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储能产业整体战略分析
今天是Olina陪你的第2965天
第1797章
Olina
持续日更
努力的创业者
陪你一起在路上
全球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的长远愿景催生了蓬勃的绿色投资市场。根据Bloomberg数据,2022年全球能源转型投资规模突破1万亿美元,中国的投资金额达到5,460亿美元,居世界首位。能源转型将改变现有电力供应结构。随着中国总发电量中新能源占比逐年提升,风光发电存在的随机性、间歇性和波动性等特点对电网的影响日益凸显,使用储能系统实现跨时间调节电力供应需求愈发迫切。相应地,中国储能市场规模及相关股权投资活跃度也不断提升。
储能技术是指将能量转换为可储存形式的技术,以便在需要时再次释放。储能技术主要包括电化学储能技术、电动车电池、氢储能技术、超级电容储能技术、压缩空气储能技术、储水式储能技术和飞轮储能技术等。其中,电化学储能技术是目前最为主流和成熟的技术,包括锂离子电池、钠离子电池和燃料电池等。
在中国,储能技术已经得到广泛应用。根据中国储能产业协会发布的《2023年中国新型储能行业市场前景及投资研究报告》,目前国内储能市场规模已经达到了256.8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了50.8%。其中,锂离子电池储能系统是市场占比最大的储能技术,占据了53.5%的市场份额。此外,钠离子电池、压缩空气储能和超级电容储能技术等新型储能技术也在中国得到了广泛应用。
目前,中国的储能产业主要由科技龙头企业和创新型初创企业共同构建,其中科技龙头企业如比亚迪、三菱电机等已经在储能产业领域具备了雄厚的技术实力和市场优势。与此同时,创新型初创企业也在不断涌现,如宁德时代、亿纬锂能等,它们在锂离子电池、超级电容器、液流电池等新型储能技术方面有很高的研究和应用水平。
1.宁德时代
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主营业务是专注于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系统、储能系统的研发、生产和销售,致力于为全球新能源应用提供一流解决方案。主要产品包括动力电池系统、储能系统、锂电池材料。宁德时代高度重视产品和技术工艺的研发,建立了涵盖产品研发、工程设计、测试验证、工艺制造等领域完善的研发体系,拥有电化学储能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等研究中心。
2022年前三季度实现营业收入2103.4亿元,同比增长186.72%;实现归母净利润175.92亿元,同比增长126.96%。2022年上半年主营产品包括动力电池系统、锂电池材料、储能系统,占比分别为70.06%、12.10%、11.27%。
2.比亚迪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主要从事包含新能源汽车及传统燃油汽车在内的汽车业务、手机部件及组装业务、二次充电电池及光伏业务,并积极拓展城市轨道交通业务领域。比亚迪的主要产品为二次充电电池及光伏、手机部件及组装等、汽车及相关产品。
2022年前三季度实现营业收入2676.88亿元,同比增长84.37%;实现归母净利润93.11亿元,同比增长281.13%。2022年上半年主营产品包括汽车、相关产品及其他产品,手机部件、组装及其他产品,占比分别为72.55%、27.27%。
3.亿纬锂能
惠州亿纬锂能股份有限公司主要业务是消费电池(包括锂原电池、小型锂离子电池)和动力电池(包括新能源汽车电池及其电池系统、储能电池)的研发、生产和销售。其主要产品为锂原电池、锂离子电池。
