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几何时,这还是一个仅存在在科研杂志上的领域,如今已经被投资机构抢破了头。华为哈勃、小米、大疆创新、比亚迪、OPPO、美团龙珠、愉悦资本、云锋基金、源码资本、IDG资本、光速中国等机构纷纷杀入光芯片赛道。在华为看来,光子产业发展前景巨大,光子核心组件市场价值将超过2万亿元人民币。几年前,当其他机构还在因为研发周期较长、技术难以转化等难题观望,祥峰投资合伙人李伟已经关注到光芯片所具备的巨大价值,在早期就投资了曦智科技,如今这家公司已经接近独角兽的估值。依托于长期积累的行研方法论,李伟带领团队在半导体产业链上游投出了芯驰科技、伏达半导体、松元电子、爱瑞无线、芯行纪、朗力半导体等一众明星公司。日前,李伟成功上榜由创业邦评选的“2022年度40位40岁以下投资人”榜单。李伟是如何早期投到高成长性的前沿科技公司?对于硬科技创业者又有哪些建议?李伟早在2019年就关注到光芯片方向,并投资了沈亦晨所成立的曦智科技。在做行研时,李伟发现,把计算复杂度较高的事情交给光子来完成,会尽可能的规避掉传统电芯片的劣势。实际上,基于光芯片的优势在光通信领域的应用已经较为成熟,也由于光芯片的核心是一种被动计算,不会受到欧姆定律的影响,也就不会产生任何热量,因此其利用效率也会得到显著提升,会更加节省成本。这就好比小时候玩的三棱镜,一束白光照过会变成七彩色的光一样,只消耗了少量能量的情况下就完成了数学上很复杂的傅里叶变换。与电子芯片相比,光子芯片的计算速度是其1000倍,而且功耗仅为其百分之一。在翻阅相关研究时,李伟发现,2017年沈亦晨博士以第一作者身份在《自然·光子》杂志发表了封面文章,用光子代替电子来运行人工智能算法这条思路,让李伟觉得豁然开朗。沈亦晨是一位80后麻省理工博士,在论文发表的同一年,他成立了曦智科技,决定将这一科研成果推向市场。李伟觉得这项技术非常值得深入研究,于是通过MIT校友和同是来自MIT的祥峰已投企业创始人主动联系上了沈亦晨团队。“我和沈博士接触的第一面,他身上所具备的特质让我非常佩服。”李伟说。在路演过程中,沈亦晨表现得非常镇定自若,讲解能力也非常出众,展现出了极高的智商,给人的感觉也很儒雅、有礼貌。“路演之后,我们在酒店大堂聊天时,我才得知他的护照遗失在了高铁上,而第二天他还要飞回波士顿,所幸找回了遗失的护照。不过这也可以看出,他有着非常强的心理素质。这对于一个刚刚毕业不久的创业者来说是非常难得。”2019年,在曦智科技成立不到两年的时间,团队发布了全球首款光子芯片原型板卡,成功将当时占据半个实验室的整个光子计算系统集成到了常规大小的板卡上,验证了以光子替代电子进行高性能计算的开创性想法,并解决了光子芯片处理准确性问题。2021年,在此基础上,曦智科技团队发布了高性能光子计算处理器PACE(光子计算引擎)。PACE成功验证了光子计算的优越性,跨出了整个光子计算行业的一大步。在商业落地上,尽管第一次见面的时候,沈亦晨还没有想到具体的方案,但面对的是英伟达服务器端这样一个足够大的市场空间,整个团队也非常优秀,李伟认为仍然非常值得投。李伟谈到,由于光芯片是一个全新革命性的技术,并不是做某个国产替代的芯片,有比较明确的目标客户,因此会有一个市场发掘的过程。随着产品的进展顺利,团队在发展过程中也逐步找到了商业落地的场景,比如银行间的高频交易、滴滴的路径导航规划。如今,光芯片已是全球通信厂商必争之地。近两年,华为集中投资光电芯片,一度掀起国内光芯片投资热潮。据统计,仅华为哈勃就已投资10余家光芯片相关企业。国内一众VC、PE几乎无人不投光芯片,包括曦智科技在内的纵慧芯光、鲲游光电、长光华芯、芯耘光电、微源光子等公司纷纷遭到VC哄抢。李伟参与了曦智科技早期A轮融资,而后企业又接连完成4轮融资,如今已经接近独角兽估值。一上来就融太多钱不见得是好事芯驰科技、伏达半导体、曦智科技、SmartX、谛声科技、芯行纪等明星公司,都是他依托定期行业研究发掘的项目。李伟所在的祥峰投资成立于1988年,是亚洲地区成立时间最早的风险投资公司之一,亦是新加坡淡马锡控股的成员机构。