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山东菏泽
一大早,成武县公安局党集派出所户籍民警宋圆圆来到辖区一企业,为这里的务工人员办理户政相关业务。“不用来回跑,我的暂住证就可以拿到手了,非常感谢咱们派出所的同志。”拿到业务受理回执,山东汇盟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员工潘硕硕激动地说。
为推动营商环境持续改善,今年以来,成武县创新推出背包警务工作模式,打通服务企业的“最后一公里”,让企业放心投资、专心创业、安心经营,以公安担当为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增势赋能。
春节以来,成武县公安局结合县域企业复工复产任务繁忙、外来务工人员对当地环境陌生的实际,第一时间开展“背包警务”。户籍民警肩背装有照相机、笔记本电脑、户籍业务办事指南、居住证等物品的警务背包,深入辖区企业为务工人员开展身份证换领补办、居住证登记办理、户口迁移、上门送证等服务,解决务工人员的后顾之忧。
“‘背包警务’把‘最多跑一次’升级为‘一次都不跑’,这种创新举措节约了企业员工的办事时间,让他们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工作中去。”宋圆圆说。
成武县公安局经济技术开发区汇聚了包括机电产业园、家具产业园、医疗器械产业园等多个重点特色园区,共计150余家企业。经济技术开发区派出所将警务工作前移,及时把企业各类矛盾隐患消除在萌芽状态。
“我们建立规范化警商沟通渠道,充分听取相关企业的意见建议,制定办事清单,对企业反映的问题第一时间响应、第一时间解决、第一时间反馈,切实为企业解决实际问题。”成武县经济技术开发区派出所副教导员何岩俊说。
排查安全隐患,解疑释惑法律法规,倾听企业诉求。背包背到哪里,警务就跟到哪里,每一名背包民警相当于一个移动警务室。自“背包警务”开展以来,成武县公安局已为100余家企业提供上门受理户政相关业务,解决了310余名外来务工人员的后顾之忧,同时累计收集案件线索30余条,排查安全隐患20余处,化解矛盾纠纷3件、发放各类宣传彩页5000余份,用贴身服务、贴近管理、共建共治,打通警企服务“零距离”。
==================
山西临汾
今年以来,永和县公安局城关派出所全面深化“两队一室”警务机制改革,创新打造“背包警务”工作新模式,实现了“警务即办、纠纷即解、困难立帮”,真正做到“小警解大忧、背包大作为”。“背包警务”进“百家门”。26名社区(村)民辅警在开展工作时,将装有工作记录本、实有人口登记表等13种资料工具的警务背包随身携带,结合“一标三实”“居民微信档案”等工作,进企入户走访,采集基础信息,详细了解包联社区(村)实有人口、流动人口、出租房屋、重点企业等基础信息,全面梳理辖区重点场所的情况,建立完善25种台账档案,进一步推进了社区(村委)警务工作的规范化、精细化。经过一个多月的连续作战,社区(村)民辅警共采集实有人口信息1450余条、实有房屋信息560余条、重点企业信息150余条。“背包警务”拉“百家常”。为了更好地服务群众,及时了解群众所想所盼,建立“社区(村)居民微信群”,社区(村)民辅警主动当起“小客服”,将“网上办”同实际行动结合,在走访入户中,与群众拉家常,了解实际存在的困难,对老百姓提出的诉求认真记录,想法设法着力解决,特别是残疾人、老年人等行动不便群体,民辅警上门提供办理身份证、换新户口本等便民服务39人次,切实解决困难群众的揪心事、烦心事,“点对点”回复群众咨询1329人次。针对养老类、刷单类电信诈骗案件多发频发的实际,采取集中宣讲、发放宣传单、微信群发和面对面讲解等方式,向群众宣传常见诈骗的手段、作案方式、术语以及防范技巧,切实提高了群众的防范意识,减少和预防电信诈骗案件的发生。今年以来,共开展集中宣传教育16场次、发放宣传单8000余份,微信群转发有关案例200余条次,阻止电信诈骗案件2起。“背包警务”化“百家短”。建立社区警务室5个,行政村警务工作站11个,社区(村)民辅警为辖区矛盾纠纷化解第一责任人,“警格+网格”联勤联调,初步形成了矛盾纠纷“提前感知、对接跟进”的机制,实现了“平安不出事、矛盾不上交、服务不缺位”的工作目标。截至目前,成功化解矛盾纠纷19起。民警走到哪里,背包就背到哪里,警务就跟到哪里。“背包警务”逐渐成为城关派出所矛盾纠纷化解、信息采集、便民服务、法治宣传的前沿阵地,进一步夯实了基层社区警务基础,提升了服务群众的质量和效率,切实提升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和满意度。近日,邢台市平乡县河古庙镇派出所民警田德虎到董家村开展“背包警务”工作时,将村民杨俊雨办好的身份证送至其家中。“没想到民警给送证上门了,这服务贴心暖心!”杨俊雨表示。近年来,河古庙派出所不断学习借鉴“枫桥经验”,弥补窗口服务模式不足,创新推出“背包警务”工作模式,为每位民警配备印有“我为群众办实事”的警务包,将证件办理、送证上门、入户走访、法律宣传、安全防范、信息采集、矛盾纠纷化解等警务工作“装”进背包,扎实开展民警“进企业、进校园、进机关、进村居、进家庭”等工作,将流动的警务服务送到群众心坎上。