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溯源研究”发布会:沈洪兵等专家对关键问题释疑
4月8日下午,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新闻发布会上,作为经历了第一阶段联合溯源研究的中方科学家,中疾控研究员周蕾回应说,第一阶段的联合溯源研究过程当中,本着科学、全面的态度,我们在设计阶段也考虑了实验室泄漏的可能性。为了研究这个方面,在武汉期间,我们就组织了联合专家团队实地到武汉多家实验室进行考察调查和研究,并进行了深入交流,而且还把实验室的工作人员包括当时在实验室里面的学生,这些人员所有的健康监测资料、可能的就诊临床资料,我们全都做了调查和分析。不管从哪一个方面,在第一阶段的联合溯源研究过程当中,我们是充分地分享了我们的研究结果和数据,并没有任何的隐瞒和保留。
周蕾表示,当时在武汉我们联合研究科学家,包括国外和国内的联合专家工作组,中方科学家是本着科学、公开、客观、透明的工作原则,把我们所有掌握的数据和资料都进行了分享,包括早期病例信息,还有当时对武汉早期的呼吸道传染病可能的、可疑的新冠病毒感染的76000多人的病例资料,都进行了分享和深入的联合分析研究。
当时我们还把中国境内2018年到2020年当时采集了38000多份的家禽家畜样本,以及41000多份的野生动物样本都进行了抗体或者核酸检测,这些结果提示也都没有发现新冠病毒阳性。我们还对华南海鲜市场当时的所有动物产品上下游供应链进行了追溯性调查,并没有发现病毒在动物当中传播的证据。
中方删除了华南海鲜市场早期研究数据?
有记者提问,目前有外媒报道,中国疾控中心作者团队在关于华南海鲜市场早期研究数据的文章论文投稿过程中,曾将上传至全球共享流感数据倡议组织(GISAID)平台上的数据删除,请问确有此事吗?当时文章投稿的过程是怎样的?
国家疾控局副局长、中国疾控中心主任沈洪兵介绍,据了解,中国疾控中心研究团队于2022年2月投稿了一篇论文初稿到《自然》(Nature)杂志,在文章投稿和返修的过程中,中国疾控中心等单位专家团队按照国际上科学论文发表的惯例,在全球共享流感数据倡议组织(GISAID)的数据共享平台上传了论文相关的原始数据,仅用于杂志审稿人评审访问,并与杂志和数据库约定,在文章正式发表后对外公开释放数据,数据及访问链接一直存在,没有删除。
2023年3月11日,注册团队发现上传至GISAID平台上的数据,在文章尚未发表、团队不知情的情况下,已被GISAID数据库的工作人员提前释放。团队的工作人员随即通过电话向GISAID平台询问了解情况。平台工作人员表示,此次数据释放是GISAID工作人员误操作所致,平台随即关闭了数据共享,但数据仍保留在平台上。
沈洪兵表示,我们团队及平台均没有删除数据,用于杂志评审的数据访问链接也一直都在。作者团队上传数据的操作符合国际惯例。我们希望GISAID平台工作人员对媒体和世卫组织说明并澄清此事,还原事情的真相。另外,目前该论文的最新版本于4月5日已经在Nature正式在线发表,所有的原始数据也已经在国际和我国的4个数据库同步释放。
“发现地”不等于“起源地”
4月7日,中国疾控中心周报(CCDC Weekly)发布的信息显示,3月30日的《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周报(China CDC weekly)》刊登了中国疾控中心病毒病所首席专家武桂珍等人“让新冠病毒(SARS-CoV-2)溯源回归科学”的文章,指出要确定一种新出现的人类感染病原体的确切起源,需要严格的逻辑关系、充分的因果关系和坚实的证据链。
文章认为,“起源”的概念可以分为两个角度:
从宏观角度来看,对于2019年冠状病毒疾病的全球起源,人畜共患病起源仍然是最可能的方式。病毒会存在一个天然宿主,它可能需要,也可能不需要中间动物。然而,根据目前可用的全球证据,新冠病毒的天然宿主和中间动物,还没有明确的结论。
从狭义角度来看,对于特定地理范围(如国家、城市、学校或市场)或特定人群的起源,有多种可能性。例如,一个地理区域的最初病例,是由携带病原体人或是携带病原体的动物进入该区域引发的感染。
值得注意的是,即使发现了某一地区内的起源(最早报告的暴发地),也不能等同于全球大流行的起源,即“发现地”不等于“起源地”。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