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万封私信里的隐秘情感世界
全文共5954字,阅读大约需要14分钟
“你以为只要走上一条‘正确’的路,人生立刻就会像小红书里晒的那样——两套豪宅、两辆车、两个小孩,每天很开心,老公很专一,情人节给你发5200元红包,这种样板一样的生活。”荞麦说,“但现实根本不是这样,样板生活里有各种各样的问题。”
本文首发于南方周末 未经授权 不得转载
2022年2月,作家荞麦收到了一封特别的微博私信。
来信者是一位35岁的已婚女性。她恋爱8年,结婚5年,有一个两岁多的女儿,定居在美国新泽西州。结婚之前,她是一名飞国际航线的空姐,与丈夫在飞机上相识。经历了几年北京、纽约异国恋后,两人结婚了。女生搬到美国,成了一名全职太太。为人夫、为人父的角色,丈夫都做得不错,他们的婚姻看上去幸福甜蜜,无懈可击。
可是,半年前,丈夫出轨了。
这封私信有2200字,她缓缓展开对婚姻故事的讲述。她想过要离婚,“但又知道成年人的世界有多难,孩子还小,我又没有工作”。
她形容婚姻中的这位第三者G,“漂亮却有一种破碎的美感”。在翻看了G的Instagram、领英账号以及两人的聊天记录后,她拼贴出一个年轻漂亮、出类拔萃、跟丈夫有相似学历背景和兴趣爱好的形象。
她试着给G的社交账号发私信约见面,没想到对方爽快地答应了。两人见面,G很坦诚,说对不起,从来没有想要拆散别人的家庭。女生质问,那为什么还要跟别人的老公在一起?G说她太喜欢他了,喜欢到不知道该怎么办。
人的感情往往是复杂和微妙的。“我爱我的老公,而且虽然我很不愿意承认,但我很喜欢这个女孩。我一直问自己,如果我在她的位置上,我也会做出这样的选择吗?她是很自私没错,但人都是自私的。如果我站在老公的位置上,结婚了就要抹杀一切感情吗,爱情来了该怎么办呢?”女生在信中写出了这种矛盾感。
G和丈夫分手后,女生又私下把G约出来了一次,还带着自己的孩子。她们一起逛裙装店,女生看上一条婚纱改良的长裙,但生育过后身材走样,没有自信穿它。G坚持,“你很漂亮啊,女人要好好打扮自己”,掏钱买下了裙子送给她。
“那瞬间我真的有点想哭,因为女性之间最基本的理解和鼓励。我也很自责,因为我叫她出来本是想给她看我的生活如此,最后却被她安慰到了。”女生写道。那天分开的时候,女生问G,以后还可以约你出来吗,以朋友的身份,“我太孤独了”。G愣了一下,笑得很开朗,说可以啊,打给她就好。
这段既诡异又温馨、复杂又辛酸的另类“出轨”故事中,两个女生独有的女性情谊打动了荞麦,她决定将私信在微博公开。这条微博被转发了1.7万次,评论达到2400多条。有人表示理解,也有人骂她软弱、“婚驴”(注:形容人在婚姻中任劳任怨、任人践踏的侮辱性词汇),对一个抢走老公的“小三”,为什么要和她做朋友?