2022年,平乡县公安局在市场主体和人民群众对公安工作满意度测评排名中,位列全市第二。“今年我们计划把‘背包警务’这一服务模式逐步推广至全县,持续完善‘线上线下同办’‘一窗通办’‘一件事一次办’等服务举措,实现公安服务高效便民。”平乡县副县长、县公安局党委书记刘金林说。1月9日,加林分局举行“警务背包”发放仪式,分局党委副书记、政委宋化冰主持会议并讲话,分局各部门主要负责人参会。会议强调,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深入学习弘扬“东莱精神”,努力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牢固树立大抓基层、大抓基础鲜明导向,以“百万警近千万家”活动为契机,紧紧依托地局党委提出的“三新四化五型”公安机关创建活动,不断探索创新警务工作机制,通过“背包警务”工作模式,实现警务围着民意“转”,进一步延伸安全防范、矛盾调处、服务群众等警务触角,打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厘米,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会议要求,要切实发挥“警务背包”在勤务工作中的实际作用,将日常工作需要的记事本、急救包、法律法规宣传单、反光条、警民联系卡、信息采集表、安全防范手册、案件办理文书、治安检查表格等收纳其中,积极开展警情处置、基础信息采集、矛盾纠纷化解、普法宣传、互动交流、定期回访等警务勤务,进一步掌握社情民意,巩固治安基础,使警情在第一时间得到处置、矛盾纠纷在第一时间得到排查化解、困难在第一时间得到帮助,切实解决群众办事远、办事难的问题。一个背包承载的是民情和民意,是重托和期待,是人民警察的责任和担当。再好的模式,只是“说在嘴上、写在纸上、贴在墙上”是不行的,只有开展好“背包警务”,用好“警务背包”,通过民警主动上门服务群众,简化办事流程,创新服务思维,以民警服务的“加法”,换取群众跑路的“减法”,最大限度地提升服务质效,最大程度的方便群众办事,使“警务背包”成为辖区群众业务咨询、事项办理的移动便民小窗口,成为分局为民服务、法治宣传和收集各类社会信息的前沿阵地,才能使“背包警务”工作模式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康县公安《积极践行主动警务理念“背包警务”背出新时达警民鱼水情》入选甘肃省市域社会治理创新实践百强案例。近年来,康县公安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认真学习领会习近平法治思想、重要训词精神和对公安工作的指示批示,积极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打造三城、建设五地”的总体要求和县委、县政府“123335”总体思路,主动融入“三个共同”促振兴示范村创建工作,立足辖区实际,围绕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目标,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紧扣“矛盾不上交、平安不出事、服务不缺位”的工作思路,主动融入、主动作为,创新推出 “背包警务”,并在全县各派出所推行并做精做优“背包警务”,面对面入户走访、点对点调解矛盾、心连心守护平安、实打实服务群众、手携手共创文明,构建了“警民互信、共建共治、高效服务、文明共创”的新格局。康县位于甘肃省东南部,陕、甘、川交界地带,全境处于西秦岭南侧陇南山中,境内山高谷深,群山环抱,辖区内的居民多住在山上,且较为分散,平时出门办事极为不便,偏远地区警务资源也难以触及。2021年4月份,康县公安局豆坝派出所立足店子乡警务区山大沟深,群众居住分散,交通不便,村内大多为留守老人、妇女和儿童的特点,针对群众办事远,办事难的实际,将装有防电信诈骗、缉枪治爆、非法捕捞等宣传资料,户籍业务办事指南(网上公安预约),警民联系卡,居民信息采集表,已制作好的居民身份证,户口薄封皮,照片拍摄白底布等物品、资料装在警务背包内,深入警务区开展工作。根据群众需要,随时随地为群众帮“小忙”,办“小事”,解“小忧”,让最基层、最偏僻、最需要的群众能在自家门口就能办理相关事务,解决实际困难,极大方便当地群众,因民警走村入户不离肩上的背包,所以把这种警务模式称之为“背包警务”。 一支笔,一个笔记本,一摞防诈、禁毒、扫黑除恶、户籍、车管业务办理宣传资料,一摞康县网上公安局、防诈“金钟罩”二维码,一摞户口本,一张警民联系卡……这是康县公安局派出所民警“警务背包”中的物品,也是搭建筑牢警民连心桥的重要基石。在2021年6月举办的全县派出所现场观摩会上,县公安局总结了豆坝派出所“背包警务”好的做法和典型经验,立足实际,聚焦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向全县18个派出所全面推广“背包警务”。