2008年开始,祥峰投资中国基金 (Vertex Ventures China) 在华开展早期风险投资业务,旗下有多支美元基金和人民币基金,管理规模合计超过150亿人民币。通常在做行研时,李伟会带领投研团队列出该行业所有的细分赛道,尽可能地做到对每个方向的研判,看哪些领域还值得被改进。同时,他也会对国内外已有的创新项目会进行单独研究。这样对比下来,就能预判出未来哪些方向会有商业价值,进而找到相关创业者深入交流。如果国内没有相关创业者,李伟会找到行业专家、国外同事进行功课,往往会发现一些国内还没有的新机会。近几年,硬科技成为国家大力支持的领域,李伟看到,越来越多非科技领域的投资人涌了进来,但他们往往缺乏行业和技术认知,也没有相关资源的积累,只靠给高估值、大额融资来投科技项目。基于此,在半导体领域,祥峰投资目前会更多地向上游设备和材料领域做延伸,拓宽拓深投资范围。李伟表示,虽然越向上细分,市场空间虽然会越小,但机会也越多,会存在着更多“卡脖子”的国产替代机会。同时,祥峰也能够比大基金或非行业基金更早地接触到创业者,占到投资先机。对于创业者,他也指出,初创公司自身也要有一个考虑:公司发展是一个长线过程,一上来就融了太多的资金,把自己架到过高的位置上,后续的增长空间可能会受限。而踏实的创业者,往往是需要多少资金、什么样的估值才会去做相应的融资计划。这时,投资人所要做的就是深入理解公司的产品和业务,能够真正为被投企业提供招聘、解决管理问题、规划产品路线图等投后服务。对于早期投资的机构,更多地是依靠对于技术和行业Knowhow的深入理解、强大的投后服务来支持创业者。而要做到这些的前提是,投资人要有着丰富的技术和产业背景。毕业于复旦大学电子工程系获得硕士学位的李伟,曾参与创办一家电商公司并担任CTO。创业之前,他曾在Google、EMC担任软件工程师,拥有丰富的产业背景。李伟介绍,现在从事科技投资的大多数同事也都是工科背景。一方面,在大厂工作、创业的同学比较多,可以较为容易地拿到一手信息和比较好的项目源。另一方面,科技项目本身也需要有一定的技术和产业背景做辅助判断,再加之所积累的行业专家和相关调研,容易对项目作出判断。此外,大多数创业者也是理工科出身,因此与技术背景的投资人就有着更多的共同语言,容易打成一片产生共情,更加利于拿到项目。在投资节奏上,祥峰投资每年在硬科技领域会精选5-8个项目进行投资,以偏早期投资为主,往往会在一个看好的方向上精选一家公司深入合作。但早期投资也更为考验投资团队的眼光、能力、行业与技术认知。据李伟介绍,早期投资的失败率很高,因此祥峰往往会投第二轮。也就是说,这家公司在经历种子轮融资后,公司治理方面已经成型,前期产品预研的里程碑实现的相对顺利,简单的产品Demo符合预期,他们会比较乐于投资。第一,市场空间要足够大或者现阶段虽然不大,但要有足够的增长速度;第二,团队的技术能力要足够强,这也就决定了壁垒是否足够高,未来所面对的竞争对手也会比较少;第三,特别是早期公司,更倾向于名校毕业有技术背景的创始人。“我们会不断地和他交流,观察创始人的人品是否靠谱、做事够不够踏实、在其所擅长领域的专业性和专注力如何,这些点滴都会是我们考察项目的环节。”从2016年进入祥峰投资,李伟作为投资人已经走过6年春秋。在他看来,消费比科技更难投。相较于科技投资,消费领域的技术门槛看似没有那么高,但是市场走向、消费者心理、供应链等诸多方面充满了不确定性,每一个因素都可能决定创业成败,这对消费投资人的商业嗅觉、经验积累、市场洞察、前景预判的考验更大。而科技投资最根本的是识别真正技术的能力,在此基础上只要掌握一套好的方法论,往往更容易投出好项目。
对于财务投资者来说,发现并且投进去比持续长大更重要。项目能否长大最终靠的还是管理团队本身,这也是他们的核心竞争力。“看到公司一步步成长起来,拿到更多客户,团队不断壮大,最终顺利IPO,是投资人最开心的事情。”李伟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