2022年前三季度实现营业收入242.83亿元,同比增112.12%;实现归母净利润26.66亿元,同比增长20.31%。2022年上半年主营产品包括锂离子电池、锂原电池,占比分别为92.58%、7.12%。
除了以上企业,还有不少新兴储能企业也在崛起,如南网科技、天合光能等,他们在柔性电池、太阳能储能等领域也有着很高的研发和应用水平。总的来说,中国的储能产业正在蓬勃发展,企业不断涌现,技术日新月异,市场需求不断扩大。
储能技术发展趋势分析
随着储能技术的不断创新和进步,未来储能设备将更加智能化、高效化和集成化。目前,新型储能技术已经出现,比如基于纳米技术的储能材料、液流储能、太赫兹储能等。这些新技术能够大幅度提高储能设备的能量密度和循环寿命,从而提高储能设备的效率和可靠性。此外,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的广泛应用,未来储能系统将更加智能化,具备更高的自适应性、预测性和可控性。
市场需求与发展趋势
未来,随着电力需求的增长和能源结构的升级,中国储能市场将迎来更多的机遇。据统计,到2035年,全球储能市场规模将达到1.5万亿美元,其中中国市场规模将达到3000亿美元。同时,储能技术将逐渐被应用于更多领域,如交通运输、航空航天、工业制造等,这也将进一步推动储能产业的发展。
储能产业发展趋势、机遇和挑战
随着储能技术的不断创新和进步,未来储能设备将更加智能化、高效化和集成化。目前,新型储能技术已经出现,比如基于纳米技术的储能材料、液流储能、太赫兹储能等。这些新技术能够大幅度提高储能设备的能量密度和循环寿命,从而提高储能设备的效率和可靠性。此外,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的广泛应用,未来储能系统将更加智能化,具备更高的自适应性、预测性和可控性。
市场需求与发展趋势
未来,随着电力需求的增长和能源结构的升级,中国储能市场将迎来更多的机遇。据统计,到2035年,全球储能市场规模将达到1.5万亿美元,其中中国市场规模将达到3000亿美元。同时,储能技术将逐渐被应用于更多领域,如交通运输、航空航天、工业制造等,这也将进一步推动储能产业的发展
技术革新的机遇
中国储能产业面临着技术革新和创新的机遇。当前,国内外各大科技企业都在积极研发新型储能技术,如Tesla公司的超级电容器、CATL公司的钠离子电池等。这些新技术的出现将会极大地促进储能产业的发展,并有望引领储能行业的新方向。同时,政府对于新能源和智能化的支持也将为储能技术的发展提供有力的政策支持。
国际市场竞争的挑战
中国储能产业在国际市场上面临着激烈的竞争。目前,全球储能市场的主要参与者为美国、日本、欧盟和中国,这些国家和地区都在积极布局和发展储能产业。在这种背景下,中国储能产业需要加强技术研
近年来,国家相关部门出台了一系列储能产业支持政策,包括加快构建储能产业标准体系、加强储能产业技术创新和人才培养、提高储能产业在能源领域的综合效益等。这些政策的实施将进一步推动储能产业的发展。
未来,随着能源转型的加速推进,储能产业将面临更加严峻的竞争和挑战。面对国际市场的竞争压力,中国储能企业需要更为积极地进行技术创新,提高产品性能和质量,提升核心竞争力。同时,政府也需要继续加大对储能产业的支持和引导,加强产业的规范和标准化建设,进一步完善产业生态。
地方补贴支持行业发展
储能产业自2016年起就多次出现在国家级政策规划中。2016年后,国内新能源装机量快速攀升,逐渐超出电网原有消纳能力,“弃风弃光”现象逐渐显现。储能作为跨时调节电力的关键技术进入政策视野,被纳入《“十三五” 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能源技术革命创新行动计划(2016-2030年)》等重大发展战略和规划中,行业指导意见和发展计划等也陆续颁布,在政策层面确定了储能行业先由研发示范向商业化初期过渡,再实现商业化初期向规模化发展转变的两阶段发展目标,并提出加强先进储能技术研发,推进电力体制改革,完善电力市场化交易机制等要求。这一时期的相关政策主要停留在宏观规划层面。
