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盛投资李昊:好生意、好方向未必等于好的投资机会
“我们既是投资人,更是创业者。”
有一家近20年历史的“老牌”投资机构早在10年前就开始在新能源领域布局,投资了宁德时代、亿华通、金风科技、贝特瑞、宝丰能源、神力科技等多个明星项目,收益颇丰,这家投资机构就是君盛投资。
君盛投资是少有几家PE向VC转型成功的投资机构。
在创始合伙人廖梓君的坚定转型决心下,由李昊和一批年轻的85后“VC创业者”加入了团队,从0到1一点点搭建起君盛的VC架构,从文化基础到组织,到策略,到打法体系,实现了不断的迭代升级。
君盛在新能源、碳中和领域投资可谓战绩斐然,不仅捕捉到多家行业龙头企业,而且是少数几家在新能源领域实现成功退出的投资机构。
为此,围绕新能源领域,维犀财经旗下媒体「投资人说」特邀君盛投资执行事务合伙人李昊深度对话。
以下是本文提到的几个核心观点:
1、对新投资方向的成功预判,找准进入期实行非共识投资,高水平的团队以及机构架构体系,往往是一家VC机构投资成功的关键。
2、只有窗口期、拐点期的非共识投资才有可能捕捉到适合VC投资的最佳机会点。
3、VC投资时要看终局,以终局往回推,只要符合未来大趋势都可以尝试投资。
4、投资人要客观认识到好的生意和好的方向不等于好的投资机会,更不等于好的赚钱机会。
5、对于创业者来说,创业的机会就是坚守,遵守自己擅长的领域,坚守自己擅长的方向。
君盛投资的新能源项目中不乏行业龙头,单单宁德时代以及亿华通两个项目就足以奠定君盛在新能源领域的投资地位。
究竟什么原因让君盛投资能够频频押中新能源领域的明星项目并且成功退出,真金白银赚到了钱的呢?
李昊将其总结为君盛对新能源投资方向的成功预判、找准进入期实行非共识投资、高水平的团队以及机构架构体系。
1、10年前成功预判新能源赛道
在转型VC之前,君盛就投资了一系列新能源PE阶段的项目,在这一领域进行了耕耘。
在李昊看来,一家投资机构的专业性体现在能否成功预判新的投资方向并提前进行系统性布局:
能源永远是国家的命脉行业,是生产生活的基础产业,围绕能源就一定能够持续捕捉到优秀的企业。
从国家宏观战略来看,出于能源安全考虑,能源转型毫无疑问是国家战略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因此,当时虽然没有碳中和的提法,但是君盛10年前就将能源领域作为了投资方向之一。
2、预判对了投资方向还要敢投
“君盛2017、2018年,围绕氢能产业链进行了布局。
在当时,各家投资机构并没有形成对氢能产业链布局的共识,国家虽然对氢能有相对明确的政策支持,但是行业的前景以及产业化、商业化的进程依然有很多不确定性。
但是结合估值水平,结合收益空间,我们当时觉得这个风险是可以承受的”。
李昊认为,VC机构只有敢于在非共识领域和项目上进行投资,才能真的在风口到来之前抢占先机。
PE、VC投资不同之处在于:VC投资更要讲究窗口期、更要讲究拐点、更要讲究非共识投资,只有窗口期的非共识投资才有可能捕捉到适合VC投资的最佳机会点。
投资氢能产业链的亿华通、神力科技等企业的时候,因为当时大多数投资人对氢能商业价值和投资时间点没有形成共识,整个产业链一点都不热,因此项目估值并不高,争抢也适度。
但是现在,由于投资人对新能源某些领域的投资形成了共识,很多新能源细分领域虽然技术体系还没完全成熟,但项目估值普遍都很高,投资的估值溢价空间就被大为压缩了”。
君盛的投资策略是:农耕投研、游牧捕捉。
