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这个角色需要做的事,其实也是变化的,从历史上看有演变,从一个人的人生历程看,也有转变。
孩子出生之前,孩子是婴幼儿、儿童、少年,孩子成为青年,孩子独立、成家立业,孩子也成了父亲……孩子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依附到独立再到被依附的对象,父亲的角色都会变化,父亲自己的身心也会变化。
我爸和我——上学路上||2019年9月2日
对于我这样的幼儿和少年的父亲,也就是通常所说的“人到中年”、“上有老下有小”、“单位和工作中的骨干”,该做个怎么样的父亲呢?父亲首先是个人。对父亲的形容,常常是父爱如山,稳当、厚重,可依靠。大山无语,可能是大爱无言吧,而我更想要做个说话的父亲,跟孩子通情同情通理通感的父亲。孩子终究会长大,十多岁就已经是个独立思考的人儿了,未来几十年我们面对的都是独立的人,不仅仅是我的儿子或者女儿,而是独立的大人。照顾孩子,其实也只有十几年,而未来几十年,最好是好朋友,好哥们,能够聊天喝酒吹牛吐槽的那种。所以,父亲,不要做大山,而是要做人,做个靠谱的人。如果未来,儿子能说,泥巴青年是个靠谱的家伙,哎呀,顺便说一下,太幸运了,他正好是我爸,你说运气多好。第二,父亲是个先成熟起来的大人,但不一定是更成熟的大人。听过老话,我吃过的盐比你吃过的饭多,走过的桥比你走过的路多。其实未必。我们未必吃过更多的饭,可能只是同样的饭多吃了几千遍;未必走过更多的桥,可能只是同样的桥来回多走了几千趟。能有什么知识长进呢?未必。在孩子还不会吃饭、还不会过桥走路时,我们必须要先长大起来、先成熟起来,先知道怎么吃饭、怎么走路、怎么过桥。一旦孩子会了,不能限制他们。在不认识字之前,胡萝卜读的书肯定没有我多。但现在,虽然肯定有很多我读的书他没读过,但已经有非常多他读的书我没读过。不是米饭和盐的数量多和少的这样单一的线性的问题,而是多维的复杂的成长问题。第三,父亲是家庭里平等但有差别的成员。成员是平等的,是指思考的机会、成长的路径、生活的习惯、性格的特点,可以而且应该不同的。父亲不能以父亲的资格去碾压、去限制,要享有家庭平等的权利,也履行家庭平等的义务。这就意味着,妈妈、哥哥、妹妹,都有权利,也都有义务。平等的不是平均的,成员的责任是有差别的。发挥各自的优势,既有互补,还有同频共振,一起扩大优势,倍增幸福。第四,父亲要当好爹,但不能成为爹里爹气爹味十足的人。说了前面的三点,我都已经嗅到自己的“爹味”了。说话很好,说多了特别是道理讲多了,就有了爹味。爹和爹味,啥区别呢?爹要说,要教,但“说教”,就是爹味了。爹要指点,“指指点点”就是爹味了。爹要讲道理,但凡事都引申大道理、发表大道理,就是爹味了。学文的,本来就有爱思考联想(说教扯淡)的习惯,在学校里工作,更爱凡事发表看法(好为人师)。爹味重了,也是病,得改。爹味还有一点,就是自己不改不做,只管说教孩子逼迫孩子。据说如果父母把要求孩子做到的,自己先做到,把逼孩子的劲头用在逼迫自己身上,孩子早就是富二代了。这一点,我自认为做得挺好——自己懒,也就不逼迫孩子勤奋。好在胡萝卜比我勤劳,有点像他妈。这个父亲节,以上是四点愿望,特别是第四点,肯定做不到,但还得尽量努力着去做。真做不到,那就是个不完美的爹呗,谁又是完美的呢?孩子也会理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