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陪我看月亮的时候,叫人家小甜甜;现在新人胜旧人,叫人家牛夫人!
只见新人笑,不见旧人哭的的场景,已经蔓延到了科技圈。现在的群宠小甜甜叫ChatGPT,过气牛夫人叫元宇宙。大佬们不会把这种“见异思迁”当做无情,而是会称之为理性。不是有这么句渣男语录嘛,因误解走在一起,因了解而分手,科技圈借用一下毫不违和。
回想2021年,元宇宙概念何等意气风发,Facebook登高一呼开启“元宇宙元年”,为展现All in的决绝,扎克伯格不惜把招牌改为Meta,一时群雄四起,应着云集。资深大佬,科技界扛把子比尔·盖茨站台背书:元宇宙将极大地改变未来人们的工作,远程办公会把更多人拉进元宇宙。
这才不到两年,元宇宙就房倒屋塌,在强势崛起的ChatGPT面前,沦落成了弃子路人甲。老盖茨也改了口风,公开对外表示:ChatGPT出现的意义,不亚于互联网和个人电脑的诞生,人工智能具有革命性,是一项重大技术。Web3没那么重要,元宇宙不具有革命性…
好家伙,盖茨你是懂“捧一踩一”的。
一、元宇宙为什么不行了?
调侃归调侃,当初的科技界对元宇宙也是真金白银的付出,而并非停留在渣男式的口嗨上。除了Meta表态all in ,微软宣布努力打造“企业元宇宙”外,国内大厂也是及时跟进,字节跳动收购VR创业公司Pico,入场元宇宙;百度不甘人后,发布首个国产元宇宙产品“希壤”。一些实力跟不上野心的中小厂,也要想方设法蹭一把元宇宙的热度,但凡概念沾点边,估值、市值就能跟着噌噌往上攒。奈何好景不长,繁华落后成一梦。从看它起高楼,到看它楼塌了,仅仅不到两年时间。元宇宙概念的发起者Meta宣布裁员1万人,主要是元宇宙部门,扎克伯格承认元宇宙战略失败;微软成立仅4个月的工业元宇宙应用团队,100多名员工被悉数裁掉,一个不留。字节跳动砍掉元宇宙社交产品“派对岛”的项目团队,项目组成员回归中台原团队,曲终人散。快手元宇宙负责人马英武出走老东家,其负责的元宇宙业务全景视频宣告暂停,人去楼空。元宇宙从轰轰烈烈的元年,到无人问津的田地,只用了两年,难道只是因为罗永浩这位行业冥灯宣布加入造成的吗?罗永浩恐怕不会背这口锅,也背不起这么大的锅。K哥看来,元宇宙的高开低走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Gartner技术成熟度曲线,根据技术发展周期理论,描述一项新技术从诞生到成熟,再到广泛应用的过程,以便帮助人们判断某种新技术的发展情况。分为技术萌芽期、期望膨胀期、泡沫破裂谷底期、稳步爬升复苏期、生产成熟期等几个阶段。Gartner对当前元宇宙的判断是,目前尚处于 “期望膨胀期”(其特征为,早期宣传产生了许多成功案例 — 通常也伴随着多次失败。某些公司会采取行动,但大多数不会),离生产成熟期(特征为,主流采用开始激增。评估提供商生存能力的标准更加明确。该技术的广泛市场适用性和相关性明显得到回报)至少还有5~10年。凡事都有不可逾越的客观发展规律,也许老老实实、正儿八经的做把时间的朋友是最明智的选择。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元宇宙也是。元宇宙是一个宏大的概念,其技术堪称现代信息技术的综合集成,涉及5G、云计算、IP网、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区块链、数字货币、物联网、人机交互等方方面面的因素,是一个庞大的技术群、生态环境的概念,需要各项技术齐头并进,互相支撑才能实现,而非某一个或几个单项技术落地就能一蹴而就。要等这些技术群满足元宇宙的所有需求,短短几年时间,肯定是不够的。也许我们太习惯一周开发一个应用,3天做次迭代,这完全是两个概念。尽管元宇宙的起手式很炫,打造的概念乍听上去也很吸引人,但缺乏实际可落地的应用场景,是它明显的硬伤,也是阻碍它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因素。除了一些粗线条、概念性的方向外,大多数人还无法把元宇宙和现实中的工作、生活、社交等方面产生关联,即使最可能产生链接的游戏领域,更多也是一些流于假大空,甚至略显粗糙的伪元宇宙元素。没有应用场景,就意味着没有嵌入入口,所有的说法都变成了不接底气的空中楼阁。既打击了市场信心,也消磨了用户耐心。元宇宙熄火,ChatGPT爆火!