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s Notes|To Be A Student of Life
今年年初给自己制定了一个读书计划,围绕【职业相关】、【投资相关】、【自我成长】、【亲密关系】、【文学杂烩】5个主题分别列了一些想看的书。截止4月末,目前只看完了8本书,比想象中进度慢了不少。在快节奏又高压的深圳,想要挤出时间平衡工作和生活,确实需要更明确的目标和规划,以及一点智慧与坚持!
近日读完了蔡垒磊的《认知突围》,人称“蔡叔”的他,文章写得很接地气,一针见血且毫不保留地戳穿年轻人自欺欺人的幻想。
今天这篇文章,我抽取了书中对我启发较大的部分,加以自己的理解分享出来。读完如果感兴趣的朋友,还是建议购买原作更能感受原汁原味的精华喔~
/
懒惰、放纵、自制力不足
根源都在于认知能力受限
作者在开篇第一章,就批判了“听了这么多道理,依然过不好这一生”的说法。
“如果你真的认为它有理,你愿意学习,也就是你真实地看得到它的好处,并且这个好处正是你要的,那你又怎么会不去践行呢?不去践行的原因要么是你并没有真懂,要么是你并不认为它一定能指向某个你想要的结果,要么是它带来的结果并不足够吸引你。”
“认为自己懒,说明自己认为自己能变得更好却不愿意变得更好。这里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对自己能力的高估,另一种是对自卑的保护。明确认知到自己懒却不愿意变得“不那么懒”,证明他们对于如何正确做事的认知模糊不清,并不清楚付出更多的成本能否带来更好的结果。所以选择懒的这个行为,本质上是看不到正确做事能带来的巨大好处。”
在持久积累的过程中,机会其实一直存在,之所以暂时没有发现它,只是因为你还没有满足开启它的条件而已。有的时候由于自己没有相应的触角而探测不到相应的机会;还有的时候,可能发现自己有相应的触角,探测到了机会,却发现长度不够;等你努力长出相应足够长的触角,又发现由于不断前行,机会已经远去,于是只能继续前行。
💡 因此,努力长出更多的触角,通过不同触角的排列组合,方能打开另一片天地。
要想成为一个睿智的人
需打造自己的知识体系
短视频的时代,使知识变得越来越碎片化,人们越发无法进行深度思考,而习惯沉迷于短平快的刺激体验。为了避免陷入娱乐至死的困境,我的手机没有安装抖音,我也不刷微博,几乎不看朋友圈。省下来的时间,还是更倾向于花在纸质阅读上。通过写作对得到的知识进行二次理解,能帮助我记忆得更牢固,但我依旧未能如愿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
对此,蔡叔建议阅读要系统化,即在一段时间内阅读的内容是成体系的。
以往,我看书总是随心情,上一本书和下一本书之间总是跨度很大。今年我决定优化自己的读书计划,尽量做到垂直式阅读,在一个主题上把相关的书籍都通读一遍。这样做虽然会阶段性感到非常枯燥,但对于建立元知识是帮助巨大的。
关于打造属于自己的知识体系,蔡叔提出了以下流程供参考:
“先要通过深度思考不断完善自己的元知识,然后在此基础上分清哪些是我们需要的有效知识,哪些是次有效知识,并将需要的有效知识挑拣出来,接着提升有效知识的层次,将信息知识转化为加工知识,进一步打造成体系知识。此外,还得查漏补缺,把知识体系尽量补圆满。”
💡 分享也是一件利己利人的事,它能倒逼你完善知识体系。在每次分享过后,将各类反馈进行归类和收集,从而进一步稳固自己的知识体系。如此一想,我写公众号的动力又大了几分嘿嘿~
你对待金钱的态度
决定了你赚钱的速度和程度
读到这一章的时候,以下2个观点给了我很大的触动:
1. 人格决定钱格,金钱影响道德。
2. 渴望程度决定努力程度,正确方向上的努力程度决定成绩。
尤其是关于第二点,作者提出了一连串的反问,让我忍不住倒吸一口冷气:当你说自己很想挣钱的时候,是不是正躺在柔软的沙发里边看电视边修指甲?当你说自己很想挣钱的时候,是不是正跟朋友一起狂欢?当你说很想挣钱的时候,是不是正关掉闹钟准备睡个回笼觉?你可能不是真正地很想挣钱,你只是有点想,你对金钱的渴望比不上参加派对、比不上玩游戏、比不上看综艺节目,甚至比不上睡懒觉。你只想在不付出任何努力的前提下无条件获得金钱的青睐。
这一整段的描述,赤裸裸地拆穿了不少“深圳女孩”所谓的搞钱梦。虽然有点harsh,但不得不承认自己在搞钱这件事上,并没有努力到极致。
💡 对上述的反思是:提醒自己要警惕那些愚弄自我的努力,朋友圈的点赞和赞美会导致我们更容易自我感动,比起打造人设,我还是更在意自己究竟得到了多大的提升。从纵向的角度看,选择学习那些能够通过积累带来改变和飞跃的技能,努力从小白成长为专家级别。从横向的角度,则需集中精力攻陷那些被组合频率最高的技能,并创造性地发挥自己的核心技能。
