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dian新闻
>
中电科陈某痛批加班事件,「反转了」

中电科陈某痛批加班事件,「反转了」

公众号新闻

本文授权转载自“盐财经”

ID: nfc-yancaijing

作者:谭保罗、朱秋雨 编辑:江江

新媒体编辑:宝珠 视觉:杨俊


一个周三放假的清明节,捧红了一位“怒怼加班”的普通人,但该事件最新又出现了反转。


4月4日,“员工清明节强制加班怒怼领导”的聊天记录在网络流传。群聊里的领导董某,安排清明节两个人加班。由于无人响应,因此指定了陈某等两位员工加班。


陈某不仅明确拒绝了加班的要求,还在群聊里怒怼领导董某。


他表示,最近他们加班100多个小时,一个月基本每天早8点上班,工作到晚上11点。甚至是加班到凌晨一两点。


高强度的加班不止不休,陈某的反驳点燃人心。


出面反对加班后,群聊里多人以集体辞职表达支持。最终,软件开发部门23人集体请求辞职,其他部门员工也有几十人请辞。


4月5日,群聊名称显示的企业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简称:中国电科)回应,网传聊天所涉单位和人员非集团公司所属成员单位和员工。



4月6日,事件又有了最近进展,根据澎湃新闻报道,四川省总工会一名工作人员表示,网传事件并非发生在今年清明节前夕,而是发生于去年的事。


但无论如何,陈某怒怼加班事件受到广泛关注,反映了人们心中一种集体的隐秘心态。


对这些薪水超过其他行业同龄人的青壮年来说,加班,看起来是一种理所当然的状态,是一种有着对等回报的理性付出。于是,一边埋怨加班时,大部分人选择忍受。


这是一种默契的价值交换规律。


但是,如果大部分人都遵守这一套价值,人们超时工作的内卷似乎很难停下来。


我们不禁想问,是什么在控制人们,让人不得不加班?到底要怎么样,人可以不加班完成一份工作?




谁会过度竞争


回顾过去的10年,互联网公司是中国“加班文化”的先创者。程序员与发量少、头秃等形象联系在一起,反映的正是这个群体在大众心中的印象——挣得越多,受工作的苦越多,996加班越盛。


互联网加班严重的背后,有着技术变革快、行业竞争激烈的普适性原因,但在这两大原因之上,还有些因素绝对不能被忽略。


互联网公司是中国“加班文化”的先创者


在互联网行业内部,与其说技术进步快,还不如说商业模式更迭快。然而,商业模式的更迭也并不真的像外界想象的那么快。某种程度上讲,中国互联网的商业模式现在有着固化的趋势。


就C端而言,在“流量”争夺的基础上,电商(也含“卖资金的”金融)、广告和增值服务(比如游戏)的三大模式是最现实可行的商业模式。


就B端而言,以云计算为代表的企业服务是各家大厂竞争的主战场。


C端三大模式的固定,决定了互联网巨头的版图一直犬牙交错,所有人都在争夺对方的阵地。


比如,阿里和腾讯这两大巨头,除了在游戏领域腾讯独霸之外,两家在电商、移动支付和本地生活领域,竞争可以用白热化来形容。



以电商为例,腾讯持股的京东和拼多多,一直都是阿里强劲的对手,尤其是后者更是不可小觑。


后起之秀字节跳动更是一个特殊存在。它抓住了移动互联网崛起的最佳时机,通过信息分发成为了一家超级流量平台和大数据公司,在流量和数据的基础上,也开始进军阿里和腾讯所在领域,从金融、电商到游戏,字节跳动都是老巨头们绝对不能忽视的存在。


换句话说,中国互联网大厂的业务领域越来越趋同,因此竞争越来越激烈是必然趋势。


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是,硅谷和西雅图的互联网巨头们,和中国同行相比,在C端的竞争是相对较小的,业务重叠并没有那么大。苹果、微软、亚马逊和谷歌这“四大天王”各自的领地相对清晰,业务竞争不是不存在,但并不严重。


唯一的例外是“第五大厂”、搅局者Facebook,它一度是谷歌互联网广告的有力竞争者,并且还在进军亚马逊所在的电商领域。



因此,Facebook的加班在硅谷大厂中,也更为声名远播。


2019年,一则38岁的华人工程师在Facebook总部跳楼自杀,让人惋惜,也让人反思这家公司的工作压力。



一种“表现文化”


那么,问题来了, 让打工人陷入无法停止的加班周期,为什么兴盛地发生?这是一个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


仍以互联网行业为例。


大厂竞争激烈最直接的原因是“限制”问题。首先,在全球范围内,互联网产业都有线上与线下结合,从而开发新的商业模式的大趋势。


但在美国,互联网大厂的线下创新有着“社区利益”的限制,比如地方上的政治力量、当地各类社会组织等会通过各种手段限制互联网公司在线下的扩张,特别是在威胁到社区中小企业利益的时候更是如此。


