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只能靠八卦话题活着了吗?
作者:魏春亮
万万没想到,杂技演员高空坠亡事件中,登顶热搜第二的话题,竟然是:
坠亡女演员和搭档是夫妻
我不理解!
如果是普通网友去关注这个点,我还能理解。
但有78家媒体(而且不乏很多我很尊敬的媒体)在报道时,加了这个话题,我不能理解!
在一起公共安全事件中,重要的难道不是去追责吗,为什么要强调演员是夫妻呢?
我能找到的最早的信源,来自于“澎湃新闻”。
据澎湃新闻的报道,涉事公司负责人独家回应称是意外,事发时两口子正在生气,演出前还嘱咐她扣安全扣。
原来这个说法来自于演出公司,说他们是两口子,是为了方便甩锅:女演员的死亡,是她丈夫造成的,跟演出公司没关系。
当然不排除男方蓄意杀人的可能性,可问题在于,现在都还没搞清楚事故具体原因是意外还是人为,法律也没有任何明确的责任认定,事件刚发生,权威媒体就把涉事演出公司的一面之词当成独家新闻,然后众多媒体就一窝蜂地把重点放在夫妻话题上,真的让人大跌眼镜。
而形成强烈对比的是,很多媒体对一面之词的八卦趋之若鹜,却对大庭广众之下的严重疏忽视而不见。
据贵州广播电视台公共频道《百姓关注》报道,现场观众拍摄的视频显示,在节目开始时,主持人以高亢自豪的语气强调:
所有的好朋友要看到啊,他们没有任何的保护措施,我们要演就演真实的。
相比于事后演出公司说的夫妻闹矛盾,事前主持人说的没有任何保护措施,似乎更能解释事故发生的原因吧。
然而,这样重大的细节,我在查看这个新闻时,几乎没怎么见媒体郑重其事地报道过。
而关于主持人说没有保护措施,要演就演真实的微博话题,更是一点影子都没有。
在舆论的天平上,八卦和严肃,竟然是如此倾斜。
可,是夫妻,就会影响这件事的性质吗?
不管他们是不是夫妻,演出之前是不是正在生气,演出方没有强制让演员系安全绳,下面没有铺安全网或安全垫,都是不争的事实,而这个事实不以他们是不是夫妻而有所改变。
就算高空表演不方便系安全绳,那地上的安全网或安全垫总要有吧。可我们看到现场的视频,地上没有任何安全措施。
就算是他们两口子演出前吵架了,该做的安全措施就可以因此而舍弃吗?就可以把责任推到男方身上吗?
就算退一万步讲,男方就是蓄意谋杀,只要有安全措施,他也达不到自己的目的啊!
可这样一起在大庭广众之下发生、一条生命逝去、把现场观众吓哭的公共安全事件,却在媒体的渲染下,变成了一个花边新闻。
在事件发生后,媒体要更提供更多的信息增量,这本属于正常的新闻操作。只是也别忘了,媒体被称为我们这个社会的第四权力,它还有着“议题设置”的强大作用。
也就是说,虽然大众传媒不能直接决定人们怎样思考,但是因为掌握了传播渠道,它就可以为人们确定哪些新闻是重要的,新闻里的哪个方向是重要的。只要大众传媒愿意,它对哪些新闻以及新闻里的哪个点予以重视,就可以引导人们的话题方向,就能够影响公共舆论。
而具体到本次事件中,重要的议题显然是特技表演的公共安全问题,而非表演者的个花边八卦。
在没有明显证据证明安全事故和表演者的关系有关时,他们的关系就不应该被如此铺天盖地地报道和讨论(在微博上就有3.3亿次阅读)。
我看到抖音上有人乐此不疲地去扒表演者的家庭关系、个人照片等,但媒体绝不能堕落至此。
可很不幸的是,现在的媒体似乎在流量的驱使下,逐渐变得琐碎而八卦,产生了两种趋势。
一是,把任何新闻搞成家长里短。杀人犯杀人后,被采访的邻居说他平时看着很老实不像杀人犯啊;严肃的公共安全事件里,表演者是夫妻还吵架了。
二是,把任何家长里短搞成新闻。新郎雨天拍婚纱照疑遭雷击去世,江苏9岁小女孩炒菜娴熟花式颠勺不输大厨,萌娃写名字每一笔都出乎意料……
这样的新闻遇上抖音,就是一段监控视频或手机拍摄的视频,加上假模假式的电话采访(“当时就觉得好玩,随手就拍下来了”),配上耸动的音乐,就成了点赞几十万的爆款。
这样的新闻遇上微博,就变成了一个个十几二十个字的话题,点进去一个个琐碎的话题,你都能遇到一个又一个严肃的传统媒体。
而在此次事件中,微博话题更有意思。先是#演出公司回应女演员演杂技时坠亡#说两口子生气没系安全扣,然后再来个#坠亡演员丈夫称未因吵架不系安全扣#,一鱼两吃,骨头都不剩。
可算把流量玩明白了。
是不是在社交媒体时代,有些人逐渐忘了,大众传媒存在的重大意义应该是持公心,参与公共事件,塑造公众舆论,以促进整个公民社会的良性发展。
这个悲剧发生在宿州蒿沟镇尹楼村文冠花文化旅游节开幕式上,当地通报说“演出活动主办方为宿州市尹居源种植家庭农场实际负责人尹某某,承办方为安徽亚西演艺传媒有限公司”,这些相关责任人,要为这件事负责,无论是调查重点还是舆论重点,都应该放在这上面。
据说,新闻中去世的女演员37岁,在特技表演中,已经属于大龄了。要不是为了生存,谁愿意冒这么大风险?
而面对这样不幸的悲剧,如果不能借此去追问并反思事件的原因和责任;那最起码可以保持尊重,在报道时,不要加上一个八卦的话题。
—The End—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