这封私信在荞麦收到的七万多封私信中具有典型性,它提供了当代人婚姻爱情真实而复杂的样本。荞麦说,打动她的并不是来信者在关系中有多么成功,“而是在任何关系下,你找到自己的方式,找到自己是什么样的,展现出你的人性所在。”
两年来,荞麦每天都收到近一百封私信,将其中两到三封公开。来信者以女性居多,有人问她,为什么私信里,大部分女性都热衷谈论爱情和家庭?荞麦反问,难道男性都在谈论世界局势?“他们并没有真正在谈论他们的雄心和世界,他们也在谈论阿里P8年薪多少,男性也没有更宽广的世界。建立亲密关系反而比阿里P8、年薪多少更有意义。”
她理解如今人们对亲密关系的孜孜以求:“世界动荡,我们只能在自己的生活中耕耘,而私人生活不得不由各种关系,尤其是亲密关系组成。建立一个好的关系,能让我们安定下来,这一点变得那么重要。”
“她们只是在表达一种茫然”
收发私信这件事,荞麦从2020年就开始做了。
故事源于微博的一次讨论。当时大家说到女性对婚姻的态度,很多女性表达了在婚姻中的焦虑:老公今天去了哪里,要不要查他的岗,他是不是出轨了。荞麦觉得,不是所有女性对婚姻都那么焦虑,至少她身边的很多女性不是这样,她们的工作、生活有条不紊地进行,男人、老公,不再是她们关心的主要话题。
在这样的讨论声中,荞麦收到了一个女生发来的私信。信里说,她对婚姻感到厌倦,但是也没有什么动力结束婚姻。正好丈夫出轨,她趁此机会赶紧离婚,过上了想要的单身生活。在女生的叙述里,她对婚姻淡然的态度,还有离婚之后对单身生活的享受,展现的是一个不同于传统的女性形象。
在征得女生同意后,荞麦公开了这封私信,并表达了理解和欣赏。这封信激起了同一类女性的倾诉欲,一时之间,荞麦微博的后台被塞满了。很多来信都重复了类似的故事:她们没有离开婚姻,婚姻扮演了她们的保护壳,“在社会上赢得一个主流人群的身份”,但她们在婚姻里一直追求自己的生活,对丈夫依赖不多。
人们对忠诚的谈论,荞麦认为近乎恐吓,“提前预警,不断强调一定要忠诚,要不然会非常糟糕。”当“出轨”真正发生时,却不是所有女性都会做出坚决的反应。“当女性说这个的时候,近乎一种哀求,这是我很在乎的东西,拜托你跟我一起保护它。如果保护不好它,你准备怎么办?我觉得很多女性没有想好。”
除了丈夫“出轨”,还有不少女生写信给荞麦,讲述自己的“出轨”经历。一位女生长期处在无性婚姻中,感到压抑痛苦,后来遇到一个男性,给了她长久以来的身体上的满足。可那次“出轨”之后,女生道德压力大到几乎活不下去了,她不敢告诉身边人,只能告诉“树洞”一样的荞麦。
荞麦更愿意将“出轨”称为婚姻中的“走神”,这一点上,男女都有。她明显感觉到,很多承认自己“走神”的女生,可能什么都没有做,只是思想上有所变化,背负的道德压力也比男性大很多。“在一段稳定关系中,对另外一个人产生一点点兴趣,这是很正常的,不一定会转化为任何真实的行动或者表达。”荞麦对南方周末记者说,“就连这种情感波动,很多女生都会受到巨大的情感压力。我们的情感教育里没有告诉她,这是很正常的、但需要被好好处理的一件事。”
有女生谈论了自己正在经历的开放式关系。女生交往了一个法国男友,男友同意她继续和其他喜欢的男生约会,但自己目前只想跟她一个人约会。也就是说,她可以享受单边的开放式关系。这封信公开后,很多评论却质疑,男方可能在骗她,或者不在乎她。“当一个男的给你这么自由的时候,你的同性都会打击你的,都觉得这是不真实的。”荞麦说。
在来信讲述多边关系的女性中,荞麦感觉到,“她们不是在寻求答案,她们只是在表达一种茫然。”当男友给出超乎寻常的宽容,她们反而不知道如何在这段关系中自处。“古装剧里,韦小宝式的人物比比皆是,但对于女性来说,她没有办法在这种新的关系里找到可供参考的情感模式,于是她在其中会有一种左盼右顾,总感觉哪里不对劲。”荞麦观察。
荞麦也不时收到男性的私信,她发现,男性对于女性“出轨”的容忍度比人们想象中要高,并不是“不可侵犯”,“如果在保密的基础上,男性更倾向于原谅对方,他也不希望动摇那个完整生活的状态”。
荞麦收到的私信大部分关于婚姻、家庭和亲密关系,许多女性在婚姻中展现出不同于传统的形象。图为电影《浮城谜事》剧照。 (资料图/图)
