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dian新闻
>
养猫得出来的“育儿经验”:化解问题,而不是消灭问题

养猫得出来的“育儿经验”:化解问题,而不是消灭问题

公众号新闻

直播预告

点上方绿标即可收听主播雯子朗读音频

音乐:Various Artist-天鹅

歌曲:Ylvis-Firkantfar

来源凌想亲子心理(lingxiang12

凌想


自从养猫后,我家的布艺沙发就成了小猫磨爪子的理想之地。


开始没太当回事,但经不起小猫日复一日的努力,沙发的边边角角被挠出了好多长长短短的穗儿。


为此呵斥过无数次,小猫扭头就忘,唯一的进步就是趁人不在才去挠。


一年下来,沙发越来越破,我们忍了又忍。


直到有一天,我发现沙发底下有些海绵碎渣——原来小猫把沙发底部掏了一个洞,没事就钻到里面玩。


这这这,既然换不了猫,就换个沙发吧——旧沙发已经有些年头了,也该换了。



新沙发颜值挺高,但美中不足——扶手两侧包的是皮面。


这两块皮面实在让人不放心,我生怕小猫惦记上,想了各种办法——贴膜、喷气味剂、买猫抓板……都没什么效果。没过几天,皮面上就留下了第一道爪痕。


为了保卫新沙发,我又在网上淘了一大块麻制的猫抓垫,想把皮面围起来;但拿到手发现垫子太厚实了,既不好围又不好看,就卷起来塞到了角落里。


没想到,这却是一个转机。


小猫很喜欢这个竖着放起来的猫抓垫,大概因为高度足够、麻质粗糙结实,没事就过去伸着懒腰磨爪子,再也不理沙发了。


到现在,新沙发买来一年多了,小猫再也没在沙发上磨过爪子。


这个让人头疼的难题就这么轻松化解了。




看着坦坦荡荡露出皮面的沙发,我很是欣慰,也从中有所领悟:


不管是猫还是人,任何行为背后都有动机,都是在满足某种需要。


因此,解决问题不能只靠压制,而是要透过行为看到需要。


满足了需要,维持行为的动力就消失了,问题也就自然化解了。


小猫磨爪子是本性需要——指甲长长了会难受,就必须要磨一磨。


所以只是制止小猫在沙发上磨爪子还不够,你还得给它提供一个疏解的渠道,让它的需求得到满足,才能真正解决问题。


小猫如此,养孩子亦如此。



表面上看,孩子的行为有好有坏,但不管什么行为,都是为了满足内心的某种需要。


这个需要是人性的本能,是无所谓好坏的——人活着,就需要。


举个最简单直白的例子:


小婴儿饿了就会哇哇哭,只去制止他哭是没用的,得赶紧给他喂奶。


我们会发现,小婴儿往往在吸上奶的一瞬间就不哭了,因为他的需求得到满足了,就失去了哇哇哭的动力。


当孩子渐渐长大,他不再为基本的生理需求而哇哇大哭,而是渐渐转移到更复杂更微妙的心理需求,比如——


安全感、价值感、被爱的感觉、被认可的感觉、和人连接的感觉,等等。


这些都是人类最基本的心理需求。


当这些心理需求得不到满足,一个人就会寻找各种方法来填补,而有些行为是不被社会认可的,不合规矩的,就被看作问题行为。


比如,同样是想获得被关注的感觉,有的孩子会通过听话、懂事来获得,有的孩子会用学习好来获得,有的孩子会用调皮捣蛋来获得——哪怕是负面的关注,也是一种关注啊。


在大人眼里,前两种行为是好的,是值得提倡的;后一种行为是有问题的,是需要制止和纠正的。


如果在行为层面看,确实是这样;但如果只停留在行为层面,问题就很难被真正地解决。


因为内在的需求没有得到满足,寻求被关注的这股动力始终还在,潜意识就会寻找各种途径来表达需求。


因此,即便一种行为被制止了,其他问题行为还会冒出头来——就像打地鼠一样,此起彼伏,问题不断。


作为家长,就会整天忙于灭火,焦头烂额,心想:这孩子怎么这么难养啊。


根源就是因为只在行为层面工作,而没有顾及需求层面。



那么,顾及需求层面,可以怎么做呢?


