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不怎么重视的东西,可能恰恰是这里最重视的方面
你不怎么重视的东西,可能恰恰是这里最重视的方面
心路独舞
随着三月底的常青藤发榜日(Ivy Day),2023年美国大学的录取已经画上句号。和每年一样,美华网站上总少不了那些孩子录得不理想的家长们的抱怨贴,有的说自己的孩子全优生还参加了一些学科竞赛,没想到T10(排名前十名的简称)全军覆灭;也有的说,自己的孩子的stat(成绩、选课难度、标考分数、竞赛名次等)好于某个孩子,但人家却录了藤,自己家的孩子录了州大还不是理想的学院,做亚裔真不好等等;还有的父母抱怨自家的亚裔男孩儿是录取食物链的最底层等等……
抱怨的话要多难听有多难听,听多了我却不以为然,不是因为去年丫丫录得好,而是因为很多家长把国内的思路照搬了,觉得大学录取就是看学习的,看学习就是比stat,stat上稍微好一点就紧紧抓住不放,殊不知大学录取不光看成绩是否达到学校的录取标准,还要整体地去看你这个人,看你是否适合这个学校(Great Fit),是否有可能给现有的本科社区添彩,是否会很好的融入学校现有的俱乐部、组织、团体等,甚至可能有创新,等等……
我曾听说过不少家长把这个考量称为录取中的「玄学」。
玄吗?其实也不是。丫丫去年申请的时候我曾跟她全面分析过每个申请文书所要达到的目的,譬如MIT请你描述合作经历的题目是为了看你是否有和别人合作的能力,克服过什么样困难和意想不到挫折的题目是为了看你的意志品质,学习之外活动的描述是看你是否是一个有趣的人,家庭和环境对你养成的影响是为了了解你的成长过程和价值观念,当然还有一个最非常重要的是曾经的社区服务经历的话题更是对你品德的重要考量。
是的,你没听错,我是说品德。
这次去波士顿,通过别人引荐有机会和一个MIT录取委员会写博客的人小聚,目的虽然是为了另外一个项目,但是关于录取的话题却谈了不少。她说的一个角度是我当初没曾想到的:MIT每年有三万左右学生申请,只能录取一千人左右,申请的人几乎都是全优生、竞赛有名次的、标考99%+、高中年级的前三名、各种奖项的获得者等等,单从成绩上说几乎一半的人来到MIT都可以完成学业,所以成绩上的微小差别已经不是什么事儿了,我们要考虑的很重要一点是,把一千多个来自世界各地的学生尖子放到一个小的校园、住在一个宿舍楼、在一个食堂吃饭、在同一教室的屋顶下应付极其繁重的课程,这些人能够生存下来的一个必要条件就是每个人都能和其他的人相处,Being Kind(善良)就变得非常重要,录取过程中对品德的评估就成了非常重要的一个因素,我们不是说没被录取的人不善良,只是录取文书和推荐信中没有闪光的地方让我们去评估这一点而已……
醍醐灌顶……
我曾经看过哈佛大学研究生院的一个项目,叫Making Caring Common,链接是https://mcc.gse.harvard.edu/,这个项目的目的就是提倡和推广人和人之间的互相关心和爱护的,该项目得到了美国很多大学的校长、辅导员、和其他重要工作人员的支持,并提议有必要在大学录取过程中融入对申请人品德的看重,从而争取在更高层次上的一种公平,这个提议最后得到八十多所大学录取委员会的一致支持,认为录取标准对品德的侧重能更好地传递出这所大学的信息,这些信息反过来又会影响其他学生的行为。
也正因为此近些年,MIT申请的文书添上了这类题目,例如
“At MIT, we seek to develop in each member of our community the ability and passion to work collaboratively for the betterment of humankind. How have you improved the lives of others in your community? (This could be one person or many, at school or at home, in your neighborhood or your state, etc.)”
译文:在MIT,我们力争社区的每个成员都在为改善人类的生活齐心协力积极努力,你曾经怎样改变过你社区其他人的生活?(可以是一个人,也可以是许多人,在学校,在家里,在邻里或者你所在的州等等)。
写到这里想起了去年丫丫和我深谈之后定下来的MIT八个申请文书全部加在一起要传达的信息:来自比较小的地方、克服过比较大的困难、始终保持好奇心和进取精神、践行社区回馈、能够和别人合作也能担当领导重任、不怕应付挑战有韧性的孩子,现在看来当时的分析机缘巧合对上了。到了大学申请的时候,成绩已经不能改变了,做过的事情当然也不会,意志品德更不会,剩下的就是能不能把你品质深层次的东西通过区区几百个字展现出来了,这难道不也是一种能力?也许你不看重你的孩子是否善良,你甚至可能会给孩子灌输人善被人欺的理念,当然你的孩子的言行中这些理念也会在不自觉中展现出来,鱼和熊掌不能兼得,你说是吧?
Character does matter!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