“超乎传统叙事之外的理解”
荞麦今年40岁,刚过不惑之年,算是“受过高等教育的现代女性”。她是作家,之前当过记者,见过形形色色的人群,对很多事情都持开放态度,“这种接纳对很多人来说是很重要的,可能大家日常生活里很难找到这种超乎传统叙事之外的理解。”荞麦说,自然地,她成了很多女生的“树洞”。
最开始给她写私信的女生,很多都是没有活在世俗眼光下的先锋女性,她们给荞麦写信,有点“找朋友”的感觉。荞麦也乐于公开她们的私信,觉得那是一种对传统女性认知的革新。
一位北京女孩出生在非常普通的家庭,她没有进互联网大厂或考公务员,而是选择在北京一个小公园工作。她在信中写道,她喜欢植物,愿意在小公园里度过她自己的一年四季。女孩的私信公开后,抚慰了很多人,被转发近两万次。后来有人联系荞麦,想把这个故事改编成剧本,但女孩婉拒了,继续过自己的生活。
还有一位叫橘子的女生,三十多岁,结婚八年,有两个孩子,原本和丈夫在北京经营一家广告公司,丈夫负责创意,她负责客户。生孩子之后,她停工三年,再加上疫情影响,公司客户基本流失殆尽。小女儿刚断奶,橘子就决定复工。
在看了周轶君执导的纪录片《他乡的童年》走访芬兰那集后,橘子决定举家搬到芬兰。从决定留学,到报考、申请学校,直到拿到录取通知书,橘子只用了不到两个月的时间。这条看上去不可能实现的出国路被她走通了。她火速卖掉了北京的房子,全家踏上了飞往芬兰的航班。“琐碎事还有很多,未来也不一定会光明,但至少我已经踏出改变的第一步了!”她在私信的最后写道。评论里不乏有人说,她的决定太冲动、不理智,免不了要吃苦头。但后来的故事是,橘子一家在芬兰过得简单快乐。
荞麦觉得很欣慰,“我的私信里面动人的,都不是成功不成功,而是一个人在某种感觉并不是成功的样子下,展现出新的活力。”
许多来信表达了家庭利益和个人追求之间的两难。有位女性在外企工作,孩子六岁,单位给出三年出国机会,她毫不犹豫地答应了,并给孩子报名随行。回家后和丈夫讨论,丈夫同意并尊重她的决定。
另一封私信讲述,疫情前单位开放出国读博名额,有同事不顾家里反对执意申请,自己却因为怀孕选择留下,以后也绝不会对孩子抱怨自己的放弃。因为,“每个人都在自己的情节线里遇见自己该遇见的问题”。
荞麦说,有些私信迫切想得到答案——要不要跟某个人结婚、伴侣的家庭条件不符合要求怎么办、两份工作到底选哪个好,她反而很少公开出来,“这个完全看个人,别人提供不了任何意见,这么迫切需要答案,我很担心她会被评论误导。”
更多私信其实是为了寻求理解。“人类获得理解的渠道是很少的。”荞麦的来信和评论恰好承担了这个作用,“有很多人不是来解决问题的,她不需要别人给她意见,哪怕评论区有1/3的人理解她说的意思,我觉得写信的人也会感到很满足。”
以前,荞麦一度会给出意见和评论,但她发现网络是一个搅动的舆论场,人们可能会放大某个角度,在讨论中变得越来越偏激。后来,她变得温和,说得更少了,尽量给予理解。
电影《婚姻故事》讲述了一对夫妻渐行渐远、决定离婚的故事,刻画出婚姻的残酷现实。 (资料图/图)
很多人倾向于谈一场“正确的恋爱”
随着影响力的扩大,不同年龄、不同背景的女性参与进来,荞麦听到了更多的声音。她意识到,大部分女性仍处在非常传统的语境下,“这种传统的幽灵才是更广泛的人群所生活的环境,有些人即使社会地位、家庭财富已经远远走在前面,但是她的整个思维、她对亲密关系的认识,仍然处在非常传统的时期。”部分网友不仅没有冲破传统的欲望,而且在一封一封的信下评论,不断为传统观点辩护。
比如,对于婚姻,荞麦和身边友人都认为,“婚姻是两个人建立独立家庭的过程”,但这样的话如今会招致反对。很多人喜欢强调双方原生家庭的重要性,考虑小家庭如何依附于双方父母的家庭。甚至有人觉得,父母出了钱,就可以干涉自己的家庭生活。
再比如,她收到的私信中,彩礼被提到的频次越来越高,如今彩礼被视为“生育金”,用来保障女性的利益。但是不是收了“彩礼”,女性就必须生育?女性能不能通过金钱来保障自己的权益?荞麦觉得困惑,“是我来到了更多人中间,还是我们生活的关系在倒退?”