针对调皮捣蛋的孩子,有的老师会任命他当个小组长,或者在班里当众夸奖他做得好的地方。


慢慢地,孩子就变得不那么调皮了,对学校生活更上心了。


因为老师满足了孩子的内在需求,孩子通过正向行为得到了积极关注,就没必要用偏差行为引起负面关注了。


问题本身并不是问题,它只是内在需求的一种表达形式。


看到需求,化解问题——这是一个智慧的解题思路,也是育儿的一个底层逻辑。




明白了这个底层逻辑,我们在面对孩子的问题行为时,就不要总想着怎么消灭问题,而是可以做两件事:


1. 训练自己透过问题看到需求。


这是一个思维模式的转变,需要在大大小小的事情上反复践行。


2. 开动脑筋,引导和支持孩子开辟新的途径来满足内在需求。


比如玩手机的问题。


很多家长采取的是严防死守策略,要么坚决禁止孩子玩手机,要么严格限制使用时间,气急了还会狠狠地摔手机,但孩子还是逮住机会就钻空子,导致天天上演“警察抓小偷”的剧情。


这时,我们不妨透过行为层面去看需求层面——孩子那么喜欢玩手机,到底是在满足什么需求呢?


也许是通过和同学聊天满足社交需求,也许是通过游戏找到成就感和存在感,也许把手机当成一个避难所,来逃避现实生活的无聊和不如意……


当我们看到孩子底层的需求,就不会只纠结“该不该给孩子用手机”“如何管理孩子的手机”这样的问题,而是会想一想:


孩子的这些需求,除了手机,还可以通过什么渠道得到满足呢?


我可以为此做些什么呢?


比如,和孩子一起培养一两个新的兴趣爱好;


比如,帮孩子解决交友上的困扰;


比如,帮孩子在学习中找到成就感。


如果家里冷冰冰或者充满争吵,那就想办法改善家庭氛围,让孩子在现实生活中感受到被爱,就不会在网络上寻求虚拟的、廉价的慰藉。


就像给小猫提供了一个合适的猫抓垫,小猫磨爪子的需求得到满足,磨得更舒服了,自然就不去挠沙发了。



我曾经分享过一个案例。


朋友的孩子读高中,喜欢玩游戏,但是不沉迷,每天只在晚饭后玩半小时游戏,时间到了就放下手机做别的事去了。


为什么孩子这么自觉?


因为除了游戏以外,他还有很多感兴趣的事,比如每天要弹弹钢琴、隔三差五和同学去骑行……每天都很充实。


愉悦感、成就感、价值感,这些内心需求通过各种途径得到了满足,自然就不会执着于手机这一个途径了。


问题依然存在,但却不再是问题——


不仅是手机问题,也不仅是育儿问题,我们生活中大大小小的问题,最符合生活本质的最优解,可能就是如此。


总结一下,如果不想当焦头烂额的“救火队长”,我们需要搞清楚一个解决问题的底层逻辑:


1. 任何行为都有动机。


2. 底层需求无所谓对错,由此产生的行为是有对错的。


3. 想要真正解决问题,就要透过问题看到内在需求。


4. 引导孩子通过正向途径来满足底层需求。当需求得到满足,问题行为就失去了维持的动力,问题自然化解。




孩子想要的很简单,被看见和被理解就足矣。


作为家长,我们都很想给孩子营造最良好的家庭氛围、提供最周全的养育方式,以及毫无保留的爱意。


但最后,都会被各种亲子关系和育儿难题搞得手足无措:

如何控制自己情绪?避免坏情绪伤害孩子?

父母如何协调在孩子教育过程中的分工?

老人帮忙带孩子,教育理念不一致怎么办?

孩子不爱学习,一打游戏就停不下来怎么办???