赚时间就是賺寿命
重新认识时间
用经历丰富人生
我自认还算是一个挺有时间观念的人,做事一向注重效率,且喜欢提前规划,身边很多朋友都很诧异我的行程表怎么永远那么满。也许是我太贪心了吧,我讨厌浪费时间的感觉,休息时间也想要好好利用,舍不得浪费一分一秒。
最近工作非常忙,前阵子有一段时间分身乏术,恨不能把自己劈成两个人用。对于单位时间内的产出,我总在寻思有没有更高产值的办法。恰巧读到这一章,蔡叔给出了不少提升时间使用效率的建议,摘抄其中3点:
1. 减少后台运行:处理任务时如要选择暂时搁置,尽量处理到阶段性收尾,尽量少做后台运行,以便能最大限度地将自己的注意力集中到当下的任务中,这对我们“解题”是有帮助的。
2. 降低切换频率:在对宝贵的整块时间进行利用之时,与其让切换间隙的损耗白白流失,不如集中力量先将某件事做好。如果一定要进行切换,减少切换的频率。统筹很重要,损耗的规避也很重要,需要自己找平衡。
3. 明确任务目的:每个人都必须时刻牢记自己当下的任务目的——我来这里做什么,当下的主要任务是什么。多线程处理并没有问题,但必须时刻保持界限。很多人认为这只是有关自控的问题,其实有没有养成任务目的第一性的习惯才是关键所在。
💡 Last but not least,正确賺取时间的另一个维度是丰富自己的时间经历。当我们耗费同等时间和精力在某一领域,进步却开始明显趋缓,这就是时候考虑去别的地方“賺时间”了。如果花费四个20%的精力,可以在四个领域做到80%,通常来说,不管在成就上还是时间经历上,都会比在一个领域花上80%的精力,最后做到90%的程度要更加出色,也更加划算。前者还没算上各个领域之间的跨界融合所产生的差异化竞争力和创造力呢!
所有关系背后
本质上都是利益交换
知恩图报很重要
Relationship is fragile.
虽不想讲得如此直白,但确实所有关系背后都是利益交换,即使是恋爱和婚姻,也是基于利益的模糊博弈。最初的心动退散之后,长久关系的维系必须满足双方的期待,任一方在过程中失去了社会属性上的吸引力,恋爱恐怕难保新鲜。
蔡叔在本书中给我最大的insight,就是本章关于社交关系的描述。
社交有两个账户:消费账户和工作账户。每个人出去社交,都至少带着一个。其中消费账户负责消费比如用时间买快乐等,工作账户负责工作,比如用时间达成利益交换等。
💡 清楚地知道自己每一个社交行为的意义非常重要!不想浪费时间,就要分清楚这趟出门是去干什么,想达到什么样的目的,是否有必要。无意义的聚会,能免则免,有时间还不如在家多看书或做运动。
在对等社交中不仅要主动付出,而且要狠狠付出,让更多人多多受益,先于你受益,那么很多时候就会有意想不到的好运降临。当然,与我们打交道的对象如此之多,要都是平等相交是不太现实的。有时候我们会“高攀”,有时候我们也会“低就”,但有一点,虽然我们在整体资源上可能不如别人,但我们可以在自己擅长的领域为对方提供力所能及的回报。
当你发现“无以为报”的时候,请切记,每个人都有短有长,只要你们双方都是人,你就一定有能提供给他价值的地方。这只是你愿不愿意多花一点精力观察、寻找,以及回报的意愿是否强烈的问题。
文章快要写到结尾的时候,电脑突然弹出了5年前的今天,好奇点进去看一下17年的自己长什么模样,意外发现一张当年从Ins上保存的截图。万分感慨,很多东西变了,有的东西却又好像从未变过。
其实我甚少阅读成功学方面的书籍,但在这个复杂的时代,多少需要增长点技艺傍身。这一两年来,我总是提醒自己要在写字的时候,交出一部分真实的自己。成年之后,还一直小心翼翼保护着自己真诚一面的人,是见过复杂,才知道真诚有多可贵的人。
我们所经历的关于工作、感情和生活中幸福与困顿,在很大程度上是相通而琐碎的。郑执在《生吞》里写道「人生和世事大抵都如此,靠近了,都不壮观。」正是在这样的渺小里,找到自己,才有勇气对付整个世界。
嗯,就写到这吧。
- End -
You May Also Like
About Fashion & Lifestyle & Inspirational Ideas
工作日是朝9晚6的世界500强小白领,
周末沉浸在艺术时尚美食跨界探索中无法自拔。
感谢你的阅读与关注,欢迎转发分享给你身边的好朋友们!
文字原创 /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
转载请在后台留言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