再者,微软等巨头曾遭遇过美国司法部反垄断诉讼的敲打,因此各大互联网巨头在业务扩张之前,在权衡商业前景的时候,也会考虑到政府规制的风险。


另外,对用户数据的运用上,美国互联网大厂也可能有着更多的顾虑。因此,对美国人来说,很多时候,侵入对手领地的竞争很可能是一种成本高于收益的不经济行为。


但对中国同行来说,以上这些对商业创新的限制会更少。因此,各家公司扩张的路子更野,发生业务重叠的概率也更大。显然,这势必影响到了员工加班的严重程度。


除了行业竞争格局的外部因素,过度的加班也必然和企业管理风格这一内部因素有关系,而这背后是企业治理的深层问题。


大部分公司是“私营企业”,存在创始人控制的现象。创始人控制并不是贬义词,在严酷的市场竞争中,决策的集中带来的好处一般要多于坏处。


和大股东或者说实际控制人对应的,则是一大批中高阶职业经理人,再往下则是成千上万的员工。


于是,在这些公司内部形成了这样一个简化的三层权力结构“老板——职业经理人——基层员工”。


实际上,随着公司业务的扩张,中间的“职业经理人”群体必然快速扩大,并产生更多的科层。


于是,问题来了——层级之间向上的“表现成本”会产生。


为什么不叫“沟通成本”,而叫“表现成本”呢?


因为,在一些公司,由于大股东的权力太大,再叠加创始人的性格因素,经理人往往会对大股东产生过度的顺从,并不存在真正的双向沟通,更多是经理人希望在老板面前“表现”出忠诚和听从。


而中阶经理人需要向高阶经理人表现,低阶向中阶表现,以此类推,最终形成一种奇特的企业文化。


“表现”的方式多种多样。


2021年1月21日,上海,游戏公司心动网络,在工位上休息的员工


比如,经理人明知一个项目没有前途,最终一定会被老板抛弃,但他不会和老板辩论,因为维护老板对企业的“掌控感”是第一位的。


另外一种情况是,经理人为了自立山头,获取资源,也会助长加班的文化,营造一种业务很重要的表象。


相比之下,国外的情况,尤其是互联网公司就完全不一样。近年来,大型机构投资者对投资企业在ESG(Environment,Social and Governance/环境、社会责任和公司治理)领域的表现关注越来越多。


员工的身心健康既属于社会责任的范畴,也与公司治理有关。因此,硅谷的一些公司越来越关注员工的健康和家庭和谐问题。



加班也不行,不加班也不行


大环境和企业文化决定了国人面临较严酷的加班环境。但同时,随着近年反抗加班和内卷文化思潮的愈演愈烈,越来越多像陈某一样的年轻人相继出手“整顿”加班。


我们的职场,可以慢下来吗?


事实上,一些公司做出过调整。2021年6月,腾讯光子实验室发布一项规定,员工要在周三健康日下午6点下班。除周三外的工作日,下班时间不晚过晚上9点,周末双休。


规定还包含了“惩罚”:如果加班人数超过部门的10%,违规团队在接下来1周,全体下午6点下班;周末违规加班的团队,连续4周不准加班。


2021年6月,腾讯光子工作室发布的新规在社交平台上引起广泛讨论


可惜,“不加班”的宣扬多数情况只是表面功夫。


多个互联网大厂员工都告诉盐财经,在人手不够,工作量不减的情况下,强制下班能提高的效率很有限。如果工作真的多到做不完,还是要带回家做。


腾讯光子前员工Harry表示:“实话说,就算是别人让你下班,你可能都要主动抱着电脑在家里改到凌晨1点都不放心。”


焦虑的背后是周报、KPI、OKR等对个人的考核和评估体系。几位互联网大厂的员工都表示,让人感到焦虑又愿意自动加班的,是OKR(目标与关键结果考核体系)。部门在制定工作目标时,一定要员工超过实际能达到的水平。


“一个好的工作目标,是员工实际可以完成量的120%。如果绩效目标定成100%,最后员工全数完成,反而意味目标制定得太简单。”一位大厂员工告诉盐财经。


因此,出于对工作上升路径、个人收入等考量,无数普通人依旧在职场尽力表现, “敢怒不敢言”地加班。中国电科一事的热度正说明了,大家太需要一个不顾自己前途的“发言人”。


尽管人人期盼着加班文化得以改善,问题是,公司真不要求加班,也不一定代表生活与工作能实现平衡。


在东亚,日本曾在国家层面限制加班。



上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的日本,经济快速腾飞,曾经以员工日以夜继的勤恳加班文化著称。但随之而来的超长上班时间和巨大工作压力,导致过劳死事件频发,对应的"karoshi"一词甚至被词典收录。