……


虽然已经看了数本育儿书但面临这些教育“问题”,仍不知道如何正确应对。而育儿知识薄弱的妈妈,更是两眼一抹黑,找不着北。


推荐:尹建莉亲授的《每天都做好妈妈|尹建莉问答集锦》


上百万用户问题收集,从中精选中100个常见问题,涵盖亲子关系、育儿知识、女性成长、家庭教育等领域。


100节音频课,已全部更新完毕,您所有育儿难题,都能在课程中找到答案!

    课程部分目录


原价129元

限时3天

特惠价99元

100个教育难题

尹老师用智慧

亲自为你解答


识别下图二维码,一起做好妈妈↓↓↓


课程已全部更新完毕,可永久回看。

在微信公众号:好妈妈优课,

点击底部菜单栏:已购课程

即可永久会听课程。

作者介绍





凌想亲子心理(lingxiang127)父母好好学习,孩子天天向上。关注儿童心理的原创文字,在陪伴孩子成长的同时,致力于自身成长。原文标题《一只猫教给我的育儿底层逻辑:化解问题,而不是消灭问题》转载已获授权。
主播介绍




雯子,一线教育工作者。用声音传达正能量的教育理念,呼唤更多的家长关注家庭教育。


点击阅读原文,每天都做好妈妈↓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

戳这里提交新闻线索和高质量文章给我们。
相关阅读
第二次徒步圣路,750公里葡萄牙之路+英国之路:D39~更多感动&后记世界上唯一被消灭的疫病,致5亿人死亡,却被英国一“骗子”消灭!早鸟报|阿里巴巴辟谣裁员;百度搜索回应被必应超越;抖音首页上线“经验”频道...“音乐学院”为啥用 conservatory,而不是 college?好孩子不是天生的,而是“套路”出来的!学会这7招,孩子自律又配合研究真实的年轻人,而不是想象中的“年轻人”为什么人类活得那么累?Nature揭秘:人总是采用“加法”来解决问题,而不是“减法”【双养日课 1209】如何沟通,才能将丧偶式育儿变为合作式育儿Hui客厅 | 历经外企黄金岁月、常驻莫斯科2年,和前宝洁、 联合利华等世界500强营销总监聊聊“出国”和“育儿哲学”上野千鹤子谈家庭:重要的是爱,而不是控制随心所“育”,两个爹也能生孩子?每日原则:要寻找有亮点的人,而不是“此类即可”为什么很多领导都是空降,而不是从中层提拔?这3点太现实了费斯汀格法则:化解你生活中90%的烦恼内心强大的人:苦而不诉、难而不怨、喜而不扬沈祖芸:学校的九成问题,可以在良好的师生关系中化解。教育学首先是关系学。弱者逃避问题,强者解决问题,智者消除问题一场编制改革下的“新斗争”:退休医生空出来的编制名额到底应该给谁?现在不是消费不足!而是消费过度?为什么我建议你买贵一点的眼霜,而不是做医美?刑事案件二审开庭难?“不是立法问题,而是执法问题”河东为什么归属山西,而不是陕西?枉我个修炼30年,现在才知道:神通不是修来的,而是这样来的!怎样把“气球”事件解释给世界?博士妈妈育儿经——高学历妈妈带你走出育儿焦虑之路[日签] ​​我们听到的一切都是观点,而不是事实感染和炎症是一回事吗?你眼中的“消炎药”真的是消炎药?沈祖芸:学校的九成问题,可以在良好的师生关系中化解兔年伊始,帮妈妈赚了李强是谁?正月15,听歌“不是价格多高的问题,而是根本买不到”!讲出来的故事,画出来的哲理新型育儿观引争议:女人开始“去父留子”,男人还想“摆烂育儿”爱听故事的孩子注意了,上小学前,要让孩子适应“读”,而不是“听”!
logo
联系我们隐私协议©2024 redian.news
Redian新闻
Redian.news刊载任何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文章信息的合法性及真实性由其作者负责,与Redian.news及其运营公司无关。欢迎投稿,如发现稿件侵权,或作者不愿在本网发表文章,请版权拥有者通知本网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