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正确」的话空洞且无用,帮不了孩子
01
我们常常这样叮嘱或者鼓励孩子。
上课认真听讲哦。
考试前不要紧张。
好好学习,集中注意力。
管理好时间,别浪费时间。
这些话,很正确。
但也很空洞。
回头想想,它们真的帮助到孩子了吗。
当我们这样说时,除了为了给我们的焦虑找到一个出口,除此之外,好像并没有起到其他作用。
是的,我们对孩子说了很多话,但很多是“自言自语”——
为了我自己的需要,说给我自己听,孩子并没有“听见”。
就算他们“听见”了——
比如,他们在紧张时,真的会想起来“我妈对我说过 ,让我不要紧张”。很大的概率,他依然会紧张。因为,只是让别人不要紧张,并不能缓解紧张的情绪。他只有知道了不紧张的方法,才能真正走进松弛。
与其对孩子说,不要紧张。不如问问他,如果感到紧张,你觉得怎么做,可以感受好一些呢?
解决,而非解释,才能真正地往前一步。
这样的提问,就是挣脱陷困境的泥沼,就是告别空洞的安慰,就是往前一步。
02
当我们习惯“自言自语”后,会获得片刻的如释重负——
好了,我交代过了,我说过让他管理好自己的时间了。我说得很清楚了吧。
可是,孩子依然前松后紧,熬到深夜还没睡觉。
你非常生气——
我早就让你管理好时间,你怎么还是这样。你到底想怎样!
其实孩子也挺懵,有时候他们确实不是故意浪费时间的——
时间怎么这么不经用呢。我明明觉得这样安排没有问题啊,为什么结果还是来不及?
孩子的很多不当行为,不是因为他不想做到,而是他不能做到。
当孩子又把时间安排得一言难尽,他是不想,还是不能?
几百句“管理好时间”,也不能真的让孩子自然学会管理时间。如果如果没有与尘埃共舞的练习,灌越多的鸡汤越空洞乏味。
从发号施令的那一边,从空中来到地面,一起耐心地与尘埃共舞。
03
正确的废话,往往“无用”,但不会给孩子带来直接的伤害。
有一种隐形的伤害是,我们对孩子的鼓励,常以否定的方式表达出来,但我们并没有察觉。
比如,一个一直成绩表现不错,对自己有较高要求的孩子,在初三遇到了学习上的困难。妈妈共情他的感受,也想给孩子解压,于是安慰他——
没关系,我们尽力就好。考不上高中,也能接受的。
孩子很愤怒——
你什么意思呢。在你眼里,我就是这样的吗?
妈妈的话,朴实宽厚,但对于这个孩子,并没有起到安慰的作用。孩子从父母与之互动中,验证父母眼中的自己,当这个形象和自我定位相距甚远时,安慰或许会成为一种伤害。
“我都不知道该怎么说话了,似乎怎么说都是错,到底该怎么办啊?”
我们并不需要对每句话都小心翼翼。孩子如果因为某句话暴跳如雷,本质上并不是因为这句话,而是这根“导火索”点燃了他积攒的感受。这也从某个方面说明,蔓延在我们和孩子之间的气体(环境)是易燃的。
被“点燃”是件好事,孩子因此有了一个出口,我们也因此获得一个窗口,得以更多地了解孩子,也为我们构建可以“容错”的养育环境提供了支持。
回到实操层面——
多听孩子的想法,少输出我们的答案。
多陈述“我”看到的,少下/不下关于“你”的结论。
多讨论可能性,少苛求盖棺定论。
我们无法帮孩子决定什么,他的路,只能他自己决定。
请点击下方名片加关注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