围绕重点方向进行系统性的自上而下投研建设,确定哪些子赛道处于什么阶段,哪些领域不应该下手,哪些相关产业可以下手,然后结合项目来源的资源体系进行机会的挖掘。
如果项目所在的赛道具备空间,又处于非共识阶段,还有系统性的机会,就会花时间迅速扫荡产业链,然后下手。
基于对商业基本规律和常识的理解,敢于下手,是创业者、创投机构捕捉市场机会的唯一办法。
3、团队执行力不够,再好的投资策略也难落实
除了是否能够预判正确投资方向,敢于在拐点前进行布局之外,李昊还十分看重投资团队人员的执行力:
我认为VC投资很大程度需要依靠于相对成熟又有狼性的投资人团队。
为了让优秀人才在君盛平台充分发挥自己能力与价值,君盛不断对组织架构进行优化,积极发挥牛人的作用。
举例来说,投资非共识、投资拐点前夜,是很难的一件事情。
如果一线找项目的人员没有这种商业嗅觉,没有这种迅速打开新方向、新局面,构建信息网络,建设起来资源体系和项目源的能力,是很难真正实现持续投资落地的。
很多行业,最佳VC投资窗口期一般在两年左右,这么短的时间内在新的领域建设好体系落地项目对投资机构人员素质和能力是非常大的考验。
李昊表示:“以能源为例,我们认为能源领域的数字化,就是目前还处于非共识,行业路径还不清晰的一个赛道”。
众所周知,电力行业垄断程度较高,开放程度比较低,大量体制内公司挤占了创业公司的生存空间。
此外,电力数字化领域数据不完全开放,对创业公司十分不友好,但君盛却认为这一市场无论对创业者还是投资人而言,都蕴藏商机,大有可为。
1、能源结构转型必然推动电力数字化需求
储能近年来的快速发展,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新能源电力输出的不稳定性;
与此同时,储能作用还体现在解决传统电力“消峰填谷”的问题上。
然而解决用电侧和供电侧之间的适配问题仅靠储能远远不够,还需要电力系统实现数字化。
电力源网(电源、电网、负荷、储能整体解决方案的运营模式)和风光储能一体化,绝非使用储能等硬件就能解决问题,还需要大量的信息化和软件基础,因此无论政府相关部门还是国有大型电力企业都将数字化作为能源转型战略规划中一个重要板块。
能源结构转型必然推动电力企业的数字化转型,这一趋势已然十分明确。
2、电力系统将逐步开放市场化业务的边界
电力源网和风光储能一体化将推动电力企业市场化业务边界的快速扩展。
如果没有4G网络,四大电信公司的很多新兴业务不会发展起来;电信业的新兴业务发展不起来,很多电信服务商也很难发展起来。
当一个业务的市场化边界越来越宽,它的边界越来越超出政策牌照保护的领域之后,一定需要市场化的服务商提供相应的服务。
因此,从中期发展来看,围绕能源电力数字化的创业公司一定有市场机会。
3、市场需要对行业有深刻积淀和理解的复合型队伍
能源电力领域的进入门槛很高,不光要求对行业有深入的理解,而且还要有资源的积累和积淀。
因此,在选择被投团队的时候,我们认为一定要选在此领域有很多经验积累的团队。
此外,虽然国家对氢能出台了多项政策,很多投资机构开始关注这一领域,但由于氢能无论在技术端还是应用端目前存在诸多非共识,因此不少投资人对这一领域仍持观望态度。
李昊表示:“投资机构永远是在确定性和收益空间之间寻找平衡。
从我们对氢能产业发展的观察和理解来看,氢能作为动力系统用于交通部门在原理性上是行得通的,从中期发展来看氢能作为新一代动力系统只是时间问题,但具体技术问题需要一步步累加解决。
7、8年前绝大多数人不会想到充电技术会发展如此迅速,任何一个产业慢慢起来量的时候,会逐渐形成资本和人才的聚集,从而提高这一产业的技术迭代效率和速度”。
