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想被AI淘汰,你的工作就不能是机械的“拉框”公众号新闻2023-04-08 07:04有山君李亚洲的工作很简单,就是坐在电脑前“拉框”,按目前的项目拉一个框一毛多,他一天能拉千八百个。在城市被雷达扫描而成的云图里,李亚洲通过“拉框”教育“傻机器”,他给一片片云打上标签:自行车、小轿车、客车、货车……据《北京青年报》的报道,这个“拉框”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的下游,就是如今赫赫有名的AI产业,李亚洲们还有若干个听起来高大上一些的名字——AI标注员,或者叫“人类专家”,代表人类调教尚在蹒跚学步的AI。AI的理念早在冷战期间就已提出,但在数十年后的今天才有了跨越式的进展,让机器学习的原理从“基于规则”变成了“基于数据”。深度学习中的“监督学习”(有数据标签)由此蒸蒸日上,并逐渐助推“无监督学习”(无数据标签)与“强化式学习”(甚至不需要数据)的最新技术。不过任何AI的进步都绕不开第一步,那就是有数据标签的监督学习。犹如给马儿吃草、给汽车加油一样,第一批AI的从无到有、从零到一,也总离不开“人工饲养员”的点滴投喂。他们,也是AI诞生之初的助产士——数据标注员。河南商丘市城西的北航星空数字产业园,有着数以千计的数据标注员,这些数据标注员见证着“新生命”的诞生,这些“人类专家”也可能是首批被AI淘汰的人。选择人类做标注,不是因为人类掌握了目前AI没有掌握的技能,而是因为人工标注的成本更低。一家数据处理公司的老板称:AI自动识别的成本是一单三毛,而人工的成本是一毛,经济理性选择了人工。但是,AI正在越来越成熟,越来越便宜,而人的廉价优势正在丧失,AI自动标注已在默默兴起。在劳动力成本高昂的美国,AI智能标注已经提上议事日程。第一批学会开汽车的马车夫很快找到了新工作,但数据标记员的工作恐怕最终却会“消灭”自己。对于专门“打框”的“人类专家”的职业,公众不会很了解,但是对于AI取代普通人工作岗位的“预言”,却感觉到了真实威胁。AI标注员成为AI最早淘汰的那批人,N倍速地快进着AI和普通劳动者间的博弈。目前有很多行业感受到了AI革命的凛冽寒风。某游戏美术外包公司的技术总监透露,公司已经裁掉了一半的原画师:“原画师利用Al完成方案,工作效率至少能提升50%以上。之前我们公司需要38个原画师,现在已经裁掉了20个人。”导演陆川也指出:AI用15秒做的电影宣传海报质量比专业公司花费一个月的同类作品还好,而且还便宜得多。又高效又便宜,不用加班费,不会“拖稿”,不会闹情绪,关键的关键是,目前一些领域的AI作品已经达到以假乱真的地步。陆川说,让AI帮他做一张电影海报,油画的质感、梵高的风格、运动的元素,输入诸如此类的关键词指令后,AI吐出了一张让他惊讶到沉默的海报。那么劳动者怎么办?其实,我还是比较乐观的。以翻译这个最早被AI侵入的知识领地来说,在西方诸语种之间,机器翻译的准确率已经稳居90%以上。但是,哪怕99%的内容都不出错,仍然会在最后一公里卡壳。比如,“颗粒度”与“赋能”这些互联网公司黑话,物理学家与互联网产品经理所说的必定不是同一个意思。你让AI画一个“鼠标”,它却画了一个老鼠。如果某个学科、某个词语需要实现两种语言/公共知识之间的第一次对译,甚至是在同一门语言里的提喻(metonymy),那么这项任务仍然需要仰赖人工翻译。人工翻译在译介一门语言时,首先需要掌握至少两门语言背后的全部公共知识。事实上,在人类知识总量持续突飞猛进的今天,优先用机器解决已经成熟的公共知识对译工作,集中精力处理机器难以揣摩的公共知识,借助机器翻译节省精力与时间,已经是资深译员的不二之选。或者说,AI是否能取代具体的脑力劳动者岗位,更像是一个“图灵试验”,需要你证明你的工作必须是人才能做的创造性的脑力工作。不想被AI取代,你的工作就不能是机械的“拉框”,无论画图,还是翻译,或者是写文稿,都不能是“拉框”。本期资深编辑 周玉华推荐阅读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戳这里提交新闻线索和高质量文章给我们。来源: qq点击查看作者最近其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