《“十四五”现代能源体系规划》中提出推动新型储能参与各类电力市场,完善适合新型储能的辅助服务市场机制。2022年6月发改委和能源局在《关于进一步推动新型储能参与电力市场和调度运用的通知》中明确鼓励新型储能作为独立储能参与电力市场。2022年底,国家能源局发布《电力现货市场基本规则(征求意见稿)》和《电力现货市场监管办法(征求意见稿)》,标志电力现货市场落地进程加速。电力市场改革加速,有助于进一步明确储能在电力系统中的商业模式。
地方层面,强制配储与相关补贴构成储能产业发展直接动力。目前已有20多个省级行政单位强制要求电站配置一定容量的储能设施,构成储能设施,特别是电化学储能设施采购与建设需求。
部分地区也提供了对储能设施投资和运营的补贴政策。多数补贴政策由市或区级主管部门制定,通常以建设容量、投资额度或参与电网统筹调度程度给予补贴。在电力交易市场机制尚未完善,电力价格未能完全体现储能设施在电网中的价值的背景下,政府补贴可部分降低储能项目盈利门槛,一定程度上调动行业投资积极性。
截至2022年第三季度,中国股权投资市场中共有接近60支基金将储能作为主要投资或关注领域,累计募集资金717.39亿元。从时间分布来看,2017年和2021年的募集数量和金额均出现大幅增长,且多数大额基金出现在2021年及之后,这与国家制定的“由示范应用向商业化初期阶段过渡”,以及“由商业化初期向规模化发展转变”的产业发展规划时间节点大体重合,反映出国家政策对于储能产业的引导性作用。
从基金管理人背景来看,参与设立储能领域基金的管理人背景比较多元,既有与电力或清洁能源相关的产业资本,如国家能源集团下属的中国神华、国华投资、三峡集团、宁德时代、保利资本、上汽投资、国网英大等;也有将储能产业作为重点产业发展的地方国资背景管理人,如江苏省投资管理、深创投等;此外,也有将新能源、绿色低碳、储能等作为投资方向的市场化股权投资机构,如凯辉基金、源码资本、IDG资本等。
投资方面,截至2022年9月,中国股权投资市场对储能领域项目投资累计近400起,涉及投资金额约1,300亿元。储能领域项目投资在时间分布上的走势与基金募集情况十分相似,也呈现阶梯式上升特征。
从储能领域投资与基金募集的相对变化来看,一方面,2020年及之前的投资事实上更多瞄准动力电池赛道,此后则借由项目企业的业务范围自然延伸而切入储能领域。另一方面,2021年后储能相关基金募集的快速增加,也反映出储能作为电力市场中的新兴行业,其未来发展很大程度上仍受国家政策影响,当前的市场环境下尚未形成能够持续推动储能产业发展的自发性需求。
从储能技术方向上看,绝大多数投资投向了与电化学储能相关的项目,其中的绝大多数与锂离子电池相关,少数其他方向项目包括钠离子电池、液流电池、水系电池等。股权投资市场对储能技术的选择基本上与储能市场中新型储能占比吻合,这一方面反映出当前锂离子电池在性能、价格和安全性等方面已较为贴合储能应用需求,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储能技术路线仍存不确定性,多数机构对可能替代锂离子电池的潜在技术路线仍持观望态度。
从产业链角度分析,包括锂离子电池在内的各类电化学储能技术在电极材料、电解质和结构件等方面有所差异,但产业链基本具有相同环节,通常可被分为上游材料及零部件、中游核心系统集成和制造,以及下游的应用。
全部被投项目中,5.1%为产业链各环节均有所涉足的综合性储能企业,15.5%为专注于上游相关材料和零部件【1】制造的企业,35.2%专注于中游包括电池在内的储能装置【2】的生产,24.3%的项目可以提供集成后的储能系统产品【3】,5.6%为在产业链下游运营储能项目的企业。电化学储能领域中,投资布局向中游集中更为明显,超过70%的被投项目处于产业链中游,下游被投项目占比不足1%。