“我们投的很多领域都是如此,在早期无法看清技术解决方案具体会收敛到什么位置,但随着资本和人才的投入,很多技术上的问题都慢慢被解决,路径也更加清晰。
VC投资时要看终局,以终局往回推,只要符合未来大趋势,有充分的空间,只要估值合适,商业模式和产业链位置是好的,都可以纳入投资调研的范畴的。
目前,君盛对氢燃料电池产业链的布局开始变得谨慎,主要在于产业预期以及项目估值过高。
氢能领域目前投资收益和所承担的风险之间的匹配度跟前几年已经不一样了,因此现在我们对氢燃料电池的布局会更加谨慎”。
由于投资新能源、双碳符合国家战略,符合未来发展趋势,因此大部分投资机构对此形成了共识。
资本的涌入推动新能源、双碳行业加快发展同时,在一些细分领域造成了投资过热的现象,这种过热主要体现在估值体系的基本面和行业发展阶段不相匹配。
对此,李昊表示:“双碳和新能源领域确实因为投资热形成了一定的泡沫,但我认为这种泡沫是一种正常现象。
一方面双碳和新能源行业的泡沫目前来看仅是局部领域的泡沫,另一方面对于一个确定性的战略方向来说,很难避免投资泡沫的出现,就像前两年政策形成的半导体产业投资热一个道理。
因此,我认为从中观的角度来看,投资人要客观认识到好的生意和好的方向不等于好的投资机会,更不等于好的赚钱机会”。
一家投资机构投资方向的选择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自家机构的历史优势和禀赋,要从机构发展战略出发进行规划布局,而不是看哪个行业投资热就跟进去碰运气,这样很容易成为接盘侠。
1、新能源领域还有哪些好的投资机会?
李昊认为在能源结构转型大方向上,一定还有投资和创业机会,例如风能光伏应用领域有一些水下核心零部件厂商利润非常不错。
除了储能、电动汽车、氢能产业链等目前关注度极高的能源结构转细分赛道外,其实还有很多其他方向值得关注,例如,工业部门的电气化率的提升、绿色低碳建筑、能源软件和数字化等等。
对于能源结构转型细分赛道的选择,投资机构唯一办法就是选对大的方向。
2、对于普通创业者而言,如何抓住新能源、双碳创业机会呢?
君盛认为,投资机构其实很难指导创业者寻找具体新机会,机构的定位是去发现。
从创业者角度,能够在赛道风口时抓住机会,往往都是很早以前就选择相信这一赛道,或者说在此领域有所擅长,然后在这一领域持续沉淀生根,直到风口起来。
想瞄准某一行业的创业风口,等资本热起来了再冲进去创业基本上瞄不准的。
对于创业者来说,创业的机会就是坚守,遵守他自己擅长的领域,坚守他自己擅长的方向。
对于投资风险,李昊的认识与大多投资人十分不同:
“对于投资机构,所谓的风险是一个体系问题。不能把所有的目光全部狭隘地限制在项目的判断维度。
对于一个机构,什么时候选择进入什么领域,愿意投入多少资源,怎么构建人才体系去落地,怎么加大资源覆盖面,怎么提升内部决策的准确率和效率,每个环节叠加起来才是综合要考虑的问题”。
相比PE投资,VC投资更依靠团队。
一家VC机构能够容纳多少顶尖人才实现高效率的配合,从而构建起有生命力的组织,并且持续沉淀形成资源体系的门槛,才是VC机构最大的考验与后劲所在。
从访谈中,「投资人说」能够感受到君盛团队浓烈的创业者精神和气质。
虽然是一家19年历史的机构,但是君盛依然完全按照一个“准黑马基金”在思考自己的建设。
寻求报道、商务合作、投融资对接、媒体互推、开白、投稿、爆料等……
扫码添加投资人说运营者微信,备注「商务合作」详细沟通。
【投资人说】正在组建超级投资者社群、超级创业者社群、超级读者群、超级媒体群等,目前总人数已超1000人。
发现赞和在看了吗,戳下看看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