在元宇宙这棵病树前头,ChatGPT因具有“类人”的智能化表现,迅速出圈,成为科技圈风口迭代的最佳标的,一时间春风得意,甚至带动整个AIGC行业春意盎然。但K哥觉得,大众还是应该在狂热中保持清醒,发现并认清时代和技术的发展脉络,冷静客观,不喜不悲。就在最近几天,GPT-4推出,文心一言发布、微软把GPT-4接入office全家桶,一时间AI赢麻了,再度成为科技圈人人追捧的显学新贵。一花独放不是春,不管是国内还是国外,尽管有称赞也有嘲讽,但这些现象级AI产品组团面世,至少可以说明一个事实,即以AI为代表的新生产力正在快速崛起。以微软把GPT-4 模型装进 Office 套件,推出的 Copliot功能为例,它可以在PowerPoint 中,把一句话转化为演示文稿;在 Excel 中,可以分析趋势、实现数据可视化;在 Word 中,可以与我们协同编辑、创作;在会议中,它可以随时整理会议摘要、标记重点;在开发中,它可以更好优化开发进程。这些颠覆式的功能,将极大提高工作效率,把人从低层次的繁琐工作中解放出来。打工人可以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在更高级的创作性工作上,当然也有可能因不能适应和胜任而被AI取代。但不管如何,AI的代表新生产力,正在强势崛起,已不存在任何疑问。我们更应该关注的是,这种新生产力将会以何种程度接管我们的工作,甚至我们的社会。野村中国首席经济学陆挺表示,未来科技革命的重点之一是人工智能,而不是所谓的加密货币或元宇宙。毫无疑问,AI的应用场景比元宇宙要多的多、接底气的多。这一点,不管是业内人士,还是平民百姓都有共识。但同时我们也要看到,目前进场试水的,还都是一些头部大厂,更多的企业仍在观望、犹豫状态。而且即使大厂推出的产品,也大都在测试阶段。文心一言发布会上的表现,被不少网友讽刺为“ChatPPT”,李彦宏也不得不承认产品还有很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这些都说明新技术从发明到被广泛使用,中间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就像早在18世纪30年代,英国物理学家迈克尔·法拉第发现了电磁感应定律,为电动机的发明奠定了基础。但直到1879年,美国发明家托马斯·爱迪生才发明了后来飞入寻常百姓家的电灯泡。这个周期即是各种技术厚积薄发的积蓄期,也是对行业发展冷静深入思考的观察期,必不可少。在这波ChatGPT的带动和加持下,AI显然已经成为了科技圈的新风口。而新风口则意味着新机会,新财富。很多嗅觉灵敏的人,早就摩拳擦掌,准备找个切入点,进场捞金了。K哥听不少朋友说,他所在的 “元宇宙空间建设群”、“元宇宙文娱营销群”,都改庭换面变成了 “ChatGPT搞钱群”、“ ChatGPT商业模式群”。热闹归热闹,但K哥对此并不太乐观,原因很简单,这个行业尚属于投入砸钱阶段,它未来的想象前景有多大,目前需要投入的资源、资金就有多重。想进场圈地,没有强大的资金和技术实力,你根本没可能撬动一丝一毫。大把貌似触手可及的机会,其实都被科技巨头和资本大佬牢牢把持住,普通大众最多跟着过过嘴瘾和眼瘾。对于一般人(或企业)来说,也许等到生态稳定,瓜熟蒂落的时候,根据自身的条件,做做周边配套,赚点“卖水”钱,就算不错了,至少比早早跑进去做炮灰要好得多。
庞大的算力、先进的算法、丰富的数据,让AI在生成文本、编写代码、回答问题等复杂功能方面的表现,让世人眼前一亮。除了大火的ChatGPT外,Google也发布了类 ChatGPT 的聊天机器人“Bard”;国内也不甘人后,百度的“文心一言”已经对外发布;阿里达摩院研发的对话机器人也已经开始内测……看上去环宇内外,遍吹AI暖风,但在同样的喧闹之下,我们还要客观清醒地认清我国目前AI的发展现状。众所周知,数据、算法和算力是人工智能时代的核心三要素。大数据相当于我们烹饪时所需的食材,这方面我们具有一定的优势,这得益于我国庞大的用户基数,多领域丰富的应用软件和场景入口,这些客观条件,让我们的AI公司在数据做训练方面,相较其他国家有着明显的优势。算力则相当于做菜时需要的火力(柴火/煤气/电力),算力强大与否,取决于芯片的带动能力。根据已披露的信息显示,ChatGPT使用的芯片是英伟达的GPU A100,它采用7 纳米工艺、拥有 540 亿个晶体管,最大功率达到了400W。ChatGPT背后使用了超过1万颗这样的芯片,按最小数据19.5万亿次/秒,其总算力超过19.5亿亿次/秒,算力强大到恐怖。在这一领域,我国则处于被别人卡脖子的劣势。在世界芯片技术排名中,我国最先进的华为,也仅排在第12位。而美国则占了前10强中的8席,差距还是很大的。