所有被投项目中接近半数有不同程度产品综合能力,其中既有实现从材料到储能集成产品布局的综合性企业,如宁德时代、国轩高科等,也有整合上游材料与中游电芯生产,或在中游整合电芯生产与其他辅助系统,或可以集成多个子系统输出成套方案的集成厂商。
整体来看,储能装置和电池、辅助系统和材料是机构主要的投资领域。时间分布上,产业链中游项目始终是机构投资的重点产业链环节,除个别年份外数量占比基本保持在60%至70%之间,其中对专营电池和辅助系统的项目投资数量长期占据多数,这一定程度上与新能源汽车领域投资热度较高相关。2016年后,机构所投项目中由独立研发电池或管理系统进而延伸至储能系统生产的项目数量明显增多,反映储能产业逐渐形成单独的投资赛道。
从单个项目累计获投金额看,动力电池的发展对储能产业投资带动效应很大,累计获投规模较大的项目包括锂离子电池上游材料企业,或同时涉足动力电池、储能电池、消费电池等两个或多个行业的电芯企业。这也部分说明了锂离子电池储能何以成为当前主流新型储能技术:受益于各方在新能源汽车及动力电池领域资金与科研资源的持续投入,国内目前已形成了较为完善的锂离子电池产业链,显著降低了锂离子电池成本,并积累了相应的生产与运营技术,为锂离子电池大规模应用于储能领域奠定基础。
近年在储能领域较为活跃的还有瞄准前沿技术应用的天使投资机构。例如,中科创星除布局传统锂离子电池赛道外,还投资了研发固态锂电池的卫蓝新能源、压缩空气储能项目中储国能等。英诺天使基金就关注储能系统运营中可以实现降本增效的关键技术,并对其他新型储能技术与锂离子电池储能的混合储能应用前景保持关注,目前已布局国润储能、云储新能源等储能技术和辅助系统项目。
整体上看,包括活跃机构在内的股权投资机构更加青睐生产储能装置或为储能系统提供关键辅助系统的中游厂商。
投资机构所投储能相关项目多数为生产储能装置或提供关键辅助系统的中游厂商,下游运营类项目较少,这种产业链上的不均匀分布主要由运营类项目的重资产属性以及模糊的商业盈利前景等因素导致。
目前储能系统的运营者包括发电企业、电网、储能场站投资方、工商业和家庭用户等主体,其中发电企业、电网、储能场站投资方对储能系统的需求和建设规模趋近,可统称为大型储能;小型工商业和家庭用户所用储能通常被称为小型储能,包括小微型储能系统和户用储能。
电网企业主要的储能需求包括缓解调峰压力、提高电网可靠性和电能质量、延缓输配电投资等,投资建设储能项目多为收益机制更为明确的抽水蓄能项目,单独投资建设新型储能项目相对较少。电网企业在2018年及之前对建设储能设施积极性较高,但在2019年5月国家发改委和能源局明确电储能设施成本费用不计入输配电定价成本后,建设储能设施积极性逐渐消退。
独立储能是近年兴起的,独立于发电或电网企业,直接与电力调度机构签订并网调度协议,以独立主体参与电力市场的储能项目投资运营形式。区别于发电企业和电网,独立储能以经济收益为导向,同时开展多种商业模式以实现最大收益。目前,独立储能的主要盈利途径是作为共享储能提供容量租赁、参与电力辅助服务市场和参与电力现货市场等。
小型工商业和家庭用户对储能系统的基本需求是保障稳定供电、电力自发自用和容量费用管理等,在部分具备电网和制度条件的地区还可以开展峰谷价差套利。例如浙江有望于2023年开展试点的“隔墙售电”,就是由分布式能源生产者通将电力直接销售给周边的能源消费者的新模式。
项目层面,由于当前储能需求受限于市场格局尚未完全释放,具有较多下游资源储备的厂商将收获机构更多关注。同时,基于海外市场对于储能系统的中短期和长期需求,以及国内锂电池产业链的优势地位,国内部分储能系统提供商料将执行国际化战略。机构可以关注其中具有海外用户资源,较早布局海外市场或具备本地化经营能力,具有核心技术的团队和项目。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