有年轻女孩向她抱怨,相亲了60次、100次,依然找不到合适的另一半,进入一段亲密关系非常艰难。与此同时,许多来信却在传递同一种信号:很多人倾向于谈一场“正确的恋爱”——最好是在研究生期间就把婚结了,孩子生好了,毕业去工作。这些年轻人对“正确的恋爱”的标准非常具体、严格,从一开始就会考虑对方的家境、财富等等。教科书和文学作品里讴歌的跨越阶层的恋爱,仿佛一夜之间消失了,“门当户对”才是王道。
“她们好像有一种紧迫感,面临着很严重的婚育压力,导致她们没有时间去谈‘不正确的恋爱’——没有结果的恋爱。”荞麦说。
但是,这些女性一方面强调不谈“不正确的恋爱”,往往又情不自禁喜欢上不“合适”的人——来自年龄、财富、家庭出身的种种不合适,进而产生新的焦虑。很多私信都在倾诉恋爱“不正确”的烦恼,她们想把不合适的人变成正确,认定恋爱不能白谈,“喜欢必须要变成生产力”。
年轻女性为何背负着如此大的压力?荞麦分析,除了来自父母和社会的压力之外,还有社交媒体营造的理想生活幻象。“你以为只要走上一条‘正确’的路,人生立刻就会像小红书里晒的那样——两套豪宅、两辆车、两个小孩,每天很开心,老公很专一,情人节给你发5200元红包,这种样板一样的生活。”荞麦说,“但现实根本不是这样,样板生活里有各种各样的问题,等她进去之后,才知道是怎么回事,可能又有新的信件写过来。”
一个女生持续给荞麦写了两年信。在很多人眼中,她过着看似完美的样板生活:读研究生时就结婚了,很快生了孩子,男方是富二代,男方父母对她也很好,育儿到一定阶段。但她后来的私信里,生活的一地鸡毛一直不停困扰着她,近来又和丈夫在个人追求和育儿理念等方方面面有了矛盾。“所以没有真正的完美关系,如何处理这些关系,如何跟自己的问题相处,才是最重要的。”荞麦说。
有些故事,写了一封就结束了,主角不知所终。有的故事,则一直讲述下去,有头有尾。和第三者见面的空姐写来了故事的后续:她还是离婚了。
那是一个大年初一,空姐一家人去餐厅吃饭,意外撞上了和丈夫早已分手的G。那次偶遇后大约一周,丈夫提出了离婚,他说,他不是要跟G在一起,只是无法忽视那种心动。女生明白,“他在这段婚姻里已经不是走神,而是走开了”。
她同意了离婚。离婚后,前夫还是住在家里,只是不同屋,他们共同抚养孩子。她和G也没有断了联系,反而成了真正的朋友,假期她带着孩子,和G一起去了迪士尼乐园。
女生打算开一家花店,重新开启她的人生。前夫帮她做预算,G帮她的花店做了设计。
有人看完后写道:“写信的女生完全跳出了一夫一妻制的婚姻给三个人规定的角色——丈夫、妻子、第三者,而从三个平等的人的角度来想象和实践他们的关系。摆脱这种规定,摆脱社会给每个人安排的位置,往往比摆脱实体的婚姻要更难”。
接下来的第三封来信,她梳理了这些关系,反省了自己在婚姻中对丈夫的过度依赖。她认为婚姻是她和丈夫缔结的契约,外人没有义务为维系这份契约负责。人的情感瞬息万变,他们都不是神。
“我们都坦然面对了自己的错误,也不失为一个好的人生经验。这一篇我翻过去了,我的人生也才刚开始,希望能启发到一些困境中的朋友们。”女孩写道。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