一次性为全县64名社区民警统一购置了警务背包,并在原有的服务基础上,增添了上门办证、法律宣讲等服务项目,进一步扩充完善“背包警务”内容,不断扩大服务群众范围,切实地把防范宣传和信息核查背下去,把群众所需所盼和相关信息线索背上来,再把贴心服务和应对措施背下去,通过社区民警的“两下一上”让更多的群众享受到公安工作带来的实惠,进一步拉近了警民距离,密切了警民关系。——“背包警务+板凳精神”,一本日志记民情。康县公安紧盯民警长期沉不下去的问题,全县64个警务区社区民警,将各类基础台账、工作日志、待办事项装进警务背包,每周固定时间,开展进村社、进单位、进企业、进市场、进校园、进场所、进家庭“七进”走访活动,始终坚持走村入户“1+N”的工作模式:即民警背上“警务背包”下一次村社,带一个工作目标或任务,切实为群众办N件实事。直面群众,戴牌子、亮身份、留电话,直接访、错时访、预约访、电话访,发扬“板凳精神”,蹲地头、站村头、坐炕头,拉家常、问情况、听民声、访需求,摸准、摸深、摸透社情民意,全面精准收集“人、地、物、事、组织”等各类治安基础信息,将各类信息及民情民意记录在册,梳理分类,建立村情档案,掌握第一手资料,做到了底子清、情况明、动态准,“背包警务”深得民心,拉近了警民距离。——“背包警务+平安守护”,一套机制融治理。坚持把高质量推进农村社会治理作为助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有力抓手,建立村级警务室、乡村警务站等工作阵地,社区民警蹲点驻村、以“背包警务”为载体,加快农村智慧安防建设步伐,积极争取通信运营商支持,动员安装农户院落、乡村主干道路视频监控1.5万余个,乡村技防水平大幅提升;社区民警示范带动,邀请镇村干部、乡贤、“五老”等成立村级矛盾纠纷调解队伍,壮大了调解力量,形成了“讲好一个故事、算好一笔账、上好一堂法制课、做好一次回访”的“四个一”的矛盾纠纷调解工作法,创建标杆引领“金牌调解室”6个,矛盾纠纷引发的案事件大幅下降;社区民警牵头,结合当地风土人情,发动村社干部、退役军人、民兵、治安积极分子、留守中青年妇女等力量,新建景区义警队、治安巡逻队、女子义警队等各类群防群治队伍70余支,常态化全方位守护乡村平安,壮大了共建共治共创平安力量,全力推进“无发案、无事故、无上访、无诉讼、无黑恶、无黄赌毒”的“六无”平安村庄创建,丰富了平安共创的新载体,打造了警民携手、邻里守望、平安联创的生动模式,有力净化了乡村社会治安环境,提升了乡村社会治理效能。——“背包警务+便民举措”,一趟服务暖民心。丰富“背包警务”内涵,坚持民需导向,精准对接群众需求,简化办事程序,优化服务举措,拓展服务内容,采取上门办、顺路办、捎代办、预约办、容缺办、掌上办等措施,主动为群众办证件、开证明、上户口、办牌照,截至目前,为群众送证上门3105次,发放宣传资料64500份,免费送户口薄2245个,捎带办理群众业务4510笔。以民警辛苦指数提升群众的幸福指数,让民警多跑路,让群众少跑腿,打通了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对空巢老人、留守儿童、残疾智障、特困家庭等急需帮助的特殊群体,开展特困救助、生活帮助、困难扶助、精神勉励等关爱服务,为群众帮“小忙”、办“小事”、解“小忧”,真正把贴心温暖周到的服务送到了群众家门口。——“背包警务+德法宣传”,一线宣讲育新风。在乡村振兴大局中体现公安机关主动警务理念,突出平安元素,延伸“背包警务”触角,积极构建宣传矩阵,丰富宣传内容,将防诈防骗、道路交通、校园安全、法律法规、村规民约等内容深度融合,通过推行树下会、院坝会、恳谈会、村民会,流动小讲堂、广场小影院、法治小课堂,警民微信群“四会三小一群”宣讲活动等形式,讲案例、发警示、教要点、推视频等,大力开展德法宣传,助力全县乡村振兴。强化了群众日常安全防范、提升了群众基本法制素养、引导群众重尚伦理道德、推动乡村移风易俗、培育新时代乡村社会新风,夯实了乡村社会综合治理的的法治德治自治根基。实现了访民意、察民情、问民需、解民忧、聚民心、育民风、促平安一体推进。“背包警务”把民警的职责同群众的期盼紧密的结合,不仅掌握了社情民意,巩固了治安基础,更重要的是延伸了基层社会治理和服务触角,使许多矛盾纠纷在第一时间得到化解,许多困难在第一时间得到帮助,许多证件在第一时间得到办理,许多困惑在第一时间得到答复,实现了让民警多跑腿,让群众少跑路,切实解决了群众办事远、办事难的后顾之忧。“脚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一个小小的背包,不仅把公安业务装了进去,更多的是把群众的所需、所盼、所想、所求装了进去,用民警的双肩背到群众最需要的地方,真正实现“民警背包里有群众,群众心里有民警”。通过民警主动上门服务群众,简化办事流程,创新服务思维,让“群众跑路”转变为“民警跑腿”,以民警服务的“加法”,换取群众跑路的“减法”,深入推进“最多跑一次”改革,最大限度地提升了服务质量和效率,最大程度的方便了群众办事。真正做到了重心下移、警力下沉、工作前置、服务前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