意识到危害后,日本的部分企业也因此鼓励员工减少工作时长,甚至在特定时间关闭公司的灯,让员工按时下班。但效果并不显著。


直到2019年4月,日本政府出台《劳动方式改革关联法》——要求大企业将员工的加班时间控制在全年720个小时之内,一旦违反,将处以高额罚款或监禁。同样的限制自2020年4月适用于中小企业。


半年之后,日经新闻汇总的一系列调查结果显示,劳动方式改革之后,光顾咖啡店的人数更多了。有连锁咖啡店统计,计划实施的两个月后,下午6点以后光顾咖啡厅的人数增长——这些顾客主要在完成剩余工作。


由于加班减少,加班费也随之被削减,统计显示,平均每个员工加班费减少约2万7千日元。与此同时,兼职网站注册的人数大幅增加,报读课程和参加职业考试的人数也更多了。


换句话说,限制加班也没法让人们停止工作的步伐。


疯狂加班的背后,更本质在于劳动力市场供需矛盾。当人才市场供过于求时,对工作的焦虑和反复内卷也就成为必然。


真正该从勇敢的陈某一事反思的,不是为何多数打工人“敢怒不敢言”,没有反抗加班。


而是,提倡加班的职场,究竟鼓励了多少无意义的内耗和效率的耗损。



反对加班文化的思潮,给企业提出了更高的管理要求:如何能在爱护员工的基础上,同步提高效率。


但近两日,据爆料,很多企业开始摸排员工,摸排内容主要是员工手里社交账号的情况,避免陈某事件发生。


比如山东一企业发了通告,称公司可以在必要的情况下调取员工微信、电话之类的数据。目的是:提倡谨言慎行文化。


4月5日,当事人陈某称,他已自愿办完离职手续。


比起提高管理水平和效能,“枪打出头鸟”的规律,似乎适用于更多公司。


盐财经,南风窗旗下唯一财经号

关注它,看新鲜热辣的财经讯息



还不了解GPT?快点加入起点财经GPT搞钱交流群(扫下方二维码)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

戳这里提交新闻线索和高质量文章给我们。
相关阅读
最新!警方通报网传中电科加班事件调查结果“中国电科成都员工痛批领导安排加班”?回应来了要反转了?刚刚通报:陈志龙,查无此人!中国电科相关单位已报案iOS降低多款产品续航;中电科回应员工痛批领导安排加班;周鸿祎胡欢90亿分手小米否认“华为余承东将赴小米汽车任职”;李子柒停更一年油管每月仍有78万广告收入;中国电科回应“员工痛批强制加班”丨邦早报“中电科加班事件”,警方查清楚了生活琐记:元宵节周末的欢聚美国纽黑文(New Haven),街头随拍为什么一个怒怼领导!痛批加班的事能冲上热搜?员工痛批清明节强制加班!中国电科回应→人民热评:陈某龙造谣中国电科清明加班被行拘,但加班痛点需直视反转了!成都某公司员工清明因强制加班痛骂领导,全网大喊痛快背后……中电科相关单位最新回应中电科相关单位最新回应!对于“网传中国电科加班事件”,警方通报调查结果改变世界的十位天才艺术家中电科回应员工疑痛批领导安排加班警方通报网传中电科加班事件调查结果;拼多多解散恶意功能团队;逼死程序员诈骗千万的“翟欣欣案”一审宣判 | Q资讯顾月华: 我的朋友木心和陈丹青刚刚,警方通报“加班怼领导聊天记录”,系捏造,陈某龙被行拘!他求职未被录用,心生不满早报 | 员工怒怼领导反转?中电科查无此人,已报案;樊振东发文回房间被非法侵入;首个爆雷房企退市;马英九结束首次大陆之行,今返台9点1氪:特斯拉被爆私下分享车主隐私;警方通报“中国电科加班事件”:系捏造,造谣者已被拘留;诈骗网红梅尼耶的MCN被申请破产员工痛批强制加班,中电科“加班”回应,再次引发热议……“员工怒怼领导”最新进展!中电科回应:查无此人,已报案!最新消息!"陈某某为四川德阳某公司员工,与中国电科无关"反转了!"反加班英雄“被抓了:真相很不爽网传“加班怼领导当事人任免文件”,中电科:假的警方通报网传员工痛批加班事件:系捏造,涉事者已被行政拘留渔歌子(2):频繁起落瞬间离警方通报网传中电科加班事件调查结果中电科称陈某,查无此人人民网评:陈某龙造谣被行拘,但加班痛点需直视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肾脏内科陈安群教授课题组诚聘博士后8点1氪:中国电科回应“员工痛批强制加班”;ChatGPT停售Plus服务;​特斯拉低价车型要来了,规划年产能400万辆网传"中国电科成都员工痛批领导安排加班",多方回应
logo
联系我们隐私协议©2024 redian.news
Redian新闻
Redian.news刊载任何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文章信息的合法性及真实性由其作者负责,与Redian.news及其运营公司无关。欢迎投稿,如发现稿件侵权,或作者不愿在本网发表文章,请版权拥有者通知本网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