式,通过国际会议与工作坊,理论实验室弹性联合进行教学讨论,关注技术哲学、媒体理论、数位研究、网络社会学、社会创新等领域的理论与技术发展,逐步形成“由未来想象推定今日实践”的关键议题,推进中国未来十年在信息文化与当代艺术、社会思潮、全球行动的研究高峰。研究所包含了硕士、博士与博士后完整的的教育教学研究资源。实践层次上,黄孙权教授于视觉中国协同创新中心下开设“空间生产与建筑媒介”实践类硕士课程 ( 简称:空间生产小组 ),以建筑与艺术专业为本。空间生产小组在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直面中国当代城乡发展的三个同时并进的社会现实,工业化、城镇化与信息化。成立以来已经深入访查上百个农村城镇,深入乡建中国的实践经验。以立足当下、扎根“乡土”的思想视野和实践,推动乡土空间的营造与文化规划、文化展演、社会性艺术的深度融合与创新。创新理论研究到具体在地实践的整体思考,打造中国当代社会与技术、艺术研究实践的坚实平面(the plane of consistency),是黄孙权教授领导的网络社会研究所与空间生产小组的核心工作。


中央美院实验艺术与科技艺术学院:

中央美院的口述历史课

中央美术学院实验艺术与科技艺术学院是我国最早开始实验艺术教学,以及首个具有科技艺术本科专业的教学单位,是实验艺术专业发展方向的引领者,也是科技艺术等新兴美术学科的建设者,是我国美术教育改革创新的有力推动者。实验艺术与科技艺术学院以实验精神开拓艺术创新,培养系统掌握研究与创作方法,继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适应新一轮科技革命要求,深切关怀社会现实的创新型艺术人才。自20世纪八十年代始,口述历史作为一种治学工具,逐渐被广泛应用于诸学科领域。同时,口述历史教学也陆续在我国高校中出现,并逐渐形成课程式教学、研究式教学和实践式教学这三种主要类型。与普通高校相较,美术类院校开设专业的口述历史课程则更为晚近。2020年,中央美术学院实验艺术学院首次以“口述历史”之名开展课程式教学。这也是中国高校美术教学系统中,最先开设这门课程的院系,至今已完成两学年的教学实践。


正在展出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

戳这里提交新闻线索和高质量文章给我们。
相关阅读
【外汇商品】银行风险发酵不改欧美央行鹰派姿态—全球宏观与汇率焦点2023年(第9期)煮屁话禅茶(九)结语安理会如何改革?俄方表态——安理会未通过,中方表态——中国特使访问乌克兰后,他们迅速表态——《懂懂骑山东》:菏泽市牡丹区(反省篇)邓小平在中共中央会议上的检讨双创大赛丨欧美同学会第三届“双创”大赛新一代电子信息产业赛区(河北廊坊)赛事公告洛杉矶联合学区(LAUSD)爆发3万人大罢工艺术亲子营 | 在最适合搞艺术的楼纳山谷,创作装置艺术【提示】3月17日起诸光路(徐民东路-崧泽大道路段)实施机动车南向北单向通行对话 OpenCloudOS 社区:如何促进操作系统开源生态繁荣?新版 Linux QQ,打破操作系统生态壁垒 | Linux 中国【元宵快闪】《萱草花》+ 春节真人秀答案片链接见内,24小时后删除西雅图看房日记|Bellevue市区(98004)的自住学区房-Deal上海交通大学电院高薪诚聘计算机、自动化、生物信息学、系统生物学、生物、化学、药学等相关专业博后​第三届温哥华海纳瑞少儿艺术节暨“芭莎艺术”全球青少年艺术盛典(温哥华站)中国开源社区健康案例——OpenCloudOS操作系统开源社区中科院深圳先进院合成所陈禹课题组诚聘代谢工程、系统生物学和计算生物学方向-博士后/研究助理​招商基金总经理徐勇:需求、场景、生态——合力构建养老金融发展共同体中科院深圳先进院合成所 资治科 课题组诚聘系统生物学方向-博士后/助理研究员/研究助理/技术员导筒现场 | 西安山灰艺术社区放映合集聚集丨欧美同学会第三届“双创”大赛高端装备制造产业赛区(辽宁沈阳)启动深圳内推 | 腾讯AI Lab招聘人体动作生成方向(AIGC)实习生中科院深圳先进院合成所王腾课题组诚聘微生物学和系统生物学相关方向-博士后/研究助理喜剧片:你会遇到一个高大黝黑的陌生人“最严厉措施”回击?普京表态——Npj Comput. Mater.: 氧化物中的拓扑态—如何不再众里寻她千百度?北美求职60秒:解读岗位内推的优势和误区(4月第3周)重访西班牙(8)-飘香的欧洲果园第一届海外华裔青少年中华文化实践大赛开始报名啦!社区干部平均月薪2万?东莞一社区回应:算中等水平,附近社区还有更高的导筒现场 | 西安山灰艺术社区活动合集双创大赛丨欧美同学会第三届“双创”大赛高端装备制造产业赛区(辽宁沈阳)赛事公告英国实习直推|中小型金融企业招聘Compliance(合规)实习生
logo
联系我们隐私协议©2025 redian.news
Redian新闻
Redian.news刊载任何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文章信息的合法性及真实性由其作者负责,与Redian.news及其运营公司无关。欢迎投稿,如发现稿件侵权,或作者不愿在本网发表文章,请版权拥有者通知本网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