人工智能的算法,就相当于烹饪的方法,这一点我们和美国相比差距,也是极其明显的。在目前世界上发布的所有重要算法当中,几乎还找不到中国人突出贡献的痕迹。在一些算法研究的深度上,也远远不够,比如某些人脸识别的应用场景中,在正常状态下也许还能正常使用,但当人脸出汗或有一些污渍的时候,就会出现无法识别的现象。钱学森先生当年曾说:“搞导弹不是靠一两个科学家,要靠一批有理论基础,又有实践经验的大的研究队伍”。如今AI时代的竞争,要想在数据、算法、算力等方面实现技术突破,占据优势地位,也同样如此。短板不是一天可以补齐的,必须脚踏实地,加大人才资源的持续投入,有耐心有定力,久久为功,才能真正实现底层突破。李彦宏曾经指出,AIGC共有三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是助手阶段,AIGC用来辅助人类进行内容生产;第二阶段是协作阶段,AIGC以虚实并存的虚拟人形态出现,形成人机共生的局面;第三阶段是原创阶段,AIGC将独立完成内容创作。目前工作生活中,越来越多的出现AI的身影,有些已相对成熟,有些还只是初试莺啼,总体来说,大都还在探索的路上。以下列出AI在5个行业当中的应用场景,供大家参考:
在传媒领域,AIGC实现了人机协同生产,AI可以完成文字撰稿、语音播报、视频生成、字幕生成等一系列作业流程,而且目前已相对成熟和稳定,一些采访、播报、晚会舞台也越来越多的出现了AIGC的影子,相信以后只会应用越来越广泛,水平越来越让人惊艳。在电商领域,AIGC逐步推进虚实交融,给消费者营造沉浸式体验感。商品AI模型、数字人主播、商品自动化文案、AI生成营销文字、AI生成营销图片等,原来越要很多人,花很多时间才能完成的任务,如今都能通过AI技术,快速轻松搞定。在影视领域,AIGC拓展了创作空间,不断提升作品质量。在剧本创作、人脸和声音合成、角色和场景创作、影视预告片自动生成等方面,都有了非常好的实际应用。AI在教育领域也开始有所应用,可以帮助老师批改作业,把老师从基础工作中解放出来,花更多的时候进行创意备课以及和学生互动上,让老师的行为和时间更加价值。AI还可以生成课件文字/图片/视频、甚至将2D课本转换为3D,更好地增加了学习的趣味性和直观感。AIGC还可以很好的辅助工程设计,帮助工程师、设计师做好的设计创意,并能快速高效地生成各类设计图、工程图等方面的输出。人类研发AI的终极目的,如同百度slogan所说“用科技让复杂的世界更简单”。但这有个重要前提,就是这些科技要能落地,不能真正落地,一切就无从谈起。K哥最近看了很多AI项目,深感靠谱的太少,投机的太多。有些创始人聊起AI来高来高去,恨不得能前瞻30年,和比尔盖茨、马斯克、扎克伯格有同样的格局和境界。但问他们一些具体落地的准备和策略时,又支支吾吾,说不出个所以然,总试图用那句“不要在意那些细节”一笔带过。但落地、落实,恰恰最需要关注的就是细节。避谈或刻意忽略这些,只大谈特谈商业模式、市场估值,要么是糊涂,要么是忽悠,想割一茬,圈一把,捞一笔。梦想可以飞很高,但让梦想落地,才是它最有意义的归宿,不是吗?元宇宙从狂欢到被冷落,只用了2年时间;当前AI入场运动势头正健,会不会重蹈元宇宙覆辙,热度过后,满场凌乱,一地鸡毛?K哥更愿意持一种更积极更正面的态度。AI是一次肉眼可见、实打实的巨大科技变革,是一种颠覆式的新生产力的崛起。当然,这个过程不会一帆风顺,而是会充满曲折和各种博弈,真正落地时间,可能需要5-10年甚至更久。这都需要全社会坚定抱持长期主义,有耐心有定力,理性对待,静待花开。谷歌CEO桑德尔·皮猜曾说:“人工智能是我们人类正在从事的最为深刻的研究方向之一,甚至要比火与电还更加深刻”,这样的深刻,也许值得我们每一个人期待。来源 | 技术领导力(ID:jishulingdaoli)
作者 | Mr.K;编辑 | 时刻